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古代政治文化初探

2015-04-10陈小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三角渭南黄河

◎陈小红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古代政治文化初探

◎陈小红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特定民族、区域、国家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深刻影响着本民族、特定区域及国家人们的政治行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三地四市由于地缘相近、经济发展方式相似、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形成了同质性的区域政治文化。表现为整体主义国家观,子民臣属的政治心态及依附性政治人格,安土重迁、保守务实的政治心理及对权力崇拜与惧怕并存的二元政治行为模式。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政治文化;区域政治文化

只有参照中国文化才能理解中国政治,同样,只有参照在一定地理人文环境、经济政治结构、社会风俗习惯等基础上产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政治文化,才能理解区域政治现象及政治行为模式。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进行以政治心理、政治人格、政治行为、政治价值观念为内容的政治文化研究,对发挥文化的凝聚力,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晋陕豫三省四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文化及区域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并作为政治学研究的独立对象始于美国学者阿尔蒙德,阿尔蒙德在1956年的研究中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的”。[1]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政治文化以一定民族或群体为对象,是由一定地域及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决定的,反映全部政治现象的文化的总和,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是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政治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取向模式,是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领域的反映。[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要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追求和谐,经世致用,文明立国以及节俭、勤奋、务实、和合、自强、诚信等优秀特质。

(二)区域政治文化

区域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文化亚文化众多分类中的一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因而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在古代曾经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良好的地域,华夏先民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业,奠定了文明的根基”。[3]黄河金三角区域政治文化曾作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渊源及核心,在历史上及现当代都对政治人格的形成、政治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指出黄河三角洲文化具有务实、多元、抗争、封闭性等特征[4];或将渭南乃至西部传统农业文化心态归纳为为恋土、狭隘、保守、自足的封闭性的农业文化心态。[5]对该区域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客观描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相连,地缘相近,经济发展方式相似,历史文化相通,形成了同质性的区域政治文化。

(一)三地地理位置相连,地缘地貌相近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三地四市地理位置相连,地缘地貌相近,在自然地理条件,农业资源等方面具有同质性。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河南岸,下辖市区、2个县级市、8县,东濒山西,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是渭河平原最宽阔的地带,渭南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是陕西农耕文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门峡市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黄河沿线城市中距离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历史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伴随着三门峡大坝的建立而崛起,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与渭南、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历史上有“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栽培种植业发达。三地地理位置相连,地缘地貌相近,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二)三地历史、文化、习俗相通

渭南、运城、临汾、三门峡四市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此地繁衍生息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黄河中下游两岸既是全国经济发达区域,又是地理文化中心,三地的生存与发展无不与黄河及其支流有密切联系,也因为地处黄河中下游这样相近的地缘地貌、温和的气候条件,相同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及三省交界地带的地理位置,使得三地的历史、文化、习俗相通,具有相似、相溶性,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往,“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秦晋之好”等历史典故都源于这一区域。

(三)三地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水平相当

首先,传统农业发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分别位于晋南、关中和豫西,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包括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四市,共辖4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占三省的10.97%。由于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传统农业发达,是陕西、山西、河南三省重要的粮、棉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据2010年的数据,粮食种植面积2524万亩,占三省耕地面积24172万亩的10.44%;其中渭南市的粮食产量占陕西省的18%,棉花产量占全省75%,运城和临汾小麦和棉花产量分别占山西省的34%和99%。[6]其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截止2013年底,该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86万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0%,甚至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还低6000余元,经济相对欠发达。近年来,随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建立,三地四市开展了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及特征初探

(一)大江大河流域地理条件孕育的整体主义国家观

中国历史上水患频仍,仅以黄河为例,在过去的3000多年间,黄河决口达1500余次,改道20多次,其中大改道有6次。决口与改道,既危及人民生计,也威胁到统治者的政权稳定。[7]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地地处黄河流域,大江大河带来的不仅是适宜于耕作的细沙黄土,而且带来了不时泛滥的灾难,为了发展农业,稳固统治,历朝历代不乏对水利工程的修建与对黄河水患的治理。在农耕社会中,这项耗资巨大、耗费人力巨大的工程自然非个人力量所能及,因此形成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依赖与顺从,产生了原始的、朴素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当时的人民在与“天”抗争的同时能够集合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也使得人们对于自然力量和中央权力的巨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恐惧。“我们发现人们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严重得多”。[8]人类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整体主义国家观。

(二)伦理政治基础上的子民臣属政治心态及依附性政治人格

中国古代政治体系是建立在血缘、宗法族制基础上的君父权威、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统治,在政治心理方面表现为子民臣属心态和依附性政治人格。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载体和基本内核,它将人伦、礼法政治化,提出了忠孝合一、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观,在伦理道德文治教化功能及科举制度的社会流动功能催化下不断社会化,构成了封建政治文化的主体。伴随着血缘、人伦关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家庭伦理扩大移植到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了家国同构、内圣外王的治国理政路径。黄河流域人民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浓厚的耕读传家情结、重农抑商意识、“学而优则仕”追求和君臣父子思想等,加强了政治与伦理的混溶。家国同构,忠孝一体的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加强了君主权威,发挥着强大的思想统治功能,成为王权控制社会的前提和保证,逐渐形成社会成员普遍的子民臣属心态。

(三)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安土重迁、务实保守的政治心理

首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气候、中原腹地的地理位置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胸膛”。[9]“以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依托和据点,根植于膏腴的土壤、温湿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和蔓延起来”。[10]适宜的温带大陆型气候、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壤条件,使得中国农业发展和农耕文明远远先进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其次,黄河金三角地带在古代的繁荣和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结果。大河流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使得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先民世代以农业耕种为正道,成为封建国家生存和延续的保障。人民的生活就维持着这样低度生产力水平上的自给自足状态,常年如一,封闭保守;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客观上也导致了小农的分散孤立。“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1]安土重迁,保守知足成为中原腹地人民的共同意识。再次,以家户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小农生产方式,造成对家族的依赖和对集权的顺从。加之农业自然经济发展中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凸显,人们固守着传统的生存生产方式,安定求稳、务实保守。第四,“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成就了国人‘中央大国’的心态,忽视了与异域的交往,究其原因也是农业文明造成的,因为农业时代中国是那种极少能够自给自足,不求于人的国家”。[12]这种“中央大国”心态形成了封闭保守、留恋故土的行为模式。另外,不期而遇的人们又无力抗拒和解释的天灾人祸、集合起来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等,客观上形成了黄河金三角流域人们勤劳务实、恋土隐忍、乐观顽强等性格。

(四)对政治权力崇拜与惧怕、远离并存的二元政治行为

首先,崇拜权力、盲从权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19世纪中叶的法国小农“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13]这也是对传统中国农民特征及心理的描述。一方面,家长制的分配机制要求人民绝对服从;另一方面,小农的分散、孤立又使得他们也需要强大中央集权(君权)来代表和保护;此外,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和社会流动作用,也激励着知识分子头悬梁,锥刺股,金榜题名以光宗耀祖。明清以来的山西富贾,倾注心血让子嗣后代尽量走向仕途;韩城党家村“耕读传家”、“进士及第”门楣雕刻等,都是荣耀家族、权力崇拜心理的反映。其次,出于对权威的惧怕而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在“山高皇帝远”的乡土社会,治理权力让渡给地方乡绅或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形成了中国古代“王权止于县政”的政治传统。普通民众出于对权力的敬畏和惧怕,形成了“惹不起躲得起”消极的政治认知。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政治文化中包含的优秀成分和积极因素沉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特质。新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在传承和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其合理成分,在实践中塑造该区域新型政治文化,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理想信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马雷,张春楠.正确认识我国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建设[J].科技向导,2012(20):61.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5.

[4]张金路.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的渊源与特征[J].滨州师专学报,2000(9):5-8.

[5]严安政.农业文化心态对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26-28.

[6]新华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资源优势[EB/OL].http://www.sx.xinhuanet.com/dfzx/zfwz/2010-04/12/ content_19488839.htm

[7]邓建秋,张艳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确立的地理基础与历史条件[J].学术研究,1997(8):58-61.

[8]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12.

[9]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124.

[10]邓建秋,张艳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确立的地理基础与历史条件[J].学术研究,1997(8):58-61.

[11]方勇.庄子·怯箧[M]北京:中华书局,1954:23.

[1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3.

(责任编辑 卞建宁)

D6

A

1671-9123(2015)02-0029-04

2015-05-19

陕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4E09);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基金(14JK1243);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15SKYB05)

陈小红(1976-),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金三角渭南黄河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金三角图案
三国渭南之战
破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三角”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
A Model Analysiswhich Consider Direct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