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下的中国梦何以成为现实
2015-04-10余雪,梁慧
余 雪,梁 慧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下的中国梦何以成为现实
余 雪,梁 慧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梦作为新时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理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蕴涵。它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哲学的理论缩影,也是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自身国情结合的实践例证。中国梦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实践的价值意蕴。我们应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
中国梦;社会发展;人民;中华民族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正式提出中国梦的执政理念,这也是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当时习近平同志就中国梦首次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自从“中国梦”首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后,它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巨大的反响与共鸣。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最大范围的人民基础,不仅是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更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在国际大舞台上,中国梦同时也是世界人民的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追求与世界人民的期盼连接在一起,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它的实现也同时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最终都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中去[2]5。
中国梦亮在对于中国道路的坚持,对于中国力量的汇聚,对于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要想实现中国梦,就意味着要脚踏实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道路正确,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省时省力。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梦的目标。但是在我们追梦的路途中,仍然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的苦难与挑战,因此就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撑与激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穿历史长河的始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随前进的脚步,它们将继续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发挥着精神纽带与凝聚思想的作用,鼓舞着所有中华儿女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将世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汇聚起来,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致力于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国梦既是衔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时间维度上的轴心,也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横向结构上的纽带。我们应该明白,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布局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要牢固树立这种总体统筹、全面协调的观念,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中国国情的立体化的中国梦。
二、中国梦实现的合理性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敏锐地指出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认为,从前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就是没有看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活动所发挥的巨大的能动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更是直言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更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不难看出,在马克思那里,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人[3]36。他尤为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认为他们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他们进行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精神创造的活动、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以及社会交往的活动,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是借助于人的不断发展而进步,同时又反过来保证了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同时也设想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走向,使人实现对自我异化的扬弃,从而达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4]120的一种理想的发展状态。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正是时代对于社会主体发展的一种回应,最终都会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命运中,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振兴梦,还是个人的幸福梦,归根到底都是以人民的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标准的,而它们的实现同时又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
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并不等同于他就认为社会发展进程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实际上,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遵从着内在的必然规律的,这也是他比唯心主义者高明的地方。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给以如下的概括:“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5]32。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社会矛盾运动推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社会发展规律。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性来排斥各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他认为理论的运用要随时随地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各国的具体情况与条件来做出具体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梦实现的必要途径,作为连接马克思社会发展哲学与中国梦之间的桥梁,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谨性与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将理论光辉普照历史长河,实践运用深植中华大地,实现了历史与实践的完美统一,达到了社会主义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巧妙结合,既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又适应了中华民族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要忠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中华民族圆梦的美好前途迈进。
西方发展经济学和早期现代化理论都将社会发展局限于单纯片面的经济增长。马克思看到这一观点的不合理性,试图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统一来阐述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哲学。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互动的关系之中,而人作为社会性的人,更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和自然、社会是处在相互关联的系统之中的,绝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而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作为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而出现的,它们在这个辩证的统一体中始终是遥相呼应的。政治作为社会发展的保障,为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提供强有力的后盾;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为文化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固提供物质的保障;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为政治的稳固与经济的增长营造了融洽的外部氛围。在社会这些发展要素的统一融合中,务必要保证各领域的协调统一,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邓小平首先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十四大以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最终“五位一体”的应运而生,可以说,“五位一体”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开拓工程,描绘了社会各领域齐头并进、携手发展的美好图景。
中国梦的提出并不是心血来潮地空喊口号,它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与历史依据的,体现了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国家与人民的统一。生动形象、鲜活具体、立体多维的中国梦,是马克思社会发展哲学这片沃土上滋养的一朵绚丽的花。
三、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坚持中国道路,为中国梦指引方向
中国人民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与中国魅力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成的,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又要有矢志不移的勇气,这既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也是国家发展面向未来的庄严宣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13亿中国人的巨龙腾飞梦的道路上,我们既不能封闭僵化,墨守成规,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不能改旗易帜,离经叛道,陷入歧途。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的文化营养,“以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前进”[6]64。我们既要对中国道路的发展前景充满自信,同时面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外问题,更应该准确地探寻自己的科学定位,更加自觉地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节奏与速度[7]354。
(二)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它是支撑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不懈意志;在新时期建设阶段,它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是我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后盾。时代精神是引领中国前进道路上敢想敢做的先导者,是斩荆披棘的护航者,是我们扩大视野、与时倶进地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独有的精神两翼,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中华民族强国之魂。
(三)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梦添注动力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分享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梦想实现的尺度。中国梦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打下牢固的群众根基,才有可能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才有可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才有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期许。
(四)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国梦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以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对党的建设进行重点部署,致力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政党,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的核心角色与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路先锋,也是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稳固与否、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繁荣与否,进一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中国共产党要想保持自己队伍的先进性,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维持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学习,多补钙;投身实践,多干事消化“钙”[2]92。多方位全面地加强党的建设,使其有能力、有信心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1] 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 石国亮.解读中国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约翰·奈斯比特, 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魏 平,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7] 欧阳康. 中国道路: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郜春霞]
How can China Dream Become Reality under the View of Marxist Social Development Philosophy
YU Xue, LIANG Hui
(SchoolofMarxismStudi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 people, China dream has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It’s both the theory of Marxist social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China’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 dream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as same as the value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During our dream journey, we should take action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China road, China spirit, China power and the Party building, so that we can realize China dream as early as possible.
China dream;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 Chinese nation
2015-07-26
余 雪(1991- ),女,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A811
A
1671-8127(2015)06-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