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之岳”与“三河鼎足”
——解读先秦都邑居“天下之中”①

2015-04-10叶万松扈晓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陶寺城址

◎叶万松 扈晓霞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00)

“中央之岳”与“三河鼎足”
——解读先秦都邑居“天下之中”①

◎叶万松 扈晓霞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洛阳471000)

首先从考古发现印证先秦都邑地望,继而对“天下之中”文献资料进行解读,指出晋南临汾、豫北安阳、豫西洛阳、豫中郑州均为“天下之中”。

先秦;天下之中;中央之岳;三河鼎足

“天下之中”又称“天中”、“土中”、“地中”。2006年笔者曾在《浅析“河洛”与“土中”》一文中认为“天下之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古代中国的地理中心,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1]

我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也就是古代文献所称的“营国”,都遵循着“立都必居中土”的原则,并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内容。“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太平御览·叙京都》)。早在东周时期就有学者指出,“故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慎势》。笔者所讨论的是,这种“择中而立”的营国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国家出现的传说时代。

一、从考古发现印证先秦国都地望

在我国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前的五帝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国家,即文献所讲的“万国”,“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封之居七千”(《史记·封禅书》),而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正是这众多的诸侯国拥立的共主。“(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五帝本纪》)。

“故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这个王者,在传说时代不是万国诸侯,而是他们的共主五帝;在夏、商、周诸朝,不是方国诸侯而是他们的共主夏王、商王和周王即周天子。“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春秋公羊传·桓公九年》)。因而这些王者居住的都城都应该是当时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所以在讨论本课题时,首先应弄清这些王者都城的确切地望,并在考古发现上予以证实(尽管其中某些城址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现根据文献记述传说时代至周朝诸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地望,以及近百年来勘查、发掘先秦都城的考古收获进行论述。

(一)黄帝、帝喾时期

黄帝都轩辕之丘黄帝之都地望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涿鹿,文献如《后汉书·郡国志》上谷郡涿鹿县引“《帝王世纪》曰:黄帝所都”,“黄帝居轩辕之丘,邑于涿鹿之阿”(《历代帝王宅京记·总序》)。另一种说法认为在河南新郑,文献如《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引“皇甫谧曰: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水经注·洧水》“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明一统志·开封府·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颛顼都帝丘位于今河南濮阳。《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杜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

帝喾都亳位于今河南偃师,《水经注·汳水》引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目前上述都城遗址在考古上均未发现。

(二)尧舜时期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邑在山西南部。文献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平阳县颜师古注引应劭“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帝王世纪》“帝尧氏,始封于唐……及为天子都平阳”,《尚书全解·甘誓》“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里,皆在冀州”,《太平寰宇记·晋州》“晋州平旧县,今理临汾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参宿。尧舜所都平阳,即此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晋南地区发现被称为陶寺文化(或称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史前文化,年代约当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21世纪初,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南发现陶寺文化的城址,命名为“陶寺城址”。城址位于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的陶寺遗址中心区域,发现大、中、小3座城址。大城属陶寺文化中期,中、小城分别位于大城东北隅和东南角,分属于陶寺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城址平面大体为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725米~2150米,东西宽1650米,复原总面积约2.8平方千米。目前城址的东、西、北三面发现夯土城墙,城内有大型建筑区(宫殿和贵族居住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公共墓地以及一般平民居住区。[2]陶寺城址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史前最大城址,应是当时中国一处重要的都邑性城址,由于其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地望相近,许多学者认为陶寺文化就是尧舜文化遗存,陶寺城址就是尧都平阳。①参阅《襄汾陶寺遗址研究》载高炜、董琦、李民、罗新、田昌五、卫斯、王文清、许宏诸先生论文,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三)夏代

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尧舜禹都城都在黄河之北,至夏太康失国,才“侨国河南”(《日知录》卷二)。这种意见源自东汉学者服虔,“尧居冀州,虞、夏因之,不迁居,不易民。其陶唐、虞相近,不出河东之界。故《书》责太康亡失”(《毛诗注疏·毛诗谱·魏谱》)。

但有古代文献记载禹都阳城,启都夏邑,其地望均在河南。

禹都阳城《史记·夏本纪》:“帝舜崩,三年之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集解)刘熙曰:“今颍川阳城也。”《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条注引:“应劭曰:‘夏禹都也’,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

197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告成村西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王城岗城址”,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由于其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地望相近,有学者认为就是“禹都阳城”,但面积甚小,仅0.015平方千米,有学者嬉称为“小羊圈”。2002年~2005年,考古学家又在该小城址的西边,发现一座大城,平面呈长方形,复原面积0.348平方千米。不仅发现夯土城墙、城壕,而且还发现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高规格器物,是目前河南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城址,所以有学者认为小城址西邻的大城址很可能就是禹都阳城所在。[3]

启都夏邑《竹书纪年》:“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统笺)按:“《郡国志》颍川阳翟,禹所都。盖禹始封于此,为夏伯。启即位居此,故曰夏邑。《帝王世纪》曰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何以知此夏邑非安邑、平阳诸地也?以启饗诸侯于阳翟之钧台,故知启即位于夏邑,即阳翟是也。”

2004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新密市刘寨乡新砦村发现一座古代城址,命名为“新砦城址”。城址平面呈方形,南面以双洎河为天然屏障,是一处由外壕、城壕、城墙和内壕组成的防御体系。城墙内面积约0.7平方千米,若加上外壕与城墙间的面积,城址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城内西南隅地势高亢,由内壕围绕,面积约6万平方米,内壕中心部位发现浅地穴式刀把形大型建筑基址,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可能是露天祭祀性建筑。它是河南省境内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至新砦期的城址,许多学者认为是都邑性的城址。或有人认为它是“夏启之居”、“启居黄台之丘”、“启都夏邑”,意见不一。[3]

夏都斟鄩文献记载,自太康至夏桀,都城均在洛阳盆地。如《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也”。

自1957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洛阳偃师翟镇乡二里头村南发现二里头遗址以来,历20余年的考古调查与发现,揭露出宫城、祭祀、青铜铸造、制骨、制陶作坊遗址。遗址现存面积约3平方千米。被学术界确认为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公元前16世纪中叶),约历300多年。[4]有学者认为该遗址即“夏都斟鄩”。[5]

(四)商代

商汤居亳据文献记载,商汤灭夏之后,建都于亳。“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竹书纪年》)。“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作宫邑于下洛之阳”(《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其地望在汉河南郡偃师(今洛阳偃师)尸乡亭。《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尸乡,殷汤所都。”

1983年,考古学家在偃师城关镇塔庄村北一处被称为“尸乡沟”的地方,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命名为“偃师商城”,城址由大城、小城和宫城组成,面积约2平方千米。在1996年~1998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该城被认定为商汤灭夏之后在夏都附近营建的都城。许多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即汤都西亳。[5]

自1950年在郑州市二里岗发现二里岗文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工作,认定在郑州市区地下埋藏着一座商代早期城址“郑州商城”。城址由宫城、内城和外城(外郭城)组成。内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四周为夯土城墙,总面积约3.18平方千米,外城呈不规则形,南、北、西三面有夯土城墙和护城河,东部则以湖泊为天然屏障。郑州商城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有学者认为该城是汤都郑亳[3],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认为它与偃师商城构成了商代早期的东西两京,称为“西亳”与“郑亳”,东西两京并存,形成了商代早期的王畿。[5]

盘庚居殷文献记载“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尚书·盘庚上》),其地望在河南安阳。如《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诗地理考·殷商》引《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元和郡县志·相州》“《禹贡》冀州之域,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盟于洹水南,殷墟是也”。

殷墟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自1908年被发现以来,历70余年考古发掘,取得辉煌成果。殷墟属于商代晚期武丁到帝辛的都城遗址(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046年),总占地面积约30平方千米,洹河以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是宗庙宫殿区,洹河以北候家庄、武官村北是王陵区,在洹河两侧分布着其他居住址及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4]

1999年考古学家在洹河北岸发现一座商代中期城址“洹北商城”。城址西南方紧邻殷墟保护区,平面呈方形,边长2100米~2200米,面积约4.7平方千米。四周城墙,城内中部偏南位置发现类似宗庙、宫殿的建筑群,亦当属都城遗址。有学者认为,该城是盘庚迁殷的最初地点,或有学者认为是河亶甲所居的“相”。[4]

(五)周代

西周丰京、镐京文献记载西周初年周文王迁丰、周武王营建镐京。周成王、周康王之际(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995年)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记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卷一》:“《括地志》云周丰宫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今陕西西安府鄠县……镐在雍州西南二十五里。”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基本确定了丰、镐两京的方位。丰京位于陕西长安县马王镇、灵沼乡,镐京位于长安县斗门乡,丰京在沣河西岸,镐京在沣河东岸,两京隔河相望,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现已发现规模宏大的夯土基址约30处,可能是王室的宫殿或宗庙遗址。[6]

西周成周城文献记载“(武王)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史记·周本纪》),“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左传·召公三十二年》)。其地望当在河南洛阳瀍河两岸。①据《尚书·洛诰》记载,在营建洛邑之前,周公占卜选址:“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卜兆大吉,遂营成周于涧水以东的瀍水两岸。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先后在洛阳市东北郊瀍河两岸发现西周贵族墓地、西周王室铸铜遗址、大型夯土基址等重要遗迹遗物。许多学者认为此处即西周洛邑成周城遗址。[7]

东周都王城地望在河南洛阳。《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避戎寇。”(正义)“即王城也,平王以前号东都”。《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

1955年,东周王城遗址在河南洛阳市被发现。遗址位于涧河两岸、南临洛河。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宽约3000米,占地约10平方千米。发现有城墙、宫殿、王陵、手工业作坊以及仓窖遗迹。

二、先秦国都居“天下之中”解读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并佐以考古发现,可以确认先秦时期的都城遗址(以距今时间先早后晚顺序排列),有襄汾陶寺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时间并列)、安阳洹北城址、安阳殷墟、长安丰镐遗址、洛阳王城遗址,此外再加上探索中的西周成周城遗址。其地望可以分为:尧舜时期,山西临汾市(晋南地区);夏代前期,河南郑州市(豫中地区);夏代晚期,河南洛阳市(豫西地区);商代早期,河南郑州市和洛阳市(豫中和豫西地区);商代晚期,河南安阳市(豫北地区);西周时期,陕西西安市和河南洛阳市(关中地区和豫西地区);东周时期,河南洛阳市(豫西地区)。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都城主要集中在豫西、豫中、豫北、晋南以及关中地区,也就是《尚书·禹贡》的豫州、冀州和雍州地区。那么,这些都邑是否都处于“天下之中”,现在按地区逐个解读。

(一)洛阳——“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

洛阳古人亦称河洛,它是夏、商、周三朝都城所在,“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为什么会出现三代均以洛阳为都城这种历史现象呢,用西周周公的话来说就是,“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在有关先秦文献中,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记载是很多的。例如:“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周公)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尚书·召诰》),“(周公)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湊”(《逸周书·作雒解》),“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西周“何尊”铭文)。

洛阳居“天下之中”是毫无疑义的,那么晋南与豫北地区呢?

(二)临汾——“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史记·五帝本纪》:“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天子之位不可旷年,于是遂反格于文祖而当帝位。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根据这条记载,笔者以为,位于晋南地区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都应为天下之中,而且还应是我国历史上都城“择中而立”的最早记载。

《周礼·大司徒》曾记载周初“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在洛阳营建东都洛邑。2003年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以及“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的成功,印证了《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同时也说明我国早在距今4000年前就开始了以圭表测地中的活动,从而奠定了陶寺作为“帝尧古都”、作为“中国”(“天下之中”)的历史地位。[8]有学者认为:“我们在遗址中发现了圭尺,这是通过测量日影来判断节令的工具,由此才有了地中这一说法。‘中国’的最初含义,即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建立都城,在中土建立国家。中国的出现或形成的物化标志应当是陶寺的圭尺‘中’的出现,因为它是在‘独占地中以绍上帝’的意识形态指导下,通过圭表测影立‘中’建都立国的最直接物语,它既标志着控制农业社会命脉的历法作为王权的一部分,又依据其大地测量功能成为国家控制领土的象征。”[9]

(三)安阳——“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商代盘庚迁都安阳,开始改“商”为“殷”。《太平御览·帝盘庚》:“《纪年》曰:‘盘庚旬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帝王世纪》曰:‘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

为什么要改“商”称“殷”?在古代汉语中,“殷”字的本意就是“中”,《尔雅·释言》“殷,齐,中也”,《尔雅·释地》“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郭璞注:“岠,去也,齐,中也。”邢昺疏:“齐,中也。中州犹言中国也。”又,《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由此可见,改“商”称“殷”,就是表示商都“殷”居天下之中。《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极者,中也,说的就是殷都安阳居天下之中。

就是因为先秦时期自尧舜开始直至西周,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了尧都平阳、商都安阳和周都洛阳都居“天下之中”的共识,所以才有了尔后司马迁的“三河鼎足”的科学总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这种叙述为许多学者所认同。如唐代学者杨士勋就认为“盖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春秋谷梁传·桓公五年》疏)。

(四)郑州——“其景适与土圭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周礼·大司徒》认为“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周王室为营建东都洛邑(成周)城,还专门到嵩山之南登封告成,“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土中”。东汉郑玄为《周礼》作注时明确指出:登封告成“禹都阳城”之地就是“土中”,“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今登封告成观星台南有周公祠,祠前有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和尚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立的石圭表,上书“周公测景台”,系西周初年周公测景“求土中”之遗迹。观星台西南不远处为王城岗城址,即探索中的“禹都阳城”遗址。

既然周公是在登封告成“求土中”,那么为什么都城不选告成“土中”之地,而选洛阳,笔者以为二者相比较,洛阳除了“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的历史优势外,还具有地处淮河流域的登封告成所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一是洛阳临近黄河,居中央应四方,交通方便,“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史记·周本纪》)。二是地势险要,犹如汉代傅毅《洛都赋》所指出的“寻往代之规兆,仍险塞之自然;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严阻,扶二崤之崇山”。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武王、文王营建东都洛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周族发源的岐山(周原)和以后定都的丰镐两京都不在天下之中,“周岐镐之域处五岳之外,周公为其于政不均,故东行于洛邑,合诸侯谋,作天子之居”(《周礼·大司徒》郑玄注)。这也就是说,在西周初年人们的认识中,雍州居西岳华山之西,即“天下之中”之外。

在我国古代,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并称“五岳”,那么在先秦时期它们又都包含着怎样的地理信息和政治信息呢?

根据文献记载,虞舜曾巡狩四岳,“闻云《尚书》曰舜在琁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徧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禹遵之”(《史记·封禅书》。

巡狩是天子视察国土民俗的政务活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孟子·梁惠王下》),就是指天子巡视诸侯所守的土地,“省观万方,以察民俗,因其土风而设为教化”(宋·李光《读易详说》卷四)。《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集解):“郑玄曰巡狩九年,诸侯见于方岳之下,其间四年,四方诸侯分来,朝于京师也。”所以用现代的政治语言虞舜巡狩四岳,听取四方诸侯述职,以功行赏,就是视察国土,行使国家主权。

根据《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咨四岳。”(传)“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也就是说尧舜之时,掌管四方的诸侯亦被称之为“四岳”。据此,笔者以为,尧舜之时,泰山、衡山、华山、恒山被称为“四岳”,同时掌控此四山周边地区的诸侯亦被称之为“四岳”,说明这两者之间,或者是以山称人,或者是因人袭山,其关系是一致的。

虞舜在巡狩途中特意祭祀四岳,说明国土与四岳之间紧密关联。“《尧典》之篇,舜巡狩东至岱宗,南至霍山,西至太华,北至恒山,以为四岳者。四方之中,诸侯之来,并会岳下”(《论衡·书虚篇》),“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史记·封禅书》),“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白虎通》),“嵩高正当天之中极”(《尚书·舜典》孔颖达疏)。这些记载正表明中岳与四岳分别代表中央与四方,这种方位关系,犹如《诗·大雅·民劳》所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殷墟甲骨卜辞提到“商”、“东土”、“南土”、“西土”、“北土”[10],说明商代的疆域由中土“商”、“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组成。而这种对四方疆域的称谓延及西周,文献记载“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歧、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迩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左传·昭公九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这五座山分别是先秦时期中国疆域“中土”、“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的地理坐标。古人云“国必依山川”(《国语·周语上》),祭祀四岳便是五帝以来历代帝王“与神会”(《史记·孝武本纪》),上通神明,以神道和谐社会,安抚四方。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什么虞舜、夏禹“五载一巡狩”四岳,周初周公旦定洛邑为“天下之中”,但又要跑到中岳嵩山脚下的登封告成“求土中”。

根据以上先秦至汉代文献资料以及现代考古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先秦时期的“天下之中”包括晋南、豫北、豫中、豫西广大地区,即《尚书·禹贡》的冀州和豫州境内。自然,笔者也承认历史上一些学者对晋南、豫北居天下之中持有异议,例如唐代贾公彦认为“若然五帝以降,尧治平阳,舜治安邑,唯汤居亳得地中以外,皆不得地中”(《周礼·天官冢宰》疏),宋代王與之认为“尝考自古帝王都邑,黄帝都涿鹿,少昊都曲阜,颛顼都濮阳,尧都冀州,舜都河内,禹都平阳,汤都亳,多不得天地之中,而转徙无定所”(《周礼订义·天官冢宰》),明代王志长认为“王居何必地中,尧都平阳,舜居蒲阪,文王居镐,非地中也”(《周礼注疏刪翼·大司徒》)。

“中土”就是“土中”、“华夏”、“中国”,“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就是“四夷”。“中国”(“中土”)与“四夷”合称“五方”,所谓“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礼记·王制》),“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天子有道,守在四夷”(《晋书·江统列传》),“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宋·石介《徂徕集·中国论》),如此等等,这就是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其实“四夷外也,中国内也”这种中国疆域格局,起源于五帝时代。

约当距今6000年前,中原地区就聚居着被称为“仰韶文化”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陕西、河南和山西南部为中心,西达河西走廊,东至鲁西地区,北至河套一带,南抵汉水流域。有学者将史前文化划分为中原、甘青、燕辽、山东、江浙和长江中游六大文化区,指出“(其他)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是起着联系文化区的核心作用”。[11]类似的比喻我们也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中原者,天下之根本也;四方者,中原之枝叶也”(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笔者以为,仰韶文化时期这种以中原(中土)为中心的花朵形布局就是中国国家疆域的源头。

《尚书·禹贡》记载,禹将中国境内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九州,“任土作贡”,向虞夏王室缴纳贡赋,有研究认为夏王期时的疆域,分为以王畿为中心的三个层次,王畿政区、同姓诸侯国封地和异姓诸侯国封地,其中王畿政区就是中原。[12]根据考古发现,在上海、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安徽江淮地区、湖北江汉平原和峡江地区、四川成都平原、甘肃青海地区、山西晋中地区和内蒙古南部地区,一些与二里头文化同时期的古代遗址,都发现有二里头文化因素的器物,所以有学者就认为,上述地区,北起塞外,南越长江,东临大海,西抵河湟,都属于夏王朝间接管辖,或者是受影响的区域。[5]也有学者根据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玉璋出土于珠江出海口的香港,以至于越南河内等情况分析,认为“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器、玉礼器的空间扩散,甚至突破了《尚书·禹贡》所载‘九州’范围。或许,‘中国’的空间轮廓,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前叶的二里头时期,就已显现了它的雏形”。[13]这说明在夏代,我国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周边地区为边疆的国家疆域形态已经出现。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择中而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荀子·大略》)。这种“立都必居中土”(《太平御览·叙京都》)的思想,主导着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并对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长达五千余年的深远影响。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疆域史时指出:“在夏朝建立以前的传说时代,华夏族集团的领袖人物,就以其所据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四周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与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争夺地盘,扩大辖区。此后,五大民族集团及其地区历经沿革,但以中原地区(或历经沿革扩大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以中原外围为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地区的疆域格局,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史,可见其影响之深远。”[12]

三、结束语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天下之中”,以为唯有洛阳,其实是不全面的。通过以上概述,对于先秦时期“天下之中”的概念,是否可以用古人的话“中央之岳”和“三河鼎足”来摡括:中岳嵩山者,“中央之岳”,“天之中极”也;“三河”者,河东、河内、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矣。总而言之,豫中、晋南、豫西、豫北,古之冀州、豫州之地,天下之中也。“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它构成了自五帝至三代以来“中国”(“中土”)的核心区域。

[1]叶万松.浅析“河洛”与“土中”[C]//河洛文化研究——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洛阳: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41-5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68.

[3]张松林.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古都郑州[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吴迪.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古都洛阳[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96-99.

[7]叶万松.关于西周洛邑城址的探索[C]∥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2辑),1984.

[8]百度百科.陶寺古观象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56738.htm fr=wordsearch.

[9]山西新闻网.襄汾陶寺:帝尧之都亮出“最早中国”[EB/OL].http://www.daynews.com.cn/sjdsb/Aban112/A7/ 1633922.html.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12册:36975[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7(3).

[12]林荣桂.中国古代疆域史·上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华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3-141.

(责任编辑 卞建宁)

"Centralyue"andthe"Sanhelegs"——Interpretpre-qinCityin“TheCentreontheEarth”

YE Wan-song HU Xiao-xia
(Luoya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Luoyang 471000,China)

First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confirm the pre-qin city at all,and then to"the world of"literature,points out that be linfen,north henan anyang,the authors in luoyang,henan zhengzhou are"the world".

Pre-qin period;The centre on the earth;The central of yue;Sanhe legs

K928.6

A

1671-9123(2015)02-0001-08

2015-03-19

叶万松(1944-),男,浙江温州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考古学、古都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①到了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另外有一个新的“天下之中”的都会兴起,这是济水流域的陶。据文献记载陶是经济都会而不是政治都会(见史念海《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人文杂志》1958年第2期),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猜你喜欢

陶寺城址
陶寺遗址:最早的“中国”
以陶为伴以寺为家
吉林省大安市老缪家屯城址调查简报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陶寺文化的兴起及相关问题
中国与朝鲜境内的渤海国城址
陶寺遗址
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