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观与一体化:提升高校德育实效的一个路径

2015-04-10李永年任连娣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整体观智育专业课

李永年,任连娣

(河北工业大学 廊坊分校,河北 廊坊 065000)

整体观与一体化:提升高校德育实效的一个路径

李永年,任连娣

(河北工业大学 廊坊分校,河北 廊坊 065000)

高校的德育教育效果关系到能否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关系到能否使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碎片化”和“单一化”问题,需要从“整体观”与“一体化”角度进行调整,从而确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实效;高校;整体观与一体化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之首即为“礼”[1]219,礼的本质和意义在于它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它规定了人类社会的秩序,对治理国家和个人的品德修养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四书”中阐明治国平天下理论的《大学》提出来三条基本原则,首条为“明明德”,即人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发扬人所具有的高尚德行。“四书”中的《论语·学而篇》第6条是这样表述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为人,先要把道德实践好,若还有余力,就要再去学习书本文字上的知识。在孔子那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今天,我们用人的原则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与此相应,德育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诸育之首。然而,现实情况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与其他诸育特别是智育相比,德育教育在地位上并没有成为首位,在效果上更是差强人意。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去思考其中的缘由并寻找化解的途径。

提高高校德育效果,既要观念上的更新,也需要手段上的创新。

一、树立高校德育上的整体观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倾向

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是高校德育工作只由学校中政工队伍和德育课教师来完成,与学校其他机构无关或关联较少,形成了德育工作上的“碎片化”。

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碎片化”破坏了它的系统性,使德育效果难以发挥出来[2] 9。高校德育教学系统及政工队伍在向学生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时,需要学校的行政系统和后勤系统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配,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育化的目的。理论上,教给学生的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现实中,学生与管理机关打交道时,得到的是热情、周到、细致、耐心的服务,理论就会升华,变成学生自觉的实践。相反,如果遭遇的总是冷漠与搪塞,上述那些道理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在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产生厌恶。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优美,学习的教室干净整洁,使用的教学设备运行良好,学生就会自觉地遵守“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服务群众、勤俭持家”的道德规范。反之,如果学生经常遇到的是滴漏的水龙头、常明或常暗的照明灯、破损的门窗、无法正常使用的教学设备,上述行为准则就可能变成令人无法信服的、空洞的说教,弱化甚至失去德育的效果。

(二)确立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观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树立德育工作上的整体观,参与德育工作的各方相互协调,彼此形成合力,对德育工作做出整体性安排,使学校中的教学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能够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育化功能。

第一,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整体观。从学校各级领导到各行政和后勤部门再到各系的一线工作人员,都应自觉认识到,自己是德育工作中的一员,要尽心尽力履行好自己在德育中的职责;都应时刻提醒自己,如果将自己游离于德育工作之外,即是失职。

第二,确立科学的德育工作机制,改变目前德育与智育分属学校不同系统的制度安排。德育不是党委、学管系统和德育教师的独家责任,也绝不是行政和教学系统的“外人田”,德育是学校所有系统的“自家地”。因此,应确立党委领导、协调、监督,学管系统和教学系统(不只是教学系统中的德育教师)为主导,行政系统和后勤系统有力配合的德育工作新机制。

第三,建立明确的工作责任制。高校党委和学管系统应负责全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具体协调、效果监督。教学系统的工作职责在于传播知识,奠定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也必须担负起以自身的模范道德行为感染学生的责任。行政与后勤系统的职责在于通过提供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提供学生践行道德的样本。

树立高校德育上的整体观,使德育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几节德育课上,不再仅仅依靠几位专职工作人员来完成(事实上也无法完成),而是全员共同参与,全方位共同育化。

二、实现高校德育一体化

高校德育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忽略了智育、体育等其中蕴含着的德育功能,割裂了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德育渠道的“单一化”。

智育中蕴含着强大的德育功能[3]44。由于专业课教师不专司德育,他们如果能够在专业课中穿插德育内容,往往不会被学生认为是道德教化,而被认为是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因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是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德育问题上所特有的角色优势。而专司德育的教师或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则可能被认为是“有私”,是为了完成他们自身的任务,而不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帮助。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智育中渗透德育,有时比专门的德育课教师的教育效果会更好。专业课教师在智育中实现育人功能,通过智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严谨作风,是其优势,亦是其职责。

在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德育就没有体育[4]51,各类体育赛事中的“兴奋剂”、足球比赛中的“黑哨”,丢失了道德,也失去了体育的本质。体育中必须、也必然渗透着德育。其一,为了实现纯粹的体育,必须在体育中加强诚实守信、友谊和睦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其二,体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需要通过体育训练来完成;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自豪感需要通过体育比赛来体现。其三,教师在体育课上不怕危险,对各种体育动作的率先垂范和严格要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养成。体育,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然而,由于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体育课教师分属,往往使得后者认为,德育只是德育课教师和学生工作系统的事,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关联,因而,未能自觉地将教书与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或很少育人,致使智育和体育中的德育功能远未开发出来。

实现高校德育工作一体化,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方式上,要将道德规范教育寓于文化知识和体育训练之中,以讲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体育训练的形式传授道德规范,弱化德育中的说教与约束色彩,突出道德规范中的知识性,实现德育与学生的求知欲良性衔接,化解学生对德育的某些抵触情绪,使德育从被抵触转化为被主动接受,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改变目前德育普遍采取的单纯灌输的教育形式,变课堂讲授为知识竞赛、讨论与辩论、报告会、参加社会实践等,形成多形式教学。其次,在智育的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德育。专业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智与德的结合点,或运用历史的真实事例,或通过睿智的哲理性分析与归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感悟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自觉接受,使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成为高校德育最为广泛和有效的路径。再次,发挥体育中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也要教给学生学会坚守诚信、公正、友爱的道德规范。通过训练、比赛等环节,培养学生养成勇敢、沉着、果断、顽强、坚韧的意志品格;团结、互助、和睦、和谐的团队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当体育彰显出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后,体育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富有思想、理性和价值。

第二,在教师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德育课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教学中做到恰到好处而非牵强附会,把道德规范融于文化知识之中。同时,更要注意提升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准,用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去感召学生。德育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实践。因此,德育的最佳途径是身教加言教。德育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讲的是一套,在现实中做的又是另一套,那么,他将有可能彻底摧毁在学生心中已经确立起来的道德信仰,这样便无法完成教书的职责,更不必去奢谈育人。其次,专业课教师要确立自己是学校德育工作一分子的观念和意识,主动担当起“经师”与“人师”的双重角色。按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的说法,所谓经师是教学问;而人师,则教行为,教怎样做人。教师理应通过“教书”这一过程,实现“育人”这一教育目的。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深邃的思考力,能够挖掘出知识背后所蕴含着的道德因子,能够找准知识与道德的切点,让知识与道德浑然天成,倍增智育中的德育效果[5]205。再次,体育教师要改变只注重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思想意识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从发展纯粹的体育的角度,阐发体育运动应坚守诚信、公正的道德规范;从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出发,着力培养学生众多良好的道德品质、精神作风[6]52。

三、结语

高校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倾向,降低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为此,需要确立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观,发挥教学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各自的优势,彼此形成“合力”,实现对学生的道德育化功能。同时,充分挖掘智育、体育等教学中蕴含着的德育功能,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调整教学方式,建构起“一体化”的德育渠道,以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提升。

[1] 程红英.试论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J].江西社会科,2003(11).

[2] 梁 柱.坚持德育与智育的辩证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00(5).

[3] 何庆家.确立大德育观与发挥智育的德育功能:新形势下深化高校德育改革的一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3(3).

[4] 郭 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5] 张捍东,张文标.论高校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的结合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6] 郭 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责任编辑 乐 知]

Holistic Approach and Integration Path for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Eff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Yongnian, REN Liandi

(LangfangBranchCampus,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Langfang065000,China)

The moral education eff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 to shaping excellent talents with higher morality and higher cultivation, also relate to their consistency of progressing with the times, having common the destiny with the country and striving together with the people. Objectively, there exist the problems of singleness and incompleteness at pres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ve, the adjustments by using holistic approach and integration path will be effective.

actual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listic approach and integration path

2015-03-09

李永年(1969- ),男, 河北永清人,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任连娣(1968- ),女,河北大厂人,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D442.62

A

1671-8127(2015)06-0112-03

猜你喜欢

整体观智育专业课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