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与呈现
——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生产
2015-04-09□张劲
□ 张 劲
时空与呈现
——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生产
□ 张 劲
在互联网构建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都面临传媒生态、经营格局以及生产流程的转型和重组。这种竞争、融合、多元、分享的崭新业态“倒逼”媒体自身的变革,这是从价值链到产业链,从发展理念到经营模式,从内容到渠道,从生产者到用户关系的重新建构。本文从“时空”与“呈现”的视角,分析新媒体视域下的电视新闻生产。
一、时空的视角
时空就是时间和空间,它是从媒介组织的角度来分析组织行为的运作。时间和空间是有关联性的,“空间化的时间”强调的是在组织化的人类活动的中心有一个社会化的时空秩序,“时间化的空间”强调的是在既有社会秩序下,时空要素的重组和链接。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央视新闻中心的“大中心制”改革,采编分离、中心报题平台制度(简称“desk”)、部门专业化,以及遍布五大洲的分台、国际记者站,还有国内31个记者站的设立,都是新闻网络空间化的拓展和延伸,背后是对新闻资源的全面把控,提升话语权。从中央台新闻节目的编排层面来看,大时段的新闻直播,多点连线、评论员,背景链接,深度评析,是将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组接,将新闻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重合,用现实的空间丰富新闻的空间,用深度话语延展新闻的接受空间,创造一种时空交融的新闻传播模式。再从具体节目样态来看,卫星连线、直播常态化、记者体验、第一现场等等,构成了一种立体的新闻呈现方式,让观众“如临现场,如在眼前”,这也是一种立体的新闻呈现方式,也是对新闻从空间、时间这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新闻生产的“时空”概念也可以用管理学的“供应链理论”来解释。在管理学中,供应链是用于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概念和理论,简单地说,它包括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直到满足顾客需求所直接或间接涉及的所有环节,它是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环节都执行不同的程序,并与其他环节相互作用与影响,它追求成本最低、路径最短、流程更省、时间更快、效益更高。
“电视新闻是被制作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媒介组织绝非是一个中立的新闻转运站”。电视新闻的产生同样要经历从新闻素材采集、传送、加工、组合、上线、播出、收看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传播效果上,除了讲求时效性、客观性,还要讲求投入成本和生产效率。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搭建新闻采集传输制作播出的网络系统是第一步的,其次才是内容的生产和组合。因此以供应链的视角切入,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整个电视新闻的生产全过程,抓住电视新闻的关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从供应链的视角来观察,其近年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在搭建属于自己的新闻供应链。从之前常规新闻为主的时期,与地方台的新闻交换平台;到2008年新闻直播日渐常态化后的2008年的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这是与全国30多家省市级媒体的直播资源共享系统;到2009年的CCTV自己的全国应急报道点的组建以及2011年10月份起陆续在全国建立的30个记者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电视新闻生产的发展变化,其实也是随着生产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而逐渐变化的。
从本质上讲,打造新闻生产的供应链就是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编织的新闻网络,网络有网孔,其捕获能力取决于网络的密度和强度。网格越密,其覆盖能力越强,捕获量也越大。新闻网络通过复杂的行政体系以及编辑、记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对事件设置一个框架。机构内部
的互动,包括编辑、记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决定什么是新闻,而这也是时空二元素在新闻机构和媒介组织里的运用和体现,这样供应链理论和时空概念在这个层面也实现了对接和勾连,而且为新闻机构的运作流程找到了另一种理解和解释的路径。
二、权力的呈现
“呈现”的来自于英国学者斯图尔特.霍尔的“呈现说”。在霍尔看来,呈现(representation)指的是,“有目的地使用语言来告知人们有关这个世界的有意义的东西。”简言之,就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意义上的生产。“呈现”这一概念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概括新闻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的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新闻的“报道说”和“信息说”是新闻定义的主流,而这些概念忽视了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权力因素,无法让人看到新闻的本质,而且在解释一些新闻现象时无法自圆其说。 新闻首先应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建构性呈现。青年学者尹连根将新闻重新定义为——“现实权力关系新近变动的建构性呈现”。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呈现学说强调新闻的意义生产,强调背后的权力关系,强调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开创了新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崭新平台。认清新闻媒介权力的运作,有利于看清传播的真相。
在新闻媒介每天的新闻报道中,这些报道是如何呈现在电视屏幕的?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呈现?什么在决定这些报道最终的呈现?新闻记者在报道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主管机关、政府部门、广告客户、利益相关者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指向新闻背后的权力因素和利益角逐。
新闻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权力,因为权力也许就是通过传播某些知识并压制某些观念而实现,权力也因知识作为社会行动资源的构成方式而加强。同时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种权力,只要有差异,就有权力存在。新闻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类型化报道方式,通过事实与消息源之间的相互建构,通过新闻叙事的表现方式,使社会现状合法化,也即使权力合法化。在新媒体风起云涌,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关注新闻生产的“权力与呈现”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新媒体趋势下的应对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传统媒体深刻变革指出方向,2015年将迎来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的深刻转型机遇期。2012年以来,在互联网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广告实收额一直处于15%—20%的高速下滑通道。从目前情况来看,2015年仍可能维持这样的下滑趋势,如此则2015年和2012年相比,其广告实收额会下降四成。
2015年,更多传统媒体将全面启动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转型战略,以受众为中心做足用户体验,通过个性化的内容和定制化的服务,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价值。
对于新闻生产来说,趋于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走向理性成熟的互联网网民,逐步多样化的互联网内容是三大利好,但同时也对未来的新闻生产提出了高标准。中国传媒大学的詹新惠认为,受信息消费的驱动,未来的新闻生产将可能呈现“新闻生产兴趣化”“新闻生产智能化”“新闻生产产品化”“新闻生产云端化”等几大趋势。
目前,国际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多屏化发展方面呈现出纵深发展的态势,即以“平台建设、多屏覆盖”的单一发展维度,向“多平台、全媒体”的多维度深入,积极探索适配于不同平台和屏幕的最佳表现方式。国际主要电视媒体在此方面已经迈出了试验性的步伐。比如比利时公用电视台VRT的“起航”试验项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Instafax试验项目、CNN在Facebook平台上所进行的视频测试等,这些试验性项目的目标就是探索传统电视节目适配于更广泛的多屏传播的途径和规律。CNN目前推出的手机新闻产品《你的早间新闻15秒》就是在其试验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设计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也在推出一个全新的数字新闻节目平台,其中就包含多种适配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新闻节目产品。
同时要着手启动“大数据新闻”战略,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业将面临震荡。因为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传统新闻业的各个角落,重新打造了新闻生产制作、评价体系、受众反馈等环节。数据新闻,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数据处理的新闻。数据新闻同其他新闻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据新闻将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和有说服力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字信息相结合,并创造出了新的可能。数据新闻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通过信息图表来报道一个复杂的故事,可通过各种软件以可视化的方式讲述问题,并以打动人心的表现方式引发关注。
四、新闻生产:移动互联时代的竞争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14年底发布第35次调查报告表明,截至2014上半年,我国网民已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CNNIC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Wi-Fi覆盖提升,3G的成熟和4G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优质的上网环境。
根据艾瑞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底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为3.44亿,新闻客户端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60.4%。另根据近日腾讯科技发布的移动媒体趋势报告《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4》数据,在微信平台上,平均每天人均阅读文章5.89篇,日均阅读文章数超过3篇的用户占比达到51%。近7成的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近8成用户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
随着用户群的扩大和使用习惯的养成,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空间将大为拓展。此前的应用主要为社交沟通、资讯获取类,日常生活、移动办公类应用预计今年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小屏幕”,不再只是通讯、娱乐工具,也将成为生活工具、生产工具。
新闻客户端面向电视台、电台、纸媒等传统媒体打开了大门,引入各方共建的“全媒体平台”,还探索了开放广告位置和用户付费阅读的模式,以及与媒体受益分成的合作方式。以搜狐新闻客户端为例,全媒体平台合作媒体550多家,总订阅量突破4.5亿。其中《央视财经》《参考消息》等媒体刊物超过千万订阅量,《南方周末》《人民日报》《意林》《读者》等媒体刊物超过500万用户订阅量,百万以上的订阅刊物超过40家。另外,据有关人士透露,2013年8月,《参考消息》在搜狐客户端的新媒体平台获得了300万广告费。
2015年,移动新闻客户端将进入全面深度整合期,与自有微博、微信和视频平台等打通互联,构建全媒体发展战略;同时,深度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打造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将会给电视新闻生产打开新的生长空间,提升新的价值空间。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