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生态下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以张家川少年案为例
2015-04-09□王哲
□ 王 哲
微博生态下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以张家川少年案为例
□ 王 哲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言论机会和手段,相应地,政府机构为维护社会稳定,实施更多措施来控制言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兴盛的当下,如何处理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政府和网民各自发挥的作用,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政府、网民两个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行为,浅谈二者间的关系。
微博;网络舆情;言论自由;张家川;公共领域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最早的互联网阿帕网诞生于美国,到今天web3.0的风生水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对社会、文化乃至整个国家建设的影响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美国著名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曾预言,新媒体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而在这些变化中,其中既攸关政权稳定,又深系公众利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网络舆情这个名词的兴起,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东风,网络舆情所在的“草根舆论场”,或是“民间舆论场”①,与传统主流媒体营造的官方舆论场呈现越来越大的区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状态,如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官方信息的一片大好往往激发了网络上更深入的“扒粪”行为。“看半天微博,需要看7天的新闻联播来治愈”,这样的戏谑不仅仅是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讽刺挖苦,更透露着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危机。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控制既关系政府利益,又拷问着公民的基本权利——言论自由,二者如何权衡以保障国计民生,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更有着迫切的实际应用意义。
一、微博生态、网络舆情、言论自由的概念
微博生态下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涉及三个关键词:微博生态、网络舆情和言论自由。只有对这三者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阐释,并探讨如何在微博生态下协调网络舆情控制和言论自由二者之间的关系。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②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顾名思义是人们随意说话,发表观点的拟声。而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多样化的客户端技术使得微博日渐成为一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平台,成为由只言片语组成的网络舆论大数据库。即时、便捷、低技术准入门槛、多对多传播等是微博传播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传播的典型特点,而这也营造了相对草根、自由、平等的舆论场,每一个懂得借助手机上网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随手拍的照片或许会成为唯一的证据,目睹转瞬即逝的现场。这些“公民记者”③的兴起不仅使尼葛洛庞帝的预言成真,还不断挑战着专业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和地位。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开放、自由、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成为谣言、恶意诽谤等虚假信息泛滥的温床。这一幅有利有弊的画面就是题中所说的微博生态。
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网络上的公众舆论。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伴随着web2.0、web3.0的步伐不断成为舆情研究的热点。当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发表各自观点时,网络舆情的爆发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④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老师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博客、微博等使用新形态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意义上人际交流的方式以至舆论形成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使分散的、游离的、互不相干的个体有可能因为某些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聚合起来,在网络空间里结成群体。这就使得舆论的形成过程大大缩短,它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由量变的缓慢积累而逐渐发生质变的可控、可测、可逆的过程,而是在短期内就有可能因量的急剧增加而发生质变的不可控、不可测、不可逆的过程。⑤从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一个类似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网民自发聚集、讨论,甚至推动政府采取措施。“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等人都是微博问政的典型案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互联网上充满暴戾之气的现象。人肉搜索、罔顾隐私、恶意诽谤等层出不穷,“到此一游”的南京男孩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并且殃及其所在学校;雷政富“情人”赵红霞也被戏谑为“反腐英雄”,网民的刨根究底严重扰乱了她的家人生活。网络舆情比传统舆情更加来势汹汹,两极分化严重,这不仅拷问着政府,更重要的是凸显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言论自由,这个千百年来为国内外大多数有识之士探索、追求、奋斗终生的理想,至今在我国还是一种“不可承受之轻”。何为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⑥哈钦斯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新闻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如果人民不能自由地彼此传递他们的思想,就没有自由可言;只有存在着表达自由,自由社会才能发端,每一种自由权的扩展才具备了现实性。因此,表达自由在各种自由权中是独一无二的,表达自由促进和保护着其他所有的自由。⑦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明自喻。这也是美国《第一修正案》一直标榜言论自由的原因所在。在我
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二、网络舆情控制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
弄清楚概念之后,才可以更好地探讨在当今微博生态中,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公民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协调,以及二者在博弈的过程中应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下面以张家川杨某的事件为例,进行解剖。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出台关于规范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判刑,并于9月10日正式实施。这就是我们平时戏谑的“转发500条”。司法解释出台的一个星期后,即9月17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初三学生杨某因发微博质疑该县一名男子非正常死亡案件有内情,而被警方以“情节严重,发帖转载500次以上”,涉嫌寻衅滋事罪刑拘,后来改为行政拘留。根据南都深度对此事件的报道截图显示,杨某的微博转发量达到了960多次,其内容中出现了“看来必须得游行了”这样看似煽动性的字句。
张家川警方拘留了杨某后,在网络上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不少大V,如潘石屹等人纷纷发言,声讨人权自由;一些主流媒体也相继发问,《新京报》《南都深度》等均质疑张家川警方此次执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有网友统计,包含“张家川”一词的微博原本每天只有十几到几十条,9月19日突增到5900条,20日23200条,21日44700条,22日51700条,23日更是超过了131万条。⑧经过律师和网民的不懈努力,9月23日凌晨,少年杨某无罪释放,而此前数小时,公安还曾宣布其由刑事拘留改为行政拘留。⑨
这次事件,是政府企图控制网络舆论的典型表现,也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一次明显侵犯。密尔在《论自由》中多次强调,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⑩因而,对言论自由的唯一约束是防止危害。网络转发500次的适用情况是诽谤信息,何为诽谤?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一个“故意”就足以拷问张家川警方的执法行为是否合乎法理。据南都深度调查报道,除杨某外,还有几人均对此事发表微博,他们都可以说只是对事件发表了自己看法,至于后来围观的人群是否是因为看了他们的微博内容受到煽动而聚集,微博内容是否存在恶意虚构事实诋毁警方办案,这都是缺乏确凿证据可以证明的,更不用说诽谤。若人人发表观点之前都需要考虑自己的言论是否可能是招致失去自由的祸害,那么言论自由本身就已经丧失了。
张家川少年的获释的确是舆论的胜利。若没有网民的坚持,这又将会是一次石沉大海的斗争。有意思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又凸显了言论自由战胜新闻控制的正当性。
结论
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媒体的性质。为保证宣传口径的统一,言论自由难免有所妥协。然而,英国前首相迪斯勒里曾说过,这个国家的未来,依靠其人民所受的教育。而教育除了家庭、学校以外,大众媒介成为最主要、最重要,也是最频繁的教育系统。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不仅屏蔽了现实环境,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当电视还可以勉强区分物理真实和它的媒介真实的时候,万维网已经更咄咄逼人地打破了这个屏障,并且坚持它自身的媒介真实。每件事情,从南极洲的雪地到火星上的荒漠,都找到了它通往万维网的道路。⑾因而,媒介对人们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也是终身的。
Web3.0的时代,新媒体技术赋予我们更多的机会、手段发表言论,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一个可以快速聚集大量讨论的环境。对于政府来说,如何更好地管理这个平台,为自由开放更多空间,是真正的当务之急;对于网民来说,如何做到逆“沉默的螺旋”发表意见、讨论,使真理在与谬误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才是真正的把握自由。在自由市场中,一切谣言、诽谤、虚假信息都会不攻自破。正是如此,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注释:
①民间舆论场”的概念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在1998年新华社工作会议上提出,他指出当今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②百度百科[Z/OL]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3O9MwH9WwMMfSDZ6-z4VsElFCuJXI 0AuJrAV9Uk38TFJzdUzmnhrZ-DYBqMnExjynQ_ JHbqSIPCZ17fWfi5j0YfLcxCr6-vMYqbj6Y-kUvXhKj_-X_ LdtXzvwxjhJMoT
③“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④许鑫,章成志,李雯静.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
⑤程曼丽. 中国政府新闻发布的专业化转型[J]. 现代传播,2012(1)
⑥百度百科[Z/OL]. http://baike.so.com/doc/3843028.html
⑦展江等.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⑧张家川发帖被拘初中生获释 “转500刑拘”引质疑.南都深度.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9/24/291078.html
⑨徐昕.甘肃张家川造谣初中生获释是舆论的胜利[Z/OL].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3_09_23_174160.shtml
⑩约翰·密尔. 论自由[M]. 商务印书馆,1982
⑾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 传播的历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33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