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修订)》对学生体育锻炼激励机制分析

2015-04-10TheNationalStudentConstitutionalHealthCriterion2014RevisionTotheStudentsPhysicalExerciseStimulationsMechanismsAnalysis

四川体育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体育锻炼体质

《The National Student Constitutional Health Criterion (2014 Revision)》To th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Stimulations Mechanisms Analysis

仲启丰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修订)》对学生体育锻炼激励机制分析

《The National Student Constitutional Health Criterion (2014 Revision)》To th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Stimulations Mechanisms Analysis

仲启丰

四川体育科学2015 年10 月第5 期

SICHUAN SPORTS SCIENCE No.5, Oct., 2015

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研室,江苏 宿迁,223800。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Sports, Suqian Higher Normal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800, China.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解读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颁布实施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离现实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新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教育部于2014 年7月7日对2007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标准(2014修订)》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3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重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消除了反映评价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与体育教学效果指标相互混淆的影响,突出了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基本水平,并通过检测与评价来真正实现《标准(2014修订)》的引导锻炼、激励和反馈的功能[1]。

2 体育锻炼激励机制分析

体育锻炼是由个体受到外界感知产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通过外界环境引发动机,在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下产生的行为[2]。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用于调动其成员积极性的所有制度的总和[3]。由此可见,体育锻炼激励机制是由个体在动机驱使下,有意识、有目的地以身体活动为手段,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不同层次需要的过程[2]。其内容可以概括为:(1)用于激励对象所达到目标遵循的价值“导向”;(2)用于满足激励对象需要的各种“诱导”手段;(3)用于将激励机制的内容以及对激励对象的要求予以“规范”;(4)用于激励机制的作用要与对激励对象所产生的效应“适度”[4]。“导向”“诱导”是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规范”“适度”是在“导向”“诱导”的推动下,个体行为的具体形式或具体表现特征;“规范”“适度”是在“导向”“诱导”的作用下,为个体行为的稳定与发展带来的“双刃”效应,“规范”“适度”具有将积极作用扩大化、消极作用缩小化的功能。

3 《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相关文件精神及激励机制理论构建分析

《标准(2014修订)》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等有关要求,提高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提高了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强化了其引导锻炼、教育激励及反馈调整的功能[5]。纵观《标准(2014修订)》实施中相关文件精神技术保障及体育锻炼激励机制理论构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导向”;(2)对学生体育锻炼认识和兴趣的“诱导”;(3)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规范”;(4)实施过程中产生效应的“适度”分析等方面。

3.1《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导向”功能分析

《标准(2014修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所以突破困扰学生体质健康的瓶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制定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和精确的目标体系是引领学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导向”功能的构建。(1)政府的激励在《标准(2014修订)》实施中的激励机制构建处于核心地位,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标准(2014修订)》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国务院教育督导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的工作计划,对于地方政府、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良好,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而督导制度从外在施加压力,作为评价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的重要指标。(2)政府的激励其实和经费保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学校体育经费的保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对必要的学校体育经费的保障也是政府激励的重要内容;《标准(2014修订)》相关文件将政府的职能明确,保留宏观规划和保障监督的职能,将具体执行的职能交给学校体育,保证必要经费的使用。(3)《标准(2014修订)》强调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实现的理念,按照体质健康评价理论体系与构成要素,制定统一的“类权重”,进一步强化其实现个体化评价和导向目标的功能。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学生体育锻炼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而成就感和责任感是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的激励需求。(4)《标准(2014修订)》完善评价等级和范围,尊重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在下降的事实;保持学生达到优秀率;提高达到良好的标准;降低及格标准,扩大及格率,理论上减少不及格率,降低学生对不能毕业的担心;发挥《标准(2014修订)》的引导作用,即不参加体育锻炼就无法达到良好,有针对性地宣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而锻炼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激励需求。

3.2《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诱导”功能分析

《标准(2014修订)》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衡量评估各地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实施过程“诱导”功能的构建。(1) 《标准(2014修订)》根据学生处在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变化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反映学生体质健康基本状况的体重指数、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突出对体型、心肺功能、速度与柔韧素质的共性指标评价,与作为反映学生身体素质基本状况的身体协调性、力量与耐力素质的个性指标评价理念,充分体现科学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突出了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水平,并通过检测与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真正实现《标准(2014修订)》的诱导锻炼、激励和反馈功能。(2)《标准(2014修订)》围绕学生健康体能的测试与评价,删减了身体形态测量的相关内容,增加了与人体健康技能关系密切的心肺功能测试指标,同时修订了部分身体素质的测试项目,完善了学生的考核机制,将学生体育锻炼的成绩反映到学生的考核机制中,起到了一标多用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发展体质健康。(3)《标准(2014修订)》在注重学生个体遗传特征差异的基础上,选用体重指数(BMI)对学生的体脂含量进行监测与评价,面对学生肥胖率增高这一普遍问题,《标准(2014修订)》针对性地合并了体型等级,选择BMI替代身高、体重,并将其转化为估计学生超重、肥胖的参数,将“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对应的分值修订为:正常体重为100分,低体重与超重为80分,肥胖为60分;取消50分不及格,这就避免了对学生个体评价时,由于分值差距过大、“误判”等问题,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为激励学生制定体重控制方案和干预计划提供重要保障。(4)《标准(2014修订)》完善体育锻炼的奖励制度,提出“附加分”的理念,根据学生实测成绩确定,当奖励指标成绩超过满分标准后,直接在学生学年总分中增加的鼓励分,以鼓励学生要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奖励是十分敏感,奖励主要是体育锻炼的成就感、评优和升学等精神层面,因为学生都很在乎自己的形体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3《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规范”作用分析

《标准(2014修订)》出台后,面对的就是怎样使决策有效落实的问题,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政府的宏观政策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因为实施机制的不健全,在执行过程中被曲解或打了折扣,如果上级政府的决策没有被很好的执行与落实,那么一定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启示我们:“如果一个机制既满足参与约束,又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则这个机制就是一个可行的可实施机制”[6]。《标准(2014修订)》满足下级政府追求合法利益的条件下也可以较好地实现上级政府设计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过程“规范”作用的构建。(1)教育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方法》等三个文件(教体艺[2014]3号)要求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考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科学规范、导向明确、诚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7]。目前我们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缺少让制度发挥作用的机制;《标准(2014修订)》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执行过程中的“规范”、重视的程度,如果这些制度能得到认真贯彻、严格执行就可以很好的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2)《标准(2014修订)》规定各学校于9月初至10月底将测试数据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并组织委托第三方对上报数据进行随机抽测复核,与学校上报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对比。制度可以规范和约束教育行政部门,促使将学生体育锻炼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达到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目的。(3)《标准(2014修订)》设立了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规定全体学生的评价指标必测项目为4项,取消了同类指标中的选测项目,避免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避重就轻,消除了学生对测试不公平的认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更好的适应测试。(4)《标准(2014修订)》具有一系列完善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平台,并设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监督电话,使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家长长期轻松的对学生健康数据进行跟踪和监控。

3.4《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效应“适度”分析

行为科学认为,行为实施后所获得的效益,不仅有利于强化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促使信心不足者态度转变[8]。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都是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对追求或达到某种目标所能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当参与体育锻炼后所产生的效益反馈到体育锻炼主体,自身对追求或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参与后效益相比,从而决定坚持或者放弃体育锻炼,所以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对于锻炼主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代表着学生能否自觉、持续地进行体育锻炼。《标准(2014修订)》实施过程中效应“适度”分析。(1)《标准(2014修订)》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的数目与属性,以及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的贡献率,在充分重视学生个体遗传性差异的基础上,将身体素质类权重设定为70%,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类指标权重各设定为15%,以突出《标准(2014修订)》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检验其健身效果,以及作为全面评价、反馈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功能。(2)《标准(2014修订)》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每学年评定一次,评定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方可参加评优;评定成绩不及格,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通过,则评定为不及格;学生毕业时等级,按毕业当年学年总分的50%与其他学年总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进行评定;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的申请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2014修订)》,确实丧失运动能力的学生,仍可参加评优,但毕业时需注明免测。(3)《标准(2014修订)》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进行逐一分类,考虑学生生长发育对标准参照的影响,设立一个相对的标准点,把被测的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4类,关注的是学生体质状况的那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表现出运动水平如何,并不体现其获得分数在整体中的位置或排名。在以评价体质健康水平为核心的测试标准中,学生更加关注的是达标、评优,从而应对锻炼中所需要达到的一个标准,与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群体的合格率无关。(4)《标准(2014修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中弄虚作假或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促使地区和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

4 总 结

(1)《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健康综合素质评价必测项目为4项,而根据学生年级设置测试项目有6项,对于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机能方面仅用BMI、肺活量两项指标进行评价,在身体素质测试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设置下肢力量测试项目,仅选用引体向上测试初中以上男生的上肢力量,1min仰卧起坐测试女生的腰腹力量显得不够全面,国际上对于青少年肌肉力量的评价选用的测试项目都是比较多的;作为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素质水平指标显得不够全面,如何选用针对性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身体素质的下位评价测试项目有待探究。

(2)《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耐力素质评价小学生采用50mⅹ8往返跑,中学、大学生采用800m、1000m跑;学生在完成耐力素质测试时,意志品质及主观情绪会对测试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国际上较为普遍的使用20m往返跑,学生按要求在统一的节奏下完成,连续两次跟不上节奏即测试结束,该测试方法对场地的要求和受试者接受心肺有氧耐力的测试兴趣上得到较好的改进,在欧美许多国家得到推广[9]。如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有氧锻炼,选取趣味、科学、安全、适用性更高的测试指标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讨。

(3)《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身体素质评价在速度和爆发力方面沿用了50m跑和立定跳远,选用坐位体前屈评价柔韧素质,1min仰卧起坐测试肌肉耐力,引体向上测试初中以上男生的肌肉耐力,1min跳绳反应小学生灵敏、协调性,50mⅹ8往返跑、800m、1000m评价耐力素质,重点设置了速度、力量、耐力及柔韧性等相关指标,其中50m和坐位体前屈为全体学生必测项目,其他根据学生各年级设置测试项目,设置虽更加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测试,但测试成绩并不能直接的、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表现出患有某种病症的风险程度如何等,同时也不利于与国际之间的同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4)《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反映的是学生在同类相比中所处的体质水平,并不能反映出学生个体真实体质健康状况,且没有相关联病症状况参照。国外采用的标准参照是一种绝对的参照,与流行性疾病相联系[10]。学生健康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注重评价效能,以评价为手段和反馈方式激发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应反映出学生真实的体质健康信息,而不是与同类的比较,学生通过测试后,对照标准就知道自己潜在的患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5 建 议

(1)完善《标准(2014修订)》的保障体系,促进制度创新,根据《标准(2014修订)》的核心观点和激励机制来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既要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精神,更需设计出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更强的测试项目,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2)结合《标准(2014修订)》的相关研究,启发性探索,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逐渐形成国标与地标、校标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既要注重自身研究与学习借鉴并重发展的模式,更需走与国际化接轨的发展之路,拓展视野,与国际评价标准接轨。

(3)活用《标准(2014修订)》的达标标准,优化标准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逐步选择快捷简便的评分系统,既要发挥达标的监督机制,更需注重激励学生的自觉锻炼意识,共同促使学生的生活、行为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4)围绕《标准(2014修订)》的指标体系,强化激励机制,根据《标准(2014修订)》的反馈调整功能,逐步提高教育检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既要反映出学生真实的体质健康信息,更需建立以患病风险为基准的标准参照,从而提高体质健康的评价效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273/201407/171692.html.

[2] 董宝林,张欢,等.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6):91~98.

[3] 刘正周.管理激励与激励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5):76.

[4] 田思源,朗福资激励机制在《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中的运用[J].2012,19(2):63~68.

[5] 张一民.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解读[J].体育教学,2014,34(9):5~10.

[6] 李阎魁.机制设计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兼议《城乡规划法》[J].规划师,2009(7):76~81.

[7]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方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059/201405/xxgk_168528.html.

[8] 武东海.机制设计理论下青少年体质提高保障体系建设[J].体育学刊,2013,20(5):97~100.

[9] 高刚,季浏.试述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6):22~26.

[10] 岳建军,阎智力,等.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7(7):35~39.

摘要:在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以下简称《标准(2014修订)》基础上,针对实施过程中相关文件精神及体育锻炼激励机制理论,分析《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导向”、体育锻炼认识和兴趣的“诱导”、体育锻炼的“规范”以及产生效应的“适度”等4个方面作用,总结反思《标准(2014修订)》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体育锻炼;激励机制

ZHONG Qifeng

Abstract: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 National Student Constitutional Health Criterion (2014 revis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The Standard (2014 Revision ), For related docum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mental and physical exercise stimulations mechanism theory, 《The Standard (2014 Revision )》for the students' exercise habit forming "orientation", physical exercise awareness and interest in the "induction" physical exercise "norms" and produce effects "moderat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ole of four summary reflection《The Standard (2014 Revision )》shortcoming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spect.

Key words:《The National Student Constitutional Health Criterion (2014 revision)》; Physical exercise; Stimulations mechanisms

收稿日期:2014-12-04

DOI:10.13932/j.cnki.sctykx.2015.05.03

文章编号:1007―6891(2015)05―0008―04

中图分类号:G811.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