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为王“魂”为根 立足中国做好节目

2015-04-09穆云华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广电电视节目内容

□ 穆云华

内容为王“魂”为根 立足中国做好节目

□ 穆云华

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在著作《治国方略》里一针见血地评价:“来自中国的威胁是真实的……但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The threat from China is true…… China today exports televisions not ideas. —— Statecraft 178-179页)她认为中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中国的声音、意见、文化和思想没有经电视节目走出国门,电视节目也尚未达到“向外国输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水平。

一、走出国门的作品仅是个案

撒切尔夫人也许没有想到,时隔多年我们的电视技术革命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上星频道节目全高清制作播出;5.1杜比音效带来全方位听觉享受;节目互联网播出扩大影响力;采用新媒体科技实现多渠道互动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飞跃。同时,在电视节目制作上,2011年由国外网友自发翻译英文字幕的76集《甄嬛传》红遍YouTube和Viki等视频网站,日本引进版仅上映一周就有3900万观众收看;2015年3月,《甄嬛传》精简为6集、每集90分钟的美国版《甄嬛传》登陆全球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商Netflix网站,得分迅速攀升至3.8(截至3月31日数据,共13620人评分,最高分为5分),目前郑晓龙导演正在与该网站洽谈全集引进。

我们的广电技术获得飞跃发展,电视剧播出五年热度不减,以上这些成就算不算成功反驳了撒切尔夫人的言论?

答案是不尽然,我们的电视形势依然是严峻的。

二、国内电视节目整体上还不具国际影响力

我国电视目前的现状是:由我们独立制作,且闻名海外、乃至其他国家争相购买版权的节目模式,并没有因为广电技术获得飞跃式发展而顺利制作出来。以《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爸爸去哪儿》等为首的上星频道热门综艺,都是购买国外版权的节目。

在电视专题节目方面,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第一季大获成功,让海内外观众领略到中华美食之美及其寄托的中国式情感后,第二季却出现第一集高空采蜜镜头嫁接,第四集上海红烧肉故事造假等争议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品牌价值和传播效应。

从电视剧播出的数量、质量和影响来看,以古代或近代历史为背景的《甄嬛传》《射雕英雄传》《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确实在国内赢得一定好评,但是,新世纪之初,随着《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大长今》等经典韩剧的相继热播,在国内迅速掀起一股“韩流热”。后来,《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的成功,更是让李敏搞、金秀贤等新生代明星接过了裴勇俊、宋承宪、安在旭、张东健等前辈的接力棒,使“韩流”越演越烈。国内不少年轻人争相模仿韩剧人物的服饰、发型,甚至掀起了一股韩国旅行风潮。同时,以《纸牌屋》《冰与火之歌》等为代表的美剧,以《唐顿庄园》《神探夏洛克》等为代表的英剧,也受到国内观众的热切追捧,甚至成为“现象级”的潮流。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的电视剧、电视节目也在国外播出,但离影响当地百姓生活方式、主导百姓审美情操还相距甚远。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还是没有通过电视节目“走进”人们的心。再进一步说,就是电视节目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新时代的新观念装进去,而这些思想又没能通过电视节目反映出来输出国外,所以撒切尔夫人才有此言论。

三、节目质量提升弱于技术提升

从表面上看,国内外电视节目的种种落差只涉及广电媒体节目制作的准绳,实际上,这是中国当代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发展不均的表现,因为我们仅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匆匆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走的路。国家在物质条件得到了快速且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人们的浮躁心态、迷失心态、矛盾心态却在暗中蔓延。如印第安谚语所言,“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确实,无论人还是国家,物质上从贫穷到富裕相对容易,精神上从贫瘠到富足却比较困难,需要长期、渐进式、锲而不舍的培育过程。

这种现象反映到广电媒体上,就是如今这种“技术”比“内容”进步快的局面。可见,作为培育民族文化觉悟与觉醒的媒体之一,广电节目的文化内涵需大于技术包装。

四、“内容”赶超“技术”的关键在于抓住节目灵魂

要使电视节目内涵赶上技术,要想“内容”追上“技术”的发展,那么,广电媒体首先要把握好方向。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广电媒体应该树立“内容为王”的标杆,把“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吸引新观众留住老观众、引导观众提升思想层次、盈利”的三大追求中,应该视第二点为根本目的,努力提高节目的内涵与层次。

再者,要想“内容”追上“技术”的发展,节目创作者还要看清何为节目的“根”。

作家梁晓声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曾经说过:“文化除了要抚慰和温暖公民的心灵,更应该负起培养公民理性的重担。”也就是说,我们的电视节目不仅要做观众想看的“娱人”节目,还要做他们需要的“育人”节目——节目中传达的各种思想,不能说教,而应该如

沐春风般让观众接受,达到观众不知觉地提高思想层次,激发不同程度的思考,甚至在人生道路上产生哪怕只有轻微影响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出“育人”的好节目?

其一,电视制作者必须转变思想,从“你想做什么类型的节目”变成“你要通过节目传达什么给观众”。如果说“内容为王”是广电的立台之本,那么“魂”——内在思想和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节目的立世之本、节目的根;“导善、抑恶”就是节目“灵魂”的方向标。

其次,电视制作者要认清,技术手段和内容包装形式,都是为了把“魂”传递给观众。节目拥有一个取向正确、积极向上、贴合观众内在诉求的主题是关键,然后才是通过鲜活饱满的人物、起承转合的情节以及多层次的表现手法,完整而多彩地将其展示出来。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内容”若要追上“技术”的发展,我们电视人必须抓稳节目的内涵准绳,抓稳“你要通过节目传达什么内涵给观众”的创作理念。

以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在第一季中第二集全国首播前,总导演陈晓卿曾在做客新浪网站《对话传媒人》栏目时指出:“我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的,(希望)通过美食的窗口,更多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大至爱国小至恋家,选择并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是创作团队的标准,也是第一季能成功闯进人心的坚稳基石。

特别是第一季的第四集《时间的味道》,其中一道菜品是朝鲜族的泡菜。片中讲到已经两三年没有回故乡的朝鲜族姑娘金顺姬,把黑龙江家里妈妈做的泡菜带回北京,这就是大部分游子离家时的真实写照。对于在异乡拼搏的人们来说,一道简单的菜,勾起的是内心深处的思乡情怀;一股家的味道,让异乡与故乡距离拉近,由人的感情连接在一起。

人文情怀贯穿整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通过讲述普通人与身边美食的故事,把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与历史文化“接地气”地展示出来,让观众领悟到那些熟悉的美食与令人眷恋的味道就是这样一代代演变与传承下来的。观众还更会珍视每一道菜式背后人的感情与羁绊、辛劳与智慧的故事。这可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最为形象的育人方式。

不过,可惜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虽然也秉承第一季的人文思想,但是在拍摄细节与节目构思上出现了纰漏,播出效果远低于第一季。

所以,电视节目若想做到如沐春风的育人,作者和创作团队就得用心感知生活,拥有心怀人民、社会、国家的情怀以及渊博的知识,才能深入到人们的心坎里去,才能让作品打动人心。

目前全国有大约60万的广电媒体从业者,但处于“人”多“才”少的现状。这要求我们广电系统必须致力于培育一批能洞悉社会现象与本质、杂家之学皆有涉猎、能深入浅出直面社会现状、并有能力影响社会的人才。目前从业的电视人除了需要锲而不舍地积淀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文化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把关注点落于节目内涵挖掘和内容质量提高上,通过紧抓节目“灵魂”来做出“接地气”又“上档次”的节目,从紧贴时代脉搏到引领时代潮流,让其具有后世价值。

最后,“内容”要追上“技术”的发展,还需要“技术”助推。

当今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是传统媒体变革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实际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终极竞争点还是“内容产品”的优劣。在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军突起的时代,腾讯的“沟通”与百度的“搜索”等技术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可见,在技术竞争与合作愈发激烈的现在,我们广电媒体切不可迷失方向,“内容为王”的根本标准从未改变——任何技术改革,都不仅仅是为了让节目更好看,更重要是为了更好地凸显节目内涵和价值取向,从而让观众在享用高清视觉盛宴和线下线上各类型互动时,更为直观地感知和接受节目要传达的信息。

所以,广电媒体要树立“紧握灵魂、内容为王、技术为辅、有的放矢”的观念,利用新媒体技术应用和宽广渠道,助推电视节目的传播,进而引起人们消费方式、阅读行为、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的改变。

五、走出国门须立足本国

笔者认为,要想在国际提升中国电视节目的地位与影响力,必须分解目标、按部就班、分段完成。“立足于国人,立足于中国”才是好作品的诞生之道,把节目做出内涵,从“借鉴与引进国外节目类型并进行本土化改造”过度到“自主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节目”。节目要有质量、文化与深度,才能既让国人畅享视觉盛宴,同时让节目本身更踏实地走出国门,走进外国人的心。

“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培育民族文化觉悟与觉醒的媒体之一,广电媒体应该保持清醒、自觉、有定力的态度,把握“抓住节目灵魂”的方式方法,让内容创作的脚步追上技术革新,二者相互扶持,实现共同进步,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真实反映民生的、符合大众审美的、能引领大众理性思考的、收视率与社会效益两全其美的好节目。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广电电视节目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主要内容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广电巨贪借改制谋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