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矫正研究
2015-04-10霍娟娟
霍娟娟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矫正研究
霍娟娟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由于受到经济贫困状况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群体出现自卑、焦虑、孤僻、焦虑等心理障碍高发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矫正机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辅导,对于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对大学生活乃至社会的适应,养成健全的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贫困大学生 心理障碍 矫正
根据20世纪初期的统计,在我国的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有高达20.23%以上的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心理障碍的状况。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到全部大学生的20%以上,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到全部大学生的5%-10%。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中心理障碍较为高发群体,对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历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重要任务,详细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状况的原因,探究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疏导矫正,从而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有着重要价值。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心理研究表明,经济状况对人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处于心理成熟期的群体,由于该群体心理正处于一种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型期,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也较为容易在不同个体之间形成比较心理,产生攀比心理,这种心理不成熟的状况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该群体的心理上形成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区别与普通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首先是自卑情绪高发。自卑心理表现为在与同群体的个体的交往过程中表现为,对自身能力状况经常出现低估的情形,尤其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竞争性的群体活动时。大学生不同与高中生活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大学生生活更为自由,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这使得大学生有着更为多的群体生活,更多的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这是提升大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面临这样的机遇的时候,贫困大学生群体却会表现出在机会面前,不知所措,对自身能力与定位较低,不敢与其他大学生进行竞争。在高中阶段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唯一评价学生素质的依据,贫困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往往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的,但在大学生生活中,由于缺乏自信,不能有效展示自己,致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自卑加重。
其次是心理焦虑心理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根本的来源是对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内在反映,根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出身农民家庭,不同程度上家庭成员存在疾病等状况,这些状况致使贫困大学生较其他群体的大学生面临更多生活的压力。尤其是经济上的压力,在一份针对贫困大学生经济状况的调查中显示,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中有高达40%以上的需要为自己解决生活费问题,有高达95%以上的需要解决自身的学费问题,面对不同程度上的经济上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之外,要面对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这对长期处于家庭生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贫困大学生而言,其心理压力较大,造成心理焦虑心理。这种心理焦虑表现贫困大学生经常出现紧张、失眠,以及在面对压力是表现出畏缩不前的状态。
最后是普遍存在性格孤僻现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自卑与焦虑情绪的影响,在大学生活中表现为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这种不愿意交往的情况反过来又加重了贫困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否定。根据统计在现在贫困大学生中有43%以上不同程度上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12%存在较为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致使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始终生活在一个自身封闭的环境中,与外界基本上不交往,从而形成自身性格上的孤僻。贫困大学生性格上的孤僻致使贫困大学生消极、被动情绪严重,在面对就业竞争等场合,能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示自身能力。性格上的孤僻也使得贫困大学生群体是整个大学生群体中自杀以及其它人身伤害高发,在面临一些极端,无法处理的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与人的沟通,心理容易走上极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事件发生。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矫正机制形成
面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现象,如何建立有效地心理干预和矫正机制,以形成有效的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式,是整个社会,教育管理部分尤其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方面的原因,单纯一个方面的干预本质上很难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有效的矫正,但就我国现在教育管理体制而言,贫困大学生现在主要出于高校管理体制下,因此在高校体制内建立有效干预矫正机制,虽然不能完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几率,缓解其心理疾病发生的几率,这对于处于人格和心理处于形成期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实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矫正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在西方成熟的教育体制中,心理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教学,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传授给大学生。同时对一些心理现象传授基本的分析路径,以期对一些基本心理问题能够较早的发现,从而实现较早的心理干预,降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除了专门的心理学专业以及教育专业之外,大多数的高校专业中都没有开设心理学教学的课程。即使是开设心理学课程的专业中,也由于教学内容单调、陈旧,心理教学的课程很难吸引学生。同时我国心理学教学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分析等现象,只主要知识的传授,还忽视对心理知识的应用,因此我国现有的心理教育体系很难发挥其功效。这就要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学教育机制,从教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以及课程考核等多方面实施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实际的教学模式,心理学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基本理论的教学,而是要更加注重心理知识、心理分析技巧以及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的使用等等。
再次是普及建立高效心理咨询体制。除了课堂的心理学教学之外,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贫困大学生以及普通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需要积极的通过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干预进行心理矫正。有研究显示,在心理障碍问题出现初期,对其进行及时的矫正,能够有效的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的几率,对于完成心理障碍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作用。与现在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乃至普通群体大学生心理疾病高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体系极不完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缺乏,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提前心理矫正条件。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高校将大量的精力用在招生、建设上,对于提升教学效能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更是不足。现有的高校心理咨询体系普遍面临着专业咨询人员缺乏,专业仪器、经费不足等状况。这要求高校需要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引入社会资源,建成高校完善的心理干预矫正机制。
最后完善贫困大学生学校保障助学体制。对心理障碍的干预处于从外部进行之外,还需要从根本上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机制进行探究,以从根本上降低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对高校而言,建立一整套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奖组学体制,对贫困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以降低其经济上负担,消除大学生因为贫困而造成心理障碍,为大学生心理成熟与独立建立良好的体制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大学生中贫困群体的数量也处于一种较快的增长状态,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重要课题,对贫困大学生个体而言,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的存在制约了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影响整个高校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咨询、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建立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治疗矫正以及保障体系,这对于实现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实现高校稳定都是必须的。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04).
[2]黄晨,杨凯.朋辈心理互助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3).
[3]王向亮.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基于鞍山师范学院[J].统计与管理,2014(05).
[4]夏珊.探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5).
[5]李志旭,黎红.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6]张宏伟,张宏新.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G642
A
1009-8534(2015)01-0011-02
2014-10-25
霍娟娟(1982-)女,河南濮阳人,铁道警察学院助教,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