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三中心” 形成乡镇服务合力
2015-04-10赵良坤杨雁冰
文 / 赵良坤 杨雁冰
“一办三中心” 形成乡镇服务合力
文 / 赵良坤 杨雁冰
广元市
服务转型升级,镇干部帮助农民收割稻谷。
走进广元市剑阁县城北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可以看到前来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要是在以前,楼上楼下跑几趟,既浪费时间,又不好找人。”57岁的村民刘显志说,“现在从接待到办理,有时间限制,我只需找具体经办人,省心多了!”
广元市积极回应基层群众对公共资源“更高水平服务”的需求,以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为抓手,整合乡镇部门、延伸站(所)职能,成立党政综合办公室和便民服务中心、产业引导中心、综治工作中心(简称“一办三中心”),着力破除联系服务群众的资源、能力、手段等瓶颈,促进了乡镇党委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实质性转变。
现实问题倒逼服务转型升级
启动乡镇“一办三中心”运行模式之初,广元正处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攻坚阶段,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集中开工,农房以及乡镇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展开,加上民生重建信心重树等,乡镇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
如何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部分职能缺位的乡镇管理模式,解决多年来的管理积弊?广元市委通过便民制度设计回应基层迫切需求,在部分乡镇试点“一办三中心”运行模式,推动乡镇成立“大服务”、“大产业”、“大调解”等综合部门,组建便民服务中心,负责民生社会事务;组建产业引导中心,负责改革发展事务;组建综治工作中心,负责社会管理事务;组建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党务政务、督查督办“三中心”的工作。“三中心”建立综合性服务大厅,忙时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闲时实行“划片包户”服务群众。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开花”,广元市努力建设简政放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服务型乡镇政府,一场全新的制度变革由此展开。
打好“组合拳”推动服务转型升级
如何让机制变革更多地惠及基层群众?广元坚持人权、事权、财权等向乡镇倾斜,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权限委托下放给乡镇,每年预算专项经费解决乡镇干部工作性津补贴、化解乡镇遗留债务,规定乡镇干部的任用须征求乡镇党委意见、乡镇对派驻站(所)人员考核分值权重占70%,确保有能力和资源搞好服务。
同时,坚持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三联三包”和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定期下访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乡、村、组、格”四级“区域服务网格”和“产业服务网格”服务点5.7万个,开展“捆绑打包”服务,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六联”工作机制,乡镇党委群众工作的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推行乡镇‘一办三中心’运行模式之前,大部分镇干部按部就班、忙闲不均,踏实肯干的年底考核还可能吃亏。如今,工作成效跟服务群众质量和社会评价挂钩,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日俱增。”利州区三堆镇党委书记李长城说。
2013年以来,广元乡镇“一办三中心”的运行,彻底打破部门服务资源分散等现状,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体制“瘦身”正演变出积极的“蝴蝶效应”。乡镇运行机制改革后,每个乡镇平均整合站(所)14-16个,整合县级部门职能700余项,向乡镇下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权限87项,乡镇干部平均服务群众时间同比增长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