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相关研究*
2015-04-10刘璟璇
刘璟璇 孙 琳
中国.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通讯作者 E-mail:linsun2013@wfmc.edu.cn
同性恋(Homosexuality)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出现。20世纪80年代Marmor 对同性恋做出了双维度的定义,即凡是和自己相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属于同性恋;同性恋者是那些感到同性别其他成员对自己有强烈性欲吸引倾向的人[1]。同性恋现象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及行为模式,它和许多其他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变异范围以内的一个所谓间性状态(Intersexual condition)[2]。长期以来,同性恋被当做精神疾病受到法律与社会的禁止和压迫[2-3]。在当代中国,同性恋者的人数与规模不断扩大,“同性恋”已不再是不可谈论的禁忌话题[4]。2011年两会期间,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提出的《同性婚姻法》首次通过全国两会立法的初审,对“同性恋”群体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开始关注“同性恋”群体。
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学历,对新鲜事物如:网络文化、大众传媒等,有较高的接触度,使得他们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心理接受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当前风气日益开放的我国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特殊阶段,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挑战[5]。并且青春期的易感性致使处在人生关键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同性恋等特殊群体的影响。此外,青春期性的发展与成熟使得他们对与异性情感交往的需求增大,但有少部分大学生由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和自尊感的膨胀,往往故意表现出疏远异性的压抑矛盾状态,而与同性朋友交往过密[6]。
国内国外的研究对于HIV/AIDS 这一因素有着更为系统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用接触假说来解释,因为这些研究表明了对这种疾病有更好了解的人比不了解这种疾病的人有更少的恐惧[7]。接触假说认为,同性恋群体的接触程度和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存在正相关,国内外也有关于这一因素的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观点。总体认为,接触度越高,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越积极。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贝姆提出的个体在孩提时代就充分体验了心理意识的这一论断来看,最有可能使得同性恋与异性恋区分开来的就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对同性恋行为的持续的敌对状态[8]。而历史上,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态度较为消极。不同的宗教信仰使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同性恋想象的归因学说中,Piskur 和Degelman 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发现阅读支持同性恋的生物学观点的女被试比阅读驳斥同性恋生物学观点的女被试对同性恋有着更多的积极态度。然而男性并不受此影响[9]。另外据国外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他们容易对“同性恋”群体产生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对同性恋兴趣与对同性恋憎恶。然而对于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未完善的青春期少年来说,无论哪种极端看法都是弊大于利[10]。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同性恋现象,这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此外,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所抱持的态度以及对同性恋现象成因的认识,不但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和进一步研究同性恋问题提供资料基础和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婚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成熟的性爱观,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本研究设计的要求,采用网上随机取样法抽取全国各专业本科大一至大四学生,共计278 名,回收有效问卷276 份(99.28%),其中女生162人(58.60%),男 生114人(41.30%);城 镇82人(29.71%),农村133人(48.19%);独生子女143人,非独生子女133人;大一82人,大二59人,大三78人;文科213人,理科163人。
1.2 方法
通过网络发放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随机抽取全国各地各专业大学生被试进行取样。
1.2.1 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The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Scale,ATLG) 采用美国学者Gregory M Herek[11]编制的《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ATLG),该量表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全量表有两个维度:对男同性恋的态度与对女同性恋的态度。包括20 个项目,回答“完全反对”、“反对”、“中立”、“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计为1~5 分。量表分为2 个子量表:对女同性恋态度的测量量表(ATL),对男同性恋态度的测量量表(ATG),每个子量表有10 个项目。两个子量表的得分介于10~50 分之间,总量表的得分在20~100 分之间。其中20 分表示“完全支持”,100 分表示“完全反对”,中间的60 分表示态度中立,得分越高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越负面。
1.2.2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ollege sex role inventory scale,CSRI)[12]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在本次研究中其a系数为0.85。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共分5 个等级,得分依次为1~5分。根据样本男性量表中位数(Mm =68)和女性量表中位数(Mf=66),用Spence 的中位数分类法划分每个被试的性别角色类型,将性别划分为4 种类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即首先根据量表得分,计算男性正性量表(M)和女性正性量表(F)的得分中位数。然后以此为标准,将被试分为4 种角色类型:男性化(M≥Mm,F <Mf);女性化(M <Mm,F≥Mf);双性化(M≥Mm,F≥Mf)和未分化(M<Mm,F <Mf)。比较4 种性别角色类型的被试在对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性别差异进行t 检验;对性别角色等维度的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对同性恋倾向问题得分与同性恋态度问卷得分进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性别差异
在对待男同性恋的态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态度相较更负面;在对待女同性恋的态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态度更为负面。由此可以推论,较之女生,男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相对更负面消极,见表1。
表1 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性别差异(±s)
表1 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性别差异(±s)
注:* P <0.05,**P <0.01,***P <0.001,下同
指 标 男 女t P对男同性恋的态度37.77±13.48 30.11±10.54 4.18***0.000对女同性恋的态度30.34±9.92 26.67±9.25 2.47***0.000
表2 不同性别角色的男大学生对女同性恋的态度差异
2.2 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对同性恋态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2.2.1 不同性别类型的男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检验 在校男大学生的4 种性别角色在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男大学生对女同性恋的态度差异;男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差异,见表2,表3。
2.2.2 不同性别类型的女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检验 在校女大学生的4 种性别角色在男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 = 5.25,P <0.05),在女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F=1.44,P >0.05),见表4,表5,表6。
表3 不同性别角色的男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差异
表4 不同性别角色的女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差异
表5 不同性别角色女性对男同性恋态度差异的多重比较
表5显示,进一步的q 检验显示男性化类型与女性化类型的女性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差异显著,女性化类型的女性比男性化类型的女性对男同性恋态度更消极。
表6 不同性别角色的女大学生对女同性恋的态度差异
表7 大学生的同性倾向、对性的态度与其对同性恋态度的回归
2.3 大学生的同性恋倾向问题得分与同性恋态度问卷得分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同性恋倾向对其男同性恋态度的预测为8.1%,对女同性恋态度的预测为9.1%;大学生对性的态度对其对男同性恋态度的预测为9.4%,对女同性恋态度的预测12.2%,见表7。
3 讨 论
3.1 不同性别大学生被试对同性恋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女性被试,男性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对于女性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更为消极。一个对636 个成人的调查表明,68%的人“强烈”或“非常”同意“两个男人之间的性关系是明显错误的”;64%的人“强烈”或“非常”同意“两个女人之间的性关系是明显错误的”[13]。Whitley 和Kite 指出性别观念系统是导致被试对同性恋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由于与性别相关的规范准则对男性的要求高于对女性的要求,同时女性有较少的社会压力去保持她们的女性化,所以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评价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时有着较小表现出差异的动机;而由于既存的社会期望,要求男性避免表现出女性特征及女性行为,因此男同性恋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不合适的性别角色,故在社会压力下大众普遍对尤其是男同性恋抱有更多的消极态度[14]。
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有:①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规范对男性的要求比对女性更为严格,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男子汉应顶天立地”,在社会刻板印象中男性一直都是独立、坚韧、英伟的化身,对男性要求具有阳刚的性别角色。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是女性是依赖性比较强的群体,男、女性别特征是完全对立的;②女性有着较少的压力去证明她们保持着女性化。一个女生即使从小表现出类似男性特征的性格,亦或是时下流行的“女汉子”也不会被认为是异常的。女生可以毫不避讳的与同性有比较亲密的接触且被认为是正常的;反之,如果男性在公众场合像女性一样与同性手拉着手,则会被视为异类。所以与男性相比,她们在评价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时有着较小表现出差异的动机。
3.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同性恋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在校男大学生的4 种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双性化)对男、女同性恋的态度无显著差异;而在校女大学生的4 种性别角色对男、女同性恋的态度存在差异,且男性化的女性与女性化的女性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国内有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特征对于同性恋态度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女性特征对于同性恋态度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中性的正性和负性特征对于同性恋态度具有预测作用[15]。
各性别角色的男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无显著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因为本研究选取的被试人数不足,存在分布上不均;其次,可以用社会认同理念来解释。一般情况下,个体认同特定的社会政治群体并能识别出群体之外的人。当不同于群体的例外出现的时候,个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观念会倾向于在思想上进行组织或模式化。我国的男性群体处在对男性刻板要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大学生被试也已经形成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无法对同性恋群体有社会认同感,故普遍不认同同性恋行为;最后,还存在社会赞许性的问题,男性可能为了更加符合社会期望,在填写问卷的时候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观点。
而男性化的女性与女性化的女性对男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解释为:同性恋群体中较多为男同性恋者,因此男性特征的强或弱与其对于同性恋态度的正向预测作用较为明显。据蔼理士的《性心理学》[2]认为,同性恋现象本来就是一种性别逆转现象,适用于所有因先天倾向而根深蒂固的各式同性恋。男性化的女性与女性化的女性是女性性别角色上的两个极端,男性化的女性可能从小接受男性化的教育,比如从小被家人当成男孩看待,对性别的界限不清,对传统性别意识及传统家庭的反叛让她们对于男同性恋的态度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3.3 同性恋倾向、对性的态度和同性恋态度存在正相关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同性恋倾向越强,其同性恋态度得分越低,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越积极。其中大学生同性恋倾向对其对男同性恋态度的预测为8.1%,对女同性恋态度的预测为9.1%。目前国内对于此方面的学术研究较少,并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报道。对此,笔者认为由于同性恋倾向较高的大学生并不排斥与同性有较为亲密的举止,所以可能对于其他同性之间的亲密行为不够敏感,因而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更为肯定。此外,被试对性的积极态度与其对同性恋的消极态度呈现负相关,对性的消极态度与其对同性恋的消极态度呈现正相关。即对性有着积极态度的被试对同性恋有着较少的消极态度。大学生对性的态度对其对男同性恋态度的预测为9.4%,对女同性恋态度的预测12.2%。对性的态度较为积极的大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较为成熟,对于性的看法比较开放,对于同性恋性行为的看法较为客观,因而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比较积极。而对性的态度较为消极的大学生,对于男女之间正常的性行为尚且避之不及,同性恋的态度则更加消极。
本研究因为被试与问卷材料的局限性,研究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因素不够全面。如关于HIV/AIDS 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与同性恋者的不同接触度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以及对同性恋想象的归因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等因素还未涉及,今后对于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中,会就以上因素做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
[1]汪建新,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2,23(4):1-4
[2](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性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3]余放争,杨国钢,余翔.同性恋国内研究概述[J].医学信息,2005,18(12):1758-1761
[4]高淑艳,贾晓明.近15年来国内同性恋的研究概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0(4):461-463
[5]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57(5):664-679
[6]陈繁.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7,25(9):40-46
[7]Connors J,Heaven P.Health belief sand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5,25:922-931
[8]Herek G M.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Understanding prejudice against lesbians,gay men,and bisexuals[M].Newbury Park,CA:Sage,1998
[9]Piskur J,Degelman D.Effect of reading a summary of research about biological bases of homosexual orientation o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s[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2,71:1219-1225
[10]Feng Y L,Lou C H,Gao E S,et al.Adolescents'and young adults'perception of homosexuality and related factors in three Asian citie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2,50(3):52-60
[11]Herek G M.Heterosexuals'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Correlat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J].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1988,25:451-477
[12]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32(1):99-104
[13]吕少博.师范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态度改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14]Whitley B E,Kite M E.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A comment on Oliver and Hyde(1993)[J].Psychol Bull,1995,117(1):146-154
[15]刘燊.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爱情态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5(10):1589-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