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产生的氛围
2015-04-10刘高尚
刘高尚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文选》产生的氛围
刘高尚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文选》的出现与当时文学自身的发展进程、社会进程、思想文化、政治环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文选》。
《文选》;文学发展;思想;政治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赋文总集,其产生时间是学界争论的重点之一,关于成书时间的讨论大致集中在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到中大通三年(公元504年)之间。《文选》产生在这时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这有助于我们确定文选产生的真实时间,有助于我们弄清楚《文选》中选文的确切信息、《文选》问题的分类等《文选》研究的周围问题。
一、《文选》产生时代的文学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时代,文学逐渐摆脱经学的附庸,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文学”成为了与“经”“史”“子”相并列的一部分,而梁代处于其末期。透过对于文学发展轨迹的分析我们可窥见一些时代原因。先秦到汉末,“文学”一词是文献典籍的代名词,如《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为: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1]116。《汉书》等著作中也频见“贤良文学”“文学掌故”。直到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我们才明显看到文学开始脱离史学等开始独立:“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2]720“文学”才与今天的“文学”意思有相似之处。随后,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并被重视起来。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文学创作提到了理论的高度。萧统编撰《文选》之时,与“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3]1543相近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各种别集和单篇等已经涌现很多,如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曹植《洛神赋》,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等,集部内容的丰富为《文选》的编订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论》《文心雕龙》《诗品》,还有萧衍《历代赋》,萧统《正序》《诗苑英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等都为萧统编撰《文选》提供了文体分类的成例和样本。这样萧统就可能参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去制定自己的标准,并取先秦两汉到梁普通七年之前的优秀的赋、诗、文,编撰成《文选》一书。
二、《文选》产生时代的思想发展
梁代的统治者思想是开明的,不约束人们的信仰,这也有利于各种思想在其时的发展。三种思想虽说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三者都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以期取得重大发展,因此渐渐地融合,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局面, 其对萧统的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大放异彩,特别是梁武帝萧衍时期。萧衍佞佛在历史上很有名,《梁书》有载其到同泰寺出家为僧,官员们为他赎身的事。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时人好佛是不足为怪的。萧统生活在佛教的熏陶下,耳濡目染而受佛教影响很深也是必然的,《梁书昭明太子传》有云:“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焉”。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后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高。”[4]1728其主要是讲究“以德化人”“由己及人”,注重提高自我的修养去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感化他人,最终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发展,儒学开始和法家有些融合,形成了汉代的“阳儒阴法”的统治思想。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黑暗,争权夺利的斗争比较激烈,学者们为了自保,开始向老庄哲学靠拢,这就是以后的玄学。据《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5]165玄学自魏晋以来就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成为显学。《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4]1732其提倡“自然”“贵无”“贵虚”,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仕人阶层的信仰,玄学在南朝时期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以致有些虽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皇室因不是文化高门而受到士族的蔑视。
三、《文选》产生时代梁代的政治环境
南朝梁自公元502年到557年共513年,萧统则生活在501到531年。与梁代并存的北朝魏征处于内忧外患期间,实力被大大地削弱无暇顾及南朝,统一中国,而南梁则在梁武帝萧衍的统治下表面上维持了一个相对比较繁盛、安逸的局面。王夫之于《读通鉴论》云:“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南梁是有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与南北士族共同建立的政权,但自三国魏时期形成的一种士族阶级势力在这一时期有所衰落,而出身比较低贱的庶族阶级开始得到重用。士族阶级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把握着中央和地方上的权利,秘书监等享誉当时的官职大都成为士族子弟的起家之选。梁武帝也竭力维持与士族的关系,例如他嫁妹于士族琅邪王氏,为儿子娶王氏之女等。“清”“浊”之辩是由当时的思想影响下在政权上的一个表现。士族引导的风俗将官职分为两部分:清官、浊官。士族子弟是不屑于任职于浊官的。《梁书》四九《虞於陵传》云:“拜太子洗马,舍人如故。旧事东宫官署通为清选。”可见东宫官署为清望。《晋书闫缵传》:“国子祭酒邹湛以缵才堪佐著,荐于秘书监华峤。峤曰:‘此闲职癝重,贵势多争之,不暇求其才。’遂不用”[6]1350。可知国子祭酒也是清官。《梁书王筠传》:“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5]434可见台郎是浊官,是士家大族所不愿做的官。像这样清浊分明的官有很多,士家大族做的大都是清官,是既有名誉又清闲又有丰厚的食碌,有时间去学习,这就造成了士家大族在文化上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士家大族在文学上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在统治阶级内部无论是士族还是武力强宗都竭力学习文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社会风气使然。士族阶级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极度腐败,这为以后最终因战乱等原因被消灭埋下了伏笔,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皇室及上层人士都在思想领域、文学领域、政治领域很活跃,大家争当领头雁。文学集团中的个人也活跃,他们总结了当时文学变迁的情况,著书立说,表达自己对文学的观点。梁武帝萧衍自身就是“竟陵八友”之一,登基后又著作了《周易讲疏》《大品》《通史》《历代赋》等。 以萧统为中心形成的文学团体,有陆倕、刘孝绰等人。
四、结语
《文选》产生时,文学本身的发展、思想、政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思想呈三派合流的趋势,政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些现象都对萧统编纂《文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今天的我们研究《文选》提供了更多的推测依据、材料证据。我们可以借皇族等对于文学的重视来认识萧统编撰《文选》的初衷,而这对进一步推算《文选》的成书时间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还可以借梁时的文学自身发展阶段去研究萧统《文选》的问题分类,也可凭借思想的发展史去认识“文质彬彬”在萧统《文选》中的分量。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萧 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罗竹风.汉语大字典(卷6)[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4]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 袁培尧]
2014-12-05
刘高尚(1987- ),男,河南商水人,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I206.2
A
1671-8127(2015)01-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