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纪录片无解说词的魅力

2015-04-10仲华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纪录片

□仲华

浅谈电视纪录片无解说词的魅力

□仲华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声音语言系统的构成之一,在大部分纪录片作品中都有解说词的运用。运用解说词能够为影片起到整合画面内容、传达间接信息、表现个人观点、表达人物感情及讲述故事等作用。同时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示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在早期纪录片创作中,话语权几乎完成掌握在编导的手中。如果没有解说,画面的构图、画面内点的运动、人物同期声、音响等往往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而解说的存在,在分散观众对画面全面解读的同时,通过语言对画面内某些点的强调以及对于画面有关内容的介绍评说,又集中了观众对画面某些内容的注意力,从而解说使画面有了一定的指向性,引导观众来读懂画面内容。这是解说词的威力,同时也是弊端之所在。在解说词中,创作者说了什么很重要,但实际上作者没有说的部分不一定不是很重要的内容,而这一部分解说中没有提及的往往是作者避而不谈有悖于作者思想和意图的部分。这样看来,有些时候不使用解说词似乎更加符合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反而,纪录片有了解说词,让人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大部分电视纪录片的解说往往是零散的,不成片的,有的听上去甚至不知所云。对于这一点,著名的电视撰稿人陈汉元曾经说过:“一篇精妙的解说词,往往并不是一篇比较象样的散文。因为它不仅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有些文字看起来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因为它不是纯粹地解释画面,也不独立于画面之外。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也象初冬早春江面上扑朔迷离的雾。”

例如在一部纪录片中,是这样写的:“(画面)江南景色。(解说词)这是一幅宁静的画卷,画的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行彩色的诗句子,写的是‘杏花春雨江南’。”虽然这段解说词很优美,可是仅仅把它以文字的形式打印出来,而没有画面的话,会让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回事。

再比如纪录片《英歌舞的“嬗变”》。英歌舞属于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广东潮阳市和普宁市是其最流行的县市,它的表现形式为大型集体舞。在新时期下,因为规模宏大,不适应市场需求,英歌舞面临变阵的困扰。怎么在保持传统时进行革新?英歌舞队长陷入了沉思之中。怎么表现队长的焦虑?片子中剪辑了一个大海的镜头,解说词解释是:“队长面对茫茫大海非常忧虑。”这么主观的语言令人难受。片子讲述英歌舞队长的三个担忧,不是让主人公(当事人)自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用特大号字幕表现:一是担忧观众能否认同,二是担忧理事会是否同意,三是担忧队员们能否接受。这样的处理突兀,令人不舒服。同时在讲述理事会四人成员能否接受时,其中两人同意、两人反对,片子没有将他们激烈争论或者讨论的现场声如实记录下来,而是用大段解说词来代替,就失去了现场感,这样的解说词有不如无。

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的本质是视听艺术,这就决定了如果弱化了画面的表意功能,电视纪录片就失去了电视的基本特征,和普通的文字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在真实感、表现人物个性方面同期声比解说词更具有优势。但是有些内容,画面、人物同期声不能表达,或者不方便表达则只有靠解说词来完成。因此,这就决定了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不能占主导地位,而只能作为配合的形式存在。

不用解说词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策略,也是强化艺术形式的有效手段。比如纪录片《嘻哈扎慕》,创作者就采用了无解说的艺术风格。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客观地向人们展示内蒙古人现代化的精神生活。

一、加强了画面的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

就《嘻哈扎慕》这部纪录片而言,无解说的风格能够使观众对影片有自己客观的理解和观点,避免了编导强加给观众一种主观的主旨。作者并不是要极“右”地表现内蒙古人的精神生活多么丰富、多么现代化,也不要外地人对内蒙古人生活极“左”地带着偏见,作者只求能够客观再现内蒙古人当前精神生活的真实面貌。片中展现拍摄对象在排练厅彩排、理发、回家自己做饭吃等场景,虽然没有过多的同期声语言,但如果使用解说来堆砌华丽的词藻,似乎就显得有些多余,也失去了画面原有的朴实、真挚。

此外,在叙事结构上,《嘻哈扎慕》采用了中心线串联式的复线结构,以说唱组合与街舞组合的互相穿插串联来展现这两组人物在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下,对追求自由、公平、生活本真的嘻哈文化有着相同的执着与崇尚,并同样在追求嘻哈文化的道路上不懈努力着。

二、影像的真实性得以强化

俗话说:“眼见为实。”把真实的影像展现给观众远远胜于在解说词中堆砌华丽的词藻。比如纪录片《平衡》,创造者用了三年时间记录、又浓缩在70分钟内,让人看完之后感到震撼人心。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向我们真实展现了广袤的青藏高原、巍峨的昆仑山脉、奔跑的藏羚羊、凶狠的偷盗者、极其恶劣的环境、两任“西部野牦牛队”队长倒在枪口下的情景。尤其是继任队长为何牺牲了,如果用解说词就显得多余。在真相无法揭晓时,再华丽的辞藻也会苍白无力。没有一句解说词,创作者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去思考。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魅力。所以,导演陆川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有了拍摄《可可西里》的灵感。

一部成功的电视纪录片也必定包含真实、诚挚、深厚的感情。苏联著名导演伊戈尔·别利亚夫在《纪录片的形象》中说:“我的原则是只纪录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东西。”这道出了情感在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人物同期声的真情诉说,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无不是一个个真情实感的流露。

三、用严密紧凑的影片结构代替解说词的整合作用

贵阳籍独立纪录片导演周浩拍摄了八年、剪辑了两年创作的《棉花》,获得了2014年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它采用了多重聚焦型的人物叙事情境来展示片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棉花》大致以棉花种植、棉纺厂、牛仔裤生产公司三条主线交叉剪辑而成。其中棉花种植部分以时间为线,依次经历了种植、摘顶、抬纱、运输等环节进入纺织厂,农民的辛劳与对生产技术进步的憧憬,令人唏嘘。棉纺厂的部分则以河南纺织女工为拍摄主体,她们在没有空调的厂房忍受高温工作,有些女工怀孕七八个月也不敢休假,另一些年轻姑娘则不甘心当技工的命运,每每挣扎在辞职的边缘。第三个部分则拍摄了在珠三角发生的牛仔裤加工及出售的过程。

在《棉花》中,周浩没有流露出自己的立场,只是默然地注视着这些勤恳的、在讨生活中失去个性的农户与工人。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通过种棉、摘棉、棉纺厂、牛仔裤厂劳作者之间的对话和采访串成片。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聂欣如所言:“片子有很多没有说,这些就是留给观众自己去想的。”

全片最感动人的,是女工集体乘坐火车的一幕。一位纺织女工在众人嬉笑的簇拥中,对着摄像机自信地唱起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乡亲们才有这吃喝穿,你要不相信那就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裢呐……”这一刻的河南话,好听得犹如黄鹂之音。这一刻的个体,终于在群体的背景下,得到了锐化,却又不与集体分离。

四、形成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与使用解说词的大部分纪录片相比较,无解说的纪录片是独特而又新颖的。无解说词的纪录片可以说是一种追求充分写实的艺术风格。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主观色彩,最大限度地追求写实效果。例如《英与白》,讲述在现代化的喧闹都市里,存在着复杂原因造成的孤独难耐的特殊人群(包括动物)。走近他们,表现他们,是对社会人内心世界的关注。这种以特殊视角解读生活的方式,不用解说有利于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不同的人自己做结论。这与封闭式的既定主题的作品比较,能给受众更多的解读自由空间。这样不限于加“旁白”的报道模式,能够充分使生活“状态”显示它自己的深层蕴含。

小结

一直以来,一部纪录片的话语权是由创作者掌握的,但随着世界民主权利的扩大化以及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到了这一话语权,无解说纪录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解说纪录片的产生也使得记录片中的声画关系多样化,同时也使得纪录片更具有艺术色彩。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无需说满,无需溢美,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是最有魅力的。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海外中心)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