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保护发展

2015-04-10姜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庆阳窑洞皮影

◎姜波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730070)

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保护发展

◎姜波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730070)

庆阳民居窑洞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庆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物。基于庆阳窑洞现状的探讨,从阴阳文化、伦理道德、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四方面阐述了庆阳窑洞文化内涵,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窑洞;现状;文化内涵;传承保护

一、庆阳窑洞历史渊源及现状

(一)庆阳窑洞概述

1.历史渊源

庆阳是中国著名的窑洞民居之乡。境内董志塬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是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来到陇东庆阳(古称北豳)开始在这一带推广中原农耕文化,并吸取陶窑技术,改进了庆阳故有的民居形式。《甘肃通志》记载庆阳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庆阳窑洞住宅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后经周人改造,窑洞成为农耕家园,如今在庆阳地区已成为重要的居住场所。

2.庆阳窑洞种类

笔者深入镇原县南川乡一带,通过对该地区现存的窑洞形式进行实地观察、测量、拍照,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如下认识。

庆阳窑洞依据形制不同,主要分为靠崖式、地坑院和箍窑。[1]

靠崖窑,亦称明庄窑、靠庄窑,多建于沟畔、崖前或山底。该修建方式主要利用地势、地形,常见有三面临崖,一面向沟洼空旷地的凹字形布局。靠山窑的庄面子(俗称崖面子)一般高至3丈,长6丈~8丈,在窑的正庄面子开挖三孔或五孔窑洞,侧面根据实际也可挖一至三孔窑洞。

地坑院又称地坑窑、下沉式窑洞,主要修筑于无崖面的平塬地区。地坑院通常下挖2丈~3丈深,4丈~5丈长的长方形土坑做院子。崖正面通常挖三孔或五孔窑洞,左右两边修凿相同或少于正面数目的窑洞。窑洞顶部呈下坡式,修筑土墙起隔离、防护作用。

箍窑,亦称窑房,分砖箍窑和土箍窑。多建于平塬、平地及侧窑旁边。箍窑集窟洞保温与房子光线明亮于一体,就地取材,是极好的民居。

此外,在主窑之上挖小窑,名曰高窑,从主窑内修暗道,筑台阶而上,可凭窗鸟瞰整个庄院全貌,也可储藏粮食,贵重物品,以防鸡鸣狗盗之徒。崖窑修筑于崖面半中央,基于防盗、防匪等因素考虑。

(二)庆阳窑洞现状

庆阳纬度较高、光照充足、黄土土层深厚,当地居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为了提高居住满意度,常扩大窑洞使用空间。然窑洞采光效果较差,夏季窑洞潮湿,物品容易发霉。

笔者在走访观察过程中发现,窑洞缺陷迫使“洋房”观念深入人心,大多数年轻人明确表示不愿居住窑洞。由“多挖几只窑,少挤一只炕”到现在“家富住楼房,没钱住破窑”,居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彻底性变化。窑洞在农村人的眼里被视为旧思想、穷家底,弃窑住房、弃窑下山成为普遍现象,窑洞的破败十分明显。

二、庆阳窑洞民居文化内涵

庆阳窑洞以居住的角色出现,在历史演变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窑洞的建筑风格、形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窑洞文化的内容亦日趋丰富。

(一)阴阳文化

世界万物都是物质的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两种物质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大自然作为人类居住的基础场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界是阴阳文化结合体展现的平台。

1.选址与窑洞阴阳文化

庆阳窑洞多负阴抱阳而建,以山环水抱为佳,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村落布局。追求坚固厚实的风格,融合阴阳风水之理,所谓气畅利水,居者乐然。修建之初,先请阴阳先生“打针”,刻意与龙脉(山脉)、虎脊(山脊)相称,阴阳先生依据八卦原理[2],确保修筑窑洞不破坏当地风水。住宅整体崇尚自然、具体规划,以期居住者四季平安、增福添财。此外,逝者坟地也需“打针”,墓地选址的好坏,关系到后代“高就、添财、人旺(子孙多)、绝子(后继无人)”等,当地人十分重视这一文化。庆阳人从生至死都和窑洞有着莫大的关系,阴阳文化也伴随庆阳人的一生。

陇东地形封闭,四季变化明显,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当地居民依据“阴阳文化顺其万物,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3]利用地下冬暖夏凉的特性,创造了窑洞民居。窑民在挖窑时必须祭祀土地,请阴阳先生相宅,择黄道吉日,凡宅后有山梁,称作“靠山”,俗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前、后临沟,称作“背山空”,这种住宅不宜居住,后继无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庆阳窑洞民居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依山而建,合理选址,临近水源,便于种地,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也展现出庆阳窑洞院落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窑洞亦有藏风聚气之功效。所谓藏风聚气是指呼吸的内外动态平衡。大自然容纳花草、虫鱼、土地、树木、山石之灵气,自然地散发与空气之中。窑洞通过自身的呼吸组织亲近自然,补偿人对自然的需要,表达居住者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地“天人合一”。

2.布局与窑洞阴阳文化

庆阳窑洞向阳、背风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一个“中”或者“天”字。在中华文化里,为人处世讲究中庸之道,对事讲究中庸,做人讲究中正。而中庸思想也巧妙地蕴藏在窑洞的布局之中。主窑常为主人的寝室、出入之所,侧窑常作粮房、牲畜圈等,此布局蕴含“阳正阴副”思想,突出人类是活动的主宰,它物皆为其所用。庆阳窑洞聚落体现窑洞整合之美,给人以雄浑壮丽之感。院落道路皆以自然地形去向为主,稍加改造,便和窑洞整体布局相得益彰,来去有路,出入有方。

(二)伦理文化

庆阳窑洞最大的特点是皆有土炕。在庆阳“窑里”(方言)一般是家人睡觉之地,是男主人或者长辈经常活动的场所,客人登门首先介绍到窑里,请客人先喝茶后谈论。“屋里”(方言)亦称厨房,是妇女经常活动的空间。人们睡觉亦有传统次序:一家人睡在一个土炕上,通常男性家长睡炕头,其次是女性家长,依次排列,最末者在炕梢。窑洞里土炕炕头近炉灶,温度较高,被窝易热,在家庭的地位相对较高,映射出憨厚的庆阳人民重视儒家伦理道德修养。在当代社会,土炕的睡觉次序也发生了变化,子女在上初中以后基本开始单独睡觉。这一现象在男孩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或许是男孩天性好强,贵在自立。庆阳窑洞文化折射出一种男尊女卑观念,一家之主当然都是男性。随着女权地位上升,在部分家庭也略有变化,女性开始掌握家里的财政大权,而男性却被戏称为“软骨头”。在当地部分地区,窑洞居民依旧保留着早晨给父母大人做早餐的习俗,其实更类似于“请安”,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是对孝文化的一种传承,“百善孝为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三)生态文化

窑洞民居是庆阳人民崇尚自然、改造自然、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智慧性产物。窑洞在修建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建筑噪音小,涂料污染少、雇佣工匠少、耗费资金少;窑洞修成后,不影响周边耕地使用,即使在窑洞废弃时,也可稍经整修重新利用。窑洞修建依靠天然材质,似有天圆地方,唯我独尊之底气,与原始生态文明相交合,展现出博大、浑厚之力量,可谓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由此可见,窑洞民居是一种生态环保、低碳绿色文化,是无毒无害、舒适、安全、健康为特征的绿色建筑[4],是以当代社会发展为核心,不损害后代利益的文化。庆阳窑洞以其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姿态,正向全球展示着魅力中国传统建筑环保生态的理念。

(四)民俗文化

庆阳窑洞的特殊使命促使剪纸、刺绣、皮影艺术产生、发展、弘扬与传承。庆阳妇女在窑洞里谨遵“三从四德”,靠双手打造出“刺绣产业”、“皮影产业”。依托窑洞本身内涵,创造性地拉开了皮影艺术帷幕,促使庆阳道情皮影不断走向舞台,这种独有的文化创造力来源于庆阳窑洞之魂。正是窑洞之魂促使庆阳民俗文化演变为强大的文化产业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1.剪纸文化

旧式窑洞窗户大多用白纸或报纸糊住,为使窑洞内增添生气,当地居民常在窑洞内贴窗花、门花、炕围花、顶棚花。当地妇女以红色或绿色的废纸、树叶做原料,一把剪刀和一张纸足以剪出美妙图案,如“二龙戏珠”、“老虎下山”、“狮子滚绣球”、“娃娃戏莲”等构思新颖,形象逼真,线条流畅,生动传神。整个剪纸过程简单而又复杂,是技艺与心术的结合。[5]剪纸手法灵活,技艺娴熟,是原始图腾文化的遗存,是古代阴阳哲学观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剪纸内容多为嘉祥如意、五谷丰登之类。用剪纸装饰窑洞,不仅仅美化了窑洞,满足了居民基本的审美需求,更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气质。

2.皮影文化

庆阳居民能够在窑洞内自娱自乐,以光影成像之原理,巧妙地结合生活,创造性地描绘出皮影文化。庆阳皮影雕刻精细,风格古朴,将庆阳剪纸、石刻、雕塑等艺术手法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人物的刻法上也不相同,正面人物采用阳刻法刻成空脸,反面人物采用阴刻法刻成实脸。镂刻过程中既有阴阳结合,也有阴阳单用。唱腔别具一格,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鉴于皮影是一种光投影成像影戏,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创建之初,一般在窑洞内、室外晚上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艺术开始融合现代生活节奏,传承皮影文化,皮影道具已从当初的白布、油灯转变为投影、组合灯,观看皮影场所由昏暗窑洞转向舞台音响配置齐全的歌剧院、话剧院,同时艺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演技逐渐成熟。皮影已走出窑洞,走向世界,是窑洞皮影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保护

窑洞不仅仅是窑洞本身,还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源地,是文化发展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依托。[6]新时期做好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住者方面

首先,窑洞居民必须转变思想观念。[7]窑洞具有经济实用、工序简单、冬暖夏凉、保温隔潮的优点[8],当地居民都能接受。由于物价上涨,瓦房、楼房的成本增幅较大,而窑洞相对来讲,费用较低,适宜修筑。土窑中空气湿润,温度宜人,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同时它能防御放射性元素的侵害,是养身长寿的绝佳境地。庆阳以农耕业为主,地形多卯、梁、沟,平塬相对较少,“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式依旧在山区可见,牲畜圈成为窑洞的重要功用。倘若用瓦房饲养牲畜不仅浪费而且容易坍塌。相对来说,窑洞厚实,牲畜更易于圈养。

其次,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现象不断加剧。每逢雨季窑洞漏水、坍塌时有发生,因此,在山区应继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发挥自然调节作用。但在窑洞顶部切忌种树,不但无益,反而威胁窑洞寿命。这是因为随树木根系不断向纵深生长,树根附近的土质易于酥软,雨水随树根下渗容易使窑洞塌陷。

最后,美化窑内、外环境。窑洞内部使用新式装饰风格,窑内采用水泥、砖头砌墙,窑壁用粉墙粉、粉墙漆刷新,墙壁张贴山水画、剪纸,给人以山水视野之感;硬化地面,采用吊顶技术,隔温防潮;购置新式家具,增加居住的适宜度。窑洞外部用砖头、混凝土砌窑面子,防止雨水侵蚀,增强抗侵蚀能力。在窑洞顶部用水泥、塑料设置隔水层,成一定倾角斜度,增加水流速度,减少对顶部冲击,完善排洪设施,及时清理水渠内垃圾,减少在崖背堆放物品如“柴堆”、“砖头”等,既可减轻窑洞本身重量,还能有效防止“鼠洞”存在。

(二)政府方面

一方面,正确引导、合理规划,拓宽窑洞使用功能。介于目前庆阳窑洞功能单一,多为居住场所,兼有贮存功能。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窑洞兴办企业、商店、养殖场、旅社等,既可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又可为民谋利,传承文化,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多层收益。另一方面,针对窑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现状,政府应加大对窑区投入,实行“统一规划,分批投入,分期建设”。修建桥梁、公路、大型供水设施,进一步完善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窑洞占用耕地少、经济适用、与生态和谐一致的特点,大力宣传窑洞正面效应,倡导“绿色窑洞”、环保窑洞,从窑民日常生活出发,将传统窑洞建筑艺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运用于建立现代窑洞。同时,成立由文化、建设、旅游、农业等部门参与的窑洞民居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保护条例,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保护工作,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三)社会方面

1.重视教育作用,弘扬窑洞文化

庆阳享有“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皮影之乡”、“窑洞民居之乡”等美誉,庆阳剪纸、皮影及土匠技术基本靠师徒传授形式传承,学习时间较长,途径单一。文化传承依靠教育力量,庆阳剪纸、皮影等技艺的传承、发展需要依托教育,因此,重视教育作用,培训相关剪纸、刺绣、皮影人才不仅是对当地教育的发展,更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民间文化。加大对“剪纸艺人”、“皮影艺人”、“刺绣产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集群效应。特别是对“土匠”的培养更是当务之急。挖掘窑洞全凭工匠掌握的技术和实际经验进行,层次不齐,样式繁杂,通过培训专业人员不仅可以使窑民居住安全,同时也是窑洞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2.大力发展窑洞旅游文化

庆阳窑洞民居因其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市场新秀。加之香包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对异地游客独特的吸引力,如镇原县内的北石窟作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集历史、美学、艺术、观光旅游价值于一身。镇原石窑洞与延安窑洞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战时的储存室、军工厂、避难所、治疗室,是人民军队坚实的根据地,如在庆阳“抗大”七分校窑洞内培养了大批共和国的栋梁之才;1935年10月10日,陕甘支队来到镇原三岔,周恩来、彭德怀住在天主教堂前面的窑洞里;1936年1月,邓小平、习仲勋分别前往正宁县宫河镇、五顷塬乡窑洞开展革命工作,指导军民进行生产建设。

然窑洞文化旅游资源在庆阳却开发较少。如西峰南小河沟推出的集观光、娱乐、旅游、园林“四为一体”的农家乐,缺乏大规模、集中化的开发。笔者建议,将庆阳南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政府旧址以及毛泽东居住过的天主教堂打造为红色旅游文化风景区,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斗志。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庆阳香包”、“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打造全新的庆阳旅游文化圣地,开展富有特色的窑洞农家游,将庆阳打造为民俗文化旅游城市,充分挖掘窑洞社会价值。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号召,建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推动庆阳旅游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四、结语

庆阳窑洞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窑洞民居文化既融合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又与人文精神、资源环境相结合,是绿色环保建筑的重要表现。挖掘庆阳窑洞的深层文化内涵,发掘本地区“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使其与当地生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弘扬庆阳窑洞文化,不仅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更需每一位庆阳人去自我宣传、带头进行窑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薛方,宋永永,黄敏,等.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甘肃农业,2012(1):20-22.

[2]郭文奎.庆阳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173-178.

[3]徐浩艇.论陇东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2005(3):147-150.

[4]李家寿.中国生态文化理念发展现状及其生成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2-106.

[5]赵宝玺.镇原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203-206.

[6]王文权.窑居文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3):194-196+148.

[7]程军.陕北窑洞民居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14852-14854.

[8]曹燕,朱世广.论庆阳窑洞住宅的特征[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95.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07

A

1671-9123(2015)02-0097-05

2015-03-17

姜波(1990-),男,甘肃庆阳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庆阳窑洞皮影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Our Best Friend
月光皮影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陕北窑洞民居
皮影的来历
庆阳开展2015年市直国有林区森林保险理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