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喃字初考
2015-04-10宋明韬
□宋明韬
京族喃字初考
□宋明韬
京族是我国南方沿海沿边具有浓厚海洋文化的一个少数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同源的跨国民族。少数民族和跨国民族的双重特性,赋予了京族的民族文化与我国其他民族类似而又有所区别的特点。喃字作为京族传承多年的文字,融合了京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京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京族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都离不开喃字,它通过经书、喃字歌等载体来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在古代的百越地区(包括今越南北部、广西广东局部)生活的各民族是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公元前219年赵佗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建立南越国之后,开始在百越地区推广汉字。使汉字在后来的1000多年时间里成为当地的官方文字。虽然很多越人都学习了汉字,但在日常的生活中百越地区的人民还是习惯于用他们原本的语言交流,而汉字的发音与他们的语言发音又不相近。随着交流的深入,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统治者与当地的人民交流出现很多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那么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就变得势必而行。
阮廷贤在其文章《喃字及其相关问题》中,经过对前人的研究与自身研究的总结,认为喃字是在中越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形成的,因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超时间、超空间交流的需求。同时,因为中越文化交流使得越南人的汉语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为喃字产生提供条件,加上越南语和汉语语音、词汇方面的不同,喃字的产生并非偶然。
一、喃字的分类及构造
陈仲洋在《喃字研究——喃字的来源、历史发展和结构》中指出:“喃字是指在以汉字为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方块文字系统(被利用的汉字材料包括:字样、读音、造字方式、用字方式,等等),用以记载居住在越南领土上各民族的语言”。越南的称越喃字,瑶族的瑶喃字,傣族的傣喃字等等。
《辞海》将喃字定义为:“越南在借用汉字的年代里,为了书写越南语而借用的汉字和仿照汉字形式创造的越南字”,并且把喃字解释为“南国的文字”。
《京族简史》中记述:“京族人民有本民族的语言,与越南语基本相同。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是,从十五世纪开始,越南曾用汉字方法创制出来的‘喃字’,在京族地区也有部分人学会,流传使用。”陈增瑜在《试论京族民间文学的地位及价值》一文中,也采纳了《京族简史》中的这一段记述。李世新在《抢救京族“喃字”弘扬民族文化》一文中也用了类似的描述:“‘喃字’是京族人民移居到三岛后,不懂汉语,用京语又不能和当地语言交流的情况下,为了方便交流,京族的先辈们借鉴汉字的构字法,结合京族语音,左边表音,右边表义,独自创造了‘喃字’作为本民族的文字交流,如书信、谈情说爱、故事、民歌、格言。谚语等都是用‘喃字’进行书写和交流,这就是京族自身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学者会认为京族的喃字是京族先民迁徙定居京族三岛后,出于方便交流等目的,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集中了先辈们的智慧自己创造的属于自己的文字。笔者觉得这些学者对京族喃字的了解片面了。就像本文前面论述的,喃字在越南早就出现了,虽然时间还存在争议,但在京族祖先移居中国之前就出现喃字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退一步说,现今在中国的京族人就只有两万多人,那在几百年前他们祖先移居过来的时候才多少人?创造出一个民族的文字难度可想而知。比较合理的解释笔者觉得是京族先民移居中国的时候把他们的喃字带到了中国来,因为在500年前,越南已经出现喃字了。而在《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中称:“1949年以前万尾村民间宗教的经书以及一些民歌的唱本中曾流行着一种被当地人称作‘字喃’的文字。‘字喃’,一般写作‘喃字’,意为南方的文字,是越南的古文字……随京族人的迁移,‘喃字’也传入京族三岛一带。”从这一方面来讲,笔者觉得京族喃字应该说是一种传承而不是一种创造。
那么,京族的喃字是不是就跟500年前从越南传过来的喃字一样呢?中国的喃字与越南喃字最大的不同是越南喃字已经不使用了,而中国的喃字现在还使用着。但是传承了500多年的喃字受到了汉语和粤语、壮语的影响,加上喃字的产生是一个个人造字的行为,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书写出来都有区别,长此以往,在原有的基础上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喃字,从这一方面讲京族的先辈们确实也是“创造”了喃字。
二、喃字在京族文化艺术中的地位
京族作为我国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创造了民族无比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优美动听的独弦琴演奏,内容丰富的京族歌谣,风姿卓越的传统舞蹈,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特别是京族最重要的节日——哈节,是京族文化艺术的集大成展示。京族人民希望记录下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总结生产生活经验,那么就离不开京族自己的文字——喃字了。
京族迁徙传说诗歌:
浮萍随水流遥远,谁人招惹到这边/回忆当年心酸事,官去贼来民贫贱/为了生活团团转,辛勤没有隔夜钱/官府不管民饥寒,只好跪拜求神仙/京族祖先十几姓,为了生活到这边/跟踪鱼群来三岛,孤岛荒凉无人烟/三岛海上鱼虾多,打鱼捕捞有门路/落脚定居过生活,这里是个好海埠/京族祖先在海边,独居沙岛水四面/前接后继十几代,苍桑经历数百年/父生子来子生孙,靠海为活年年过/木柱茅屋竹片床,在此吃来在此眠/京族人民住一村,节衣缩食省点钱/常被匪盗来抢劫,日饥晚寒年年过/地利人和海业兴,捕得大鱼众欢庆/明月当空沙滩照,美酒酽茶待乡亲/青草经冬不干枯,四季鲜花都常驻/京族人民性情好,男女对歌乐嘟嘟/村里笙歌夜夜欢,月光明亮找村庄/外出游子思乡切,京族世代爱故乡
这是《京族喃字史歌集》里面收集的一首关于京族迁徙的喃字史歌。歌集里是用喃字原文、国际音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编排的。在这里因为输入法的关系打不出喃字原文,故只能选择汉语意译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京族人民的一个迁徙历程和京族人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京族喃字史歌集》是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的喃字史歌集著作,由京族老人苏维芳等人收集内容、韦树关教授注国际音标、陈增瑜等编著,包括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传统叙事歌三部分。喃字歌是京族人民心中流出的歌,以充沛的感情讴歌民族历史和自己美好的愿望。京族喃字歌内容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听。
京族哈节大家可能都会熟悉或者有所耳闻,也知道哈节的重头戏就是唱哈,唱哈贯穿京族哈节中“迎神——祭神——乡饮——送神”的全过程。那么唱哈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唱哈的内容,而唱哈本则需要由喃字表达出来,可见,如果没有喃字,哈节将会黯然失色。而京族民间有关于“镇海大王”等故事,宗教风俗中道场用到的“经书”等等,如果只是靠口耳相传,那么这些文化瑰宝将会渐渐失传。
传统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没有根、没有魂魄的民族终将无法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京族喃字就是京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源泉,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京族这棵民族之树的根,让它茁壮成长并长立于世,永不枯萎。
随着京族文化影响力的日渐扩大,京族古籍资料的发现收集,越来越多的学者被京族文化所吸引,纷纷投入对京族的研究中,而研究京族的历史文化,则必须先了解京族文化的根本——喃字。
三、喃字的使用现状及传承
京族喃字传承至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京族三岛只有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懂得它的书写、读音及用意。而在京族三岛懂得书写和阅读喃字的,一度只有七人,几乎要失传了。而这些老人基本都是从事道场工作(超度亡灵)的,掌握的大多数喃字都是来源于他们所保存的“经书”。京族的喃字没有进入京族的学校课堂,也就是说京族的后辈们是不可能像现代教育一样在课堂里系统地学习喃字的。而学习喃字的方法却很单一:父传子或者外公传外孙。并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怎么喜欢学习它,觉得它复杂难学又赚不到钱。传承方式少,后辈不愿学,喃字这一承载着京族民间文化的文字恐怕真的要失传了。
在喃字濒临灭绝的情况下,党和人民政府以及关心京族喃字文化的京族老人们兴起了抢救喃字的行动。
喃字抢救保存最著名的当属京族的苏维芳、苏明芳老人。2001年退休后,苏维芳花了两年时间,走访了80多位民间艺人和学者,用录音机收集京族传统民歌,并将其整理成喃字资料。目前,苏维芳已收集京族民歌2450多首、近20万字,其中包括礼俗歌407首、海歌306首、文艺歌184首、家庭情感歌856首、劳动歌124首、道德教育歌138首、儿童歌谣84首。他还将这些民歌进行分类整理,于2007年9月在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京族喃字史歌集》。
2009年苏明芳作为京族唯一的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加强京族文化保护的建议。2010年,文化部下发了一笔专项资金用来保护京族文化。京族地区用这笔钱我们组织了一次培训班,主要针对京族里的一些年轻人,向他们详细介绍已经被他们中很多人逐渐淡忘的京族的传统与文化。苏明芳从2009年3月份开始,将京族三岛上懂喃字的老人组织起来,研究怎么去学习、整理、挖掘和保护喃字,并且将京族老百姓希望争取到国家政策来帮助他们抢救自己民族瑰宝的愿望写成了提案,在自治区人大代表大会上提出。在政府和京族人民的努力下,对于京族喃字的抢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搜集经书80余本,传统民歌1400首5万多字,故事10万多字。
现如今,能够认读喃字的人已有二三十人,其中最年轻的三十多岁,比2005年的十六人且年纪都在60岁以上的情况大有改观。
2008年1月,防城港市政府正式公布了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就包括了京族的喃字,并把它作为防城港市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本人觉得除了把喃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政府更应该实质性地对喃字进行传承保护,如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京族喃字课堂,引领年轻人学喃字、用喃字。
结语
喃字除了具有记录历史、交流联系的作用外,它还包含了京族人民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几百年来,无数的京族先民们用喃字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京族与祖国各民族文学艺术交流的一个媒介,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闪亮的“一颗星”,这才是喃字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同时,京族喃字作为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跟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传统文化一样,传承与保护都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没有传承主体的自觉传承和政府的足够重视,任何一种民俗文化在实现自身传承与发展的路上,单靠几位热心人士的微薄之力很难走得更远。因此,政府应该在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在尊重京族民众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京族人民自觉承担起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与责任感,切实加强对京族喃字的保护与传承。
1.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2.《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 [M].民族出版社,2008
3.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民族出版社,2007
4.阮廷贤.喃字及其相关问题[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5.陈仲洋.喃字的研究——喃字的来源、历史发展和结构[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林明华.喃字界说[J].现代外语,1989(2)
7.陈增瑜.京族喃字史歌集[M].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