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融入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生态构建
——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探索为例

2015-04-10刘二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门峡市三门峡城镇化

◎刘二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融入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生态构建
——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探索为例

◎刘二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借助文化的力量,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农民等城市新移民的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近年来,三门峡市以文化惠民工程为突破口,以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和谐文化生态,较好地解决了城镇化发展与文化生态构建不够协调的问题。

农民;融入;城市;文化生态

一、城镇化的良性推进需要文化的力量

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视角都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它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实践来看,它是消除农民等新移民融入城市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实现良性、有序社会治理的必要元素,它也是城市提升自己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

马克思首先全面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需求有层次性,包括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要等。同时,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等。全面性是人的发展的第一个要求,也就是使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兼容并包地、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1]无论从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的三个属性,还是人的三个需求层次,抑或是从人自身的三个维度的发展这个视角,精神、文化的发展都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内涵,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就必然是一句空话。正如习近平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并强调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

(二)融入城镇化需要文化的力量

理论上来说,城镇化对人来说是一个进入——融入的过程,进入相对容易而简单,而融入则困难而复杂,需要长期的自我调适,在取得城镇居民身份、权益的同时尤其是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镇文明。

从我国三十多年的城镇化的实践来看,在农民等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诸如“适应性困境”、“角色混乱”等社会问题。如果进入城镇的农民不能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和认可城镇社会,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城镇化只是“化物”而没有“化人”。所以,城镇化发展到今天,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调适心理,做出适应城镇社会的行为选择,完成人的城镇化是当今城镇化发展的重点。[3]

但是,融入城镇化需要文化的保障。现实过程中,农民因为土地被征用、经商、户籍转换等方式进入城市,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空间受到影响,而与新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空间相对接是一个充满摩擦和碰撞的过程,原因之一即在于原有的乡土文化和城镇文化的碰撞。当然,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需要一个过渡,即需要再次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作为中途休息的“驿站”和精神的“栖居之所”。在中途“歇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农民(城市新移民)思想观念的逐步更新,最终在文化融入过程中实现社会融入。现实城镇化的实践告诫我们,这个过渡是绝对不可省略的,也是绝对不可敷衍了事的。

(三)提升城市软实力需要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是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4]高楼大厦、道路交通、地理位置等硬件设施构成城市的硬实力,市民素质、文化氛围、道德风尚等软性元素构成城市的软实力。前者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后者则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哪里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就会更快地向哪里转移。”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中来看,缺乏软实力的城市是缺乏吸引力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世界上知名的大城市,都有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文化标签,如纽约的包容开放、上海的开放高效、东京的绿色和有序等。

城镇化的目的之一是为城市新移民营造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更多且生活更有品味的空间和平台。包括农民在内的大量移民进入城市,各种思想文化汇聚城市空间。在此背景下,整合各种优秀文化,兼容并蓄,并使之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不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吸纳能力,而且有助于构建城市包容、友善的形象,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三门峡市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近年来,三门峡市依据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国家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四大一高”战略)等比较优势,城镇化发展较快,2000年到2012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由44.25%上升到47.6%,两年间增长了3.35%,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同样也给三门峡市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失地农民融入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需求问题同样突出。

(一)存在问题

首先,在文化空间的布局上,对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投入与群众的需求尚有距离。目前三门峡市的文化广场、体育锻炼设施、“社区学院”等贴近大众的文化资源尚相对稀缺,电影院、大剧院中的文化产品结构尚未完全照顾到城市新移民群体,如电影院中的众多国内外大片,价格不菲,内容“前卫”,不少市民只能望而却步。

其次,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中,广大群众尤其是城市新移民的“话语权”尚需进一步提升。比如城市新移民喜欢什么样的文化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平台等问题,这些需要进一步贴近这部分群体,把他们的话语融入到文化政策之中。

再次,腐朽、敌对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比如,在有些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由于缺乏技术监控和专人管理,“全能神”、“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通过非法出版物、非法广告等非法宣传其歪理邪说,极易对极少数市民尤其是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城市新移民造成影响。另外,如卖淫嫖娼、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在郊区尤其是“城中村”时有发生。

(二)产生的问题

一是易滋生“城镇适应证”,影响幸福指数。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网络的稳定和良性发展有助于人的幸福指数的提升。但是,对于农民这些城市新移民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性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自然难以融入城镇生活和文化,农民自身难免被城镇生活所边缘化,难以得到预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就很容易理解有些进入城镇的农民在城市这个“陌生人社会”中自我封闭的现象。

二是产生行为失范和越轨行为,增加社会公共治理成本。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人口不断激增,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生活,产生诸多负面社会问题,如缺乏文化生活导致的腐朽娱乐方式的滋生、缺乏认同感导致的社会冲突等等。无疑,这些行为将会对社会的公共治理造成直接的威胁。比如,2012年三门峡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铲赌患·正风气”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利用赌博机开设赌场犯罪,成功侦破一大批利用赌博机开设赌场的案件,共查处游戏机赌博场所50家,收缴赌博机783台,抓获涉赌人员291人,收缴赌资57万余元,刑事拘留27人,行政拘留264人,可见问题的严重。[6]

三、三门峡市的探索

近年来,三门峡市以文化惠民工程为突破口,以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和谐文化生态,取得较好的社会成效。

(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惠民工程

近年来,三门峡市用于文化阵地建设的总投资近20亿元,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相继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7年至今,三门峡市先后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3个和农家书屋1363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基层点49个及村级基层点1269个,完成了49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33个社区文化活动器材设备配置任务。全市目前共有文化馆7个、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9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了文化大院。目前,全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均已实现了免费开放,为群众送来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7]

(二)构建重视基层群众需求的文化生态格局

城市中的文化生态格局应当是多元文化并存共荣、个性化文化良性发展的格局。具体来说,一个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应是乔木(精英文化)、灌木(大众文化)、草木(草根文化)三位一体的“草灌乔型”多元体系,三者不分贵贱,共生共荣,彼此照应,融为一体。[8]三门峡市近年来在构建文化生态格局方面,以市场和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大众化、品牌化相结合,切实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成果。

一是把投入巨资兴建的三门峡市文体中心打造成“群众的大舞台”。三门峡市文体中心的文化产品突出群众性和多元性,避免曲高和寡。如2013年,三门峡举办“印象·天鹅城消夏音乐季”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整个音乐季,共组织各类演出32场次(其中消夏音乐晚会15场、戏迷大舞台演出12场、广场舞大赛5场),吸引观众10余万人次,并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和热捧。[9]

二是积极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三门峡市重视构建门槛低、群众性的文化平台,以平台吸引群众,以群众参与促平台发展。尤其是广场活动,以点带面,吸引大量群众参与其中。三门峡市委宣传部的统计显示,2013年全市共组织“欢乐中原、美丽三门峡”群众文化活动380场,参与群众百万人次,群众自发组织红歌比赛、文艺演出、戏曲晚会、电影晚会、体育竞技、书画图片展等540余场次。[10]另外,三门峡市还定期在夏季组织消夏音乐会,以政府为主导,文化机构和高校承办,2014年消夏音乐广场组织32场演出,以音乐晚会、戏迷大舞台、广场舞大赛为主要演出内容,每场持续近一个半小时,观众累计高达15万人次。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表示:“要把这一活动持续搞下去,将其打造成展示三门峡形象的一张名片。”

(三)扶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为提高城乡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技能和水平,三门峡市专门组织举办“教你一招”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充分发挥摄影家、书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等协会作用,壮大群众文艺队伍,集聚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目前共组织“教你一招”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225起,培训学员达13000人次。

(四)重视文化资源净化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腐朽、敌对文化对正常文化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作用,如享乐和奢靡观念在刚富起来的新市民之中影响深入而广泛,某些邪教组织依然通过网络、非法出版物等形式秘密向社会渗透,影响不容轻视。近年来,三门峡实施了“净网”、“清源”、“秋风”、“闪电”等专项行动,全市共检查经营单位6500家,立案151起,办结138起。2014年,三门峡开展了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和“绿书签”系列宣传活动,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了出版物市场秩序,另外还举办文化市场法规政策、业务知识培训8期,大型宣传活动6次。[11]

[1]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0(2):17-23.

[2]习近平.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N].光明日报,2014-01-08.

[3]严蓓蓓.人的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障碍之消除[J].人民论坛,2013(26):140-142.

[4]珠海:一座新兴移民城市的文化追寻[N].光明日报,2012-08-27.

[5]张明阳.三门峡市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sxsfx/ ztfx/webinfo/2014/01/1388968223871755.htm.

[6]王冰.我市集中销毁783台赌博机[N].三门峡日报,2012-12-14.

[7]冯春妹,魏洛军.三门峡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惠民工程[N].三门峡日报,2014-07-25.

[8]刘奇.当下城市文化中荒唐的“高大上”[N].人民日报,2014-08-19.

[9]白叶楠.让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成果[N].三门峡日报,2013-12-30.

[10]吴烨.三门峡广场文化好戏连台[N].河南日报,2014-02-13.

[11]梁如意.我市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新提升[N].三门峡日报,2015-03-05.

(责任编辑 卞建宁)

F290

A

1671-9123(2015)02-0038-04

2014-12-07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课题(SZY-2013-004)

刘二伟(1981-),男,河南许昌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三门峡市三门峡城镇化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三门峡市
三门峡市印染厂唐墓陶器研究
三门峡市果树产业发展报告
三门峡市
家乡的城镇化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浅谈三门峡库区安全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