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演类专业的学生特点初探

2015-04-09何思源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生

□ 何思源

表演类专业的学生特点初探

□ 何思源

近年来,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每年都在增加,尤其是近两年,很多省市的艺考生数量都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面对人数逐年增长的学生规模,笔者作为表演类的专业辅导员,日益感觉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目前的高校表演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处于19岁左右,正是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大学四年期间,他们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还将树立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在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中,需要尤为注意他们独特的人格心理和个性特征。

一、情感的丰富性

以笔者所带的表演专业学生为例,他们接受的是专业戏剧艺术教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需要观察人物、生活,所以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要强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学生。而艺术的表现又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感染周围的人。所以,在招生考试的时候,这部分性格外向、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感知能力的学生就成为了表演专业的“苗子”,因为这些学生具有观察生活的优势,有利于进行专业的表演创作。表演专业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在他们还未能把握好自身情感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波动会远远大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种将情绪外放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会激化矛盾,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表演类专业常常会出现诸如同学之间一句不合便大打出手或者吹胡子瞪眼吵架这类情况的原因。

二、极端的个性特色

如今的社会变幻迅速,而这一代的大学生便是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家庭以及一些个人经历、生活。例如表演类的学生一大部分是从艺校、戏校毕业的,有些戏校只重专业而轻视文化的培养,那么学生经过三年甚至七年的艺校生活后,他们习以为常地以为专业第一、文化第二,这是大环境给他们的影响,也是目前各艺术院校表演类专业学生专业强而文化弱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些环境也会改变他们的个性,这也一定程度上对他们日后诠释人物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思维的活跃性

由于艺术院校所特有的艺术氛围和表演专业性的特殊情况,表演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有着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活跃感。例如在开展日常活动中,表演类的学生往往对于条例性的评选活动毫无兴趣,反而对于例如十佳歌手、舞蹈大赛等活跃、新颖的活动较为感兴趣。这与普通类学生不善于参加校园文娱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辅导员日后开展活动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将校园活动办得既要有意义,同时也要让表演类学生寓教于乐,享受参加校园活动的乐趣。

四、约束能力相对较差

无论是美术类还是表演类的艺术生源,在选择上往往喜欢学生具有自身的特色或者说宁愿他是一张具有慧根的白纸也不喜欢是一个专业培训机构出来的模具。所以表演类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个性上更为外向,行为上也多表现得直率、热情等,但同时他们也是情绪极为不稳定的群体,这些都是他们的个性驱使。再者,作为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突发,因此,如果以种种规则来进行大量的约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同学们的创作灵感。这便会产生一个问题——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表演类学生发展个性是专业所需,他们获得了更多自由,但是这也使他们对于责任以及规则相对看得比较淡,做事往往随性而为,缺乏对规则的遵守和对老师要求任务的执行力以及必要的纪律性。所以他们往往也是违纪“专业户”。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关心和关怀。

五、就业的复杂与灵活性

目前,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过强的专业性造成了表演类专业学生就业面极窄。目前表演类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是各文艺剧团以及演艺经纪公司。但是前者每年大浪淘沙,能进编制的学生可以用“屈指可数”来算,而后者不是讹诈学生的演出酬劳就是不正规的“卖身契”经纪模式,这样的结果势必使学生无从选择。所以中国每年有无数表演类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不是转行便是“漂”,“漂”得好,五年、十年能被大公司选中,但“漂”得不好,便只能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受了四年甚至七年表演专业熏陶的他们,对于其他工作的胜任能力几乎为零。所以,越来越多的表演专业拓展培养内容及方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声、台、形、表”四项基本功,而是融入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特色,如“影视编导”“舞台美术”“音乐剧”等。真正拓宽专业技能,提高就业面。近年来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市场对表演类人才的需求量更是逐年剧增。电影、电视剧、广告等行业为影视表演专业的人才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岗位,例如影视演员、广告演员、话剧演员、配音演员、音乐剧演员等等。这使表演人才在选择岗位时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增加了就业的灵活性,就业前景广阔。

在外人眼里,表演专业就是整天嘻嘻哈哈,演演小品,稍微努力下就能戴上明星光环的“香饽饽”,但他们看不到的是背后那些起早贪黑练形体练台词练声乐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类专业不是看书就能看出来的,是一天天一点点苦出来的。在对于他们的日常管理上,要多考虑上述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作用。

1.于翊平. 艺术院校就业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建构[J]. 江苏社会科学.2009(S1)

2.郭小兰.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

3.弗烈齐阿诺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学生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快把我哥带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