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告白》为例浅析光在电影中的造型与戏剧表现效果

2015-12-16任颖子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影调高调光线

□ 任颖子

以《告白》为例浅析光在电影中的造型与戏剧表现效果

□ 任颖子

作为电影视听语言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视觉表现元素,光线一直以来就在影视作品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表现力与表意功能。从光线在电影中的具体功能上讲,大致可以分为“造型表现”与“戏剧表现”两个方面的作用。笔者以日本电影《告白》为例,分析不同调性的光线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效果。

光线;造型表现;戏剧表现

一、暗调与硬调光线的造型及戏剧表现效果

由于电影本身选择了青少年犯罪与复仇的题材,所以影片大部分的场景基调都是阴郁的,构成了以暗调、硬调效果为主的光线运用风格。

(一)开场场景的光线运用实例分析

影片的开头,森口老师在班会上提出班上有两名学生害死了自己女儿的事实,但并没有公布嫌犯姓名,而班上的学生从无人理会老师说辞到惊愕哗然,再到猜测犯人,所有的情节和对白都发生在一个密闭的教室中。

此时窗外雷雨将至,室内没有人工照明,光源只有室外的自然光线,整体环境光线显得阴冷晦暗,营造出一种阴沉而压抑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光下,导演进一步使用一种非自然的、类似舞台追光的光线效果来造型并突出主要人物。

在众多学生中,我们看到光线集中在一个女孩身上,然后我们马上就能意识到她可能是一个主要的人物,起码在她的身上会发生一定量的情节。而这个角度偏低的打光,不仅强调了人物身份,让我们看到了女孩的脸部表情变化。同时,也因为脚光本身带有的一种戏剧化的异常感,我们也感受到了人物内心情绪的反常。(图1)

图1 美月的出场镜头使用了一个角度偏低的“追光”效果

随着剧情的持续推进,班级内的气氛已经达到压抑的顶点。镜头此时切换至室外的天台,两名少年正在此处以欺负班上的同学为乐。天空中的积雨云低垂而厚重,透过密云显露出的光线也因此显得分外刺目。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落下,而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处在最为积郁与烦闷的临界点上。在此处,导演用冷冽的暗调光线以及高反差的硬性光线结合,一种既沉闷又刺激的视觉感受,表达出一种既沉郁凝重又紧张尖锐的戏剧化情绪。

其后,镜头再次转入室内,随着森口老师说出嫌犯就在班级在座的学生里的时候,窗外酝酿已久的暴雨随着雷声倾落下来。此处,导演通过闪电闪烁的光线,表达出人物惶恐不安、惊疑不定的内心。待雨落下后,室外光线虽略有提高,整体影调也随之提高,其中,高亮度的雨点则在整体画面中显得更为晶莹,传达出真相呼之欲出的豁然开朗和爽快感。

创造性叛逆指的是变异文学的一种变异形式,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创造性翻译,不仅包括不同的语言形式以及句式结构的多重变化,也包括在文化层面的信息量的多样变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不仅包括减词法、增词法、省略等,还包括阐释法,而翻译本身就具有阐释特性,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交际行为,既有语言转换功能,也有着跨文化意义上的阐释功能,这一特点更适合于对文学作品与理论著作的翻译。然而,阐释法并不是万能的,在运用阐释法所译出的译文也会有不准确的情况出现。因此,在翻译《孟子》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使用创造性叛逆阐释论,保证翻译文本的准确性。

(二)夜间相会场景的光线运用实例分析

可能被感染艾滋病毒的杀人少年修哉约美月在夜晚的河堤见面,想把检查阴性的结果给她看,而赴约的美月其实并不认为森口老师真的感染了修哉,并且从内心里,美月同情甚至是爱慕被孤立和欺凌的修哉。

画面的开始,美月便从黑暗中出现,毫不犹豫地径直走向在堤坝上等待的修哉。而在这个场景中,导演继续使用光来表达非常态的心理和情绪。

美月的出场,导演依然使用了非自然的追光效果,人物如同登上舞台一般,成为了画面的绝对中心,而配合路灯、反光镜等道具,光线在这里成为了造型的绝佳工具,把美月此时此刻对修哉坚定的情感立场表现得淋漓尽致,硬调和暗调的光效使用,在这里传达出人物坚定而决绝的情感和立场。(图2)

而与此同时,在堤坝上等待美月的修哉虽然身处路灯的光下,整个身体和脸部却处在暗部,即使美月到来以后,他也没有抬头,他内心的黑暗与阴霾可见一斑,也暗示了他之后即便与美月亲密相处,但对于美月,他始终没有敞开心扉。

二、高调与柔调光线的造型及戏剧表现效果

在《告白》中,虽然大部分的场景和镜头影调都偏低偏硬,形成了极为风格化的光效,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影片中难得的几个温暖的高调与柔调光效的场景显得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当然,因为整部电影的基调问题,在少有的几个高影调场景中,导演对光和色的使用还是相当克制的。

图2 黑暗中走向修哉的美月

(一)雨停后的放学场景与开学场景光线运用实例分析

紧接着压抑而紧张的开场场景之后就是一个抒情段落。从雨停后的放学场景直到第二学期的开学场景,导演利用雨滴和水珠完成了一个有技巧的转场,再用同一段背景音乐将两个本身就具有共性的场景从时空上连贯了起来。而从光线和影调上看,导演则完成了一个从暗调逐渐向高调的过渡。

同样是天台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影调相比开场已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属于暗调硬调光效。紧接着是一组放学的学生群像镜头,光线亮度持续提升。紧接着,则是一个玫瑰花的特写,时空被转换到春季,直树的母亲在浇花,而影调随之进一步提升为高调画面。而当镜头变为春季新学期开学场景时,飞舞的樱花和明亮的反光镜不仅提示我们时空的变化,也让整体画面变为一个高调场景。光线在这里变得明亮而柔和,一扫开篇的阴霾之气,辅以学生青春洋溢的朝气,一起勾勒出一个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场面。(图3)

图3 在樱花飞舞中迎来新学期的学生们

然而,即便是这样明媚的场景,我们还是会想起上一个场景中森口老师述说的那次蓄意的谋杀,也让我们不禁好奇,那两个杀人的孩子还会来上课吗?在明亮的影调之下,阴暗真的会消逝吗?与此同时,柔和明亮的画面虽然暂时缓和了影片压抑的气氛,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观众的疑虑。

(二)修哉美月二人场景的光线运用实例分析

影片中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光线运用场景,就是描述美月和修哉二人度过的假期时光的一组镜头。在这组镜头中,独白述说着美月和修哉内心的寂寞,画面则是全片罕见的柔调光效。而这一场景也是全片中唯一的一个相对温馨和甜蜜的段落,夕阳的柔光,屋顶的剪影,蓝紫色的晚霞,美月温柔的侧颜,共同构成了这一抒情段落。(图4)

然而,两人之间短暂的亲密时光,在之后的情节里再次被证明是虚无的假象,惟其如此,在这个段落中的柔调光效,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浪漫而唯美的抒情感,另一方面也透出一种稍纵即逝的脆弱与伤感。

(三)母亲离别场景的光线运用实例分析

图4 两人的独处时光

修哉异常行为的根源来源于母亲幼年时的抛弃,而影片在处理这一段落时,却使用了相对高调的光线效果。在梦幻般的肥皂泡中,年幼的修哉追赶着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一次也没有回头,就像在他耳边破碎的肥皂泡一样,而他的幸福就这样幻灭了。(图5)

相对于现实时空,影片在处理回忆场景时多数采用高调画面,而明亮的光线在这里却表达出无可奈何的伤感气氛,与画面中的肥皂泡,共同形成了一个梦幻而脆弱的戏剧化的场景效果。

图5 母亲离别时的场景

三、特殊的舞台追光效果

除了各种调性的光线运用,影片中还使用了极为特殊的舞台追光效果来实现特异的造型效果,表达特殊的情感。关于这一光线效果,在上面的案例分析已有涉及,最后再以美月和修哉被欺凌的场景案例来进行说明。

在这个段落里,美月由于没有参与班里集体欺凌修哉的行动,而被认为与修哉是一伙儿的,疯狂的同学们把两人绑起,并逼迫他们接吻。在这个场景里,导演把一束追光加在两人身上,其后则利用闪烁的手机闪光灯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异常而疯狂的氛围。(图6)

这种类似舞台追光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让观众迅速将视线集中到主体对象身上,一方面又营造出一种不自然的刻意的效果。而这种不自然的光效导致的间离效果,反而会让观众感受到气氛的异常,人物情绪的非常态。相比自然光效,这种刻意的舞台光线,其实更有一种戏剧化的表现效果,特别适合表现人物的异常状态和非常心理,而在本片中,可以说是尤为适合的。

图6 班里同学强迫两人接吻

结语

在《告白》一片中,导演充分利用光这一造型元素,营造了大量风格化的画面和场景,很好地展示了不同的光线形成的不同影调,及其所带来的不同的造型和戏剧表现效果。而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光在影视作品中的功能和作用,并更好地进行创作实践。

1.丹尼艾尔·阿里洪著.陈国铎,黎锡译.电影学院037:电影语言的语法[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刘书亮.影调之情与影调系统控制——“情节-情绪线”在影视拍摄中的作用[J].当代电影,2000(02)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影调高调光线
消失的光线
画与理
“你看不见我”
用直方图控制画面影调
上期主题高调获奖作品
一图/黑白影像
过大寿,不高调也能有格调
人像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技巧
农一网:高调上线,低调地推
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