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视台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2015-04-09吴晓斌
□ 吴晓斌 王 群
城市电视台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 吴晓斌 王 群
经济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的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因素已经深入、渗透到老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直接面向普通市民的城市电视台,如何让经济新闻报道贴近市民生活、吸引消费者关注、为广大受众服务,既是城市电视台作为社会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做好节目提高传媒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契机。然而,受制于有效资源不足、市场定位模糊、人才缺乏、报道手法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电视台的经济新闻报道普遍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叫好不叫座”、“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的尴尬局面。相较于民生新闻的如火如荼,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的收视率普遍偏低,影响力相对有限,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对偏低。新形势下,城市电视台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的新突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报道应该“接地气”
城市电视台与市民之间的天然联系,具有央视及卫视所不具有的亲民优势。因此,城市电视台的经济新闻报道应该扬长避短“接地气”。
(一)城市台经济新闻类栏目定位要顺应当地文化,体现当地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精神和文化,城市电视台的栏目定位应该与所在城市的精神和文化相一致。如广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商业城市,这里的百姓重商、低调、精明、务实。广州广播电视台老牌经济新闻栏目《至经济》根据广州的城市精神和独特文化,将该栏目定位为“让观众做一个精明、快乐的广州人”,将“送优惠、送智慧的精神发扬光大”,先后打出“《至经济》,至实际”、“看《至经济》,送钱给你用”等口号,经常为观众奉上“省钱圣经”和“发财宝典”,极大地体现了广州本土特色。此外,《至经济》一直坚持以粤语播报为主,保持与本地受众的亲和感。
(二)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选题应有广泛的适用性,传递实用信息
如今,已经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和经济新闻没有关系。正因如此,贴近人们生活的经济新闻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城市电视台的经济新闻面向的是广大市民群众,受众群是多层次的,必须有广泛的适用性。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的选题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选材,将目光放到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上,传递实用信息。
以广州广播电视台《至经济》栏目为例,2015年5月26日,该栏目一共报道了以下10条新闻:1、大盘再创新高站上4900点;2、广州5月车牌竞价最低价突破2万元;3、广州昨日19万人打免费“专车”致全城塞车;4、广州停车位缺口大:或要40年才能填上;5、广州乱扔家具家电最高可罚5万元;6、证明我妈是我妈广州版:开个证明真很烦;7、证明我妈是我妈广州版:办证明如何简化程序;8、迎“六一”发明展:当“发明家”可以很简单;9、六一儿童节电影档:卡通片唱主角;10、名家鉴宝:名贵崖柏木雕竟然是假货。不难看出,《至经济》当日这10条新闻传递的信息相当丰富:第1条新闻讲股市,既有行情概述,也有股民故事,还有专家点评,点、线、面结合,直击当前热点;第2、3、4条新闻都与广州的“车”有关,配以组合式编排,形成了报道合力,让受众直接感受到广州的“买车难”、“打车难”、“停车难”;第5条新闻传递的信息也十分实用,通过新闻报道告诉市民,在广州乱扔家具家电可能将面临高额罚款,给有不良习惯的市民们提了个醒;第8、9条新闻都与“六一儿童节”有关,也十分实用、应景。
(三)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报道应有助于市民解决实际问题
好的经济新闻应当指导、帮助受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受众的生活质量,从而使得栏目在受众当中形成良好口碑。以广州广播电视台《至经济》栏目2015年5月26日的报道为例:当日第6条新闻报
道了广州一位市民在开证明过程中,遭遇需要频繁“证明我妈是我妈”的荒唐之事,紧接着第7条新闻进行了追踪,对政府在给市民办证明过程中如何简化程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种以点带面的追踪式报道,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很好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当日第10条新闻通过邀请名家鉴宝,发现观众持有的名贵崖柏木雕竟然是假货,同样也是帮助观众解决问题的体现。
二、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报道应该“深入浅出”
(一)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应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主编曾经说过,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把事情向一个小学生讲明白。美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报纸的文章要让八年级的学生看得懂。美国的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二年级,看来要将经济新闻写得通俗易懂并不容易。而对于电视经济新闻来说,要在两三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比较深奥的经济现象就更加不易。因为,如果以1秒5个字来给经济新闻进行配音的话,2分钟新闻的文字稿最多也只有600个字,相较于纸媒动不动就以数千字来计算的经济报道来说,真可谓是“惜字如金”。因此,若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在有限的篇幅里,大量地引用深奥的经济理论、简单地罗列数字、抽象地分析经济现象等,都是不太合适的。
(二)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善用比喻
相比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可能比较“干巴巴”:要么就是类似于存款准备金率、市盈率、市净率、CPI等的专业经济术语;要么就是增加、减少、同比、环比等各种各样的数字、数据,常常让普通观众云里雾里。对此,城市电视台在进行经济新闻报道时,应该善用比喻,注意化“艰涩”为“形象”。以广州广播电视台《至经济》栏目2015年5月26日的第4条新闻《广州停车位缺口大:或要40年才能填上》为例:文稿中提到,广州市中小汽车总量约187万辆,而全市登记在册的经营性停车位共66万个,中小汽车数量与经营性停车位相比是1∶0.36,缺口为121万辆,此外广州每年还要递增12万辆新上牌的汽车,停车难的问题可想而知。在这篇报道中,提到了5个数字,观众如果稍不留意,一眨眼功夫,新闻就过去了,对新闻留不下什么印象。对此,记者特地用了一段对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采访同期声:“实际上,哪怕是每年新规划15万个停车泊位,减去每年新上牌的12万辆车,实际每年新增的停车位也只有3万个,因此120万的停车位缺口需要40年才能填补”。40年才能填补广州停车位的缺口,这一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广州停车位的紧张情况。
(三)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报道应该重视标题提炼
古话说得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标题的重要性。但在新闻实践中,电视媒体往往相对忽视这项工作。城市电视台受制于人员等因素的制约,新闻标题制作就更加容易被忽视。其实,无论是纸媒还是电视,都应高度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让精彩的标题抓住受众的注意力。经济新闻涉及的内容常常是金融、财经、产经、科技、宏观政策等较为艰深的方面,在制作标题时更要注意简练,擅用修辞,不拘一格,且不能遗失最重要的信息要素。如前面提到的《至经济》栏目关于广州停车位问题的报道,就直接以《广州停车位缺口大:或要40年才能填上》的题目把问题反映出来。
三、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创新表现形式
(一)城市电视台应加强经济新闻的体验式报道
体验式报道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体验式报道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写出更生动的报道。以广州广播电视台《至经济》栏目2015年5月26日的第5条新闻《广州乱扔家具家电最高可罚5万元》为例,为了深入了解广州一些市民乱扔家具、家电导致部分地方垃圾堆积如山的真实情况,该栏目记者利用半天的时间,做了一回“清洁工”:在环卫站里与普通清洁工人一起,清理一车又一车的旧家具、家电。通过展现废旧家具、家电堆积如山的画面,以及记者与清洁工人一起清理垃圾的艰辛,观众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废旧家具、家电乱扔乱放给城市环境带来的种种破坏。由此,观众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为什么广州出台政策,要对乱扔家具、家电的行为最高处以5万元的罚款了。
其实,体验式报道不仅有利于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的记者们正在进行的某次采访,而且有利于记者平常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经常进行体验式报道,能够使记者同生活保持有血有肉的联系,避免仅仅从记者角度看问题。
(二)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的表现形式应该多维立体,形象多样
经济新闻反应的是一定时期、一定阶段发生的经济现象,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数字多:有的成绩要用数字来体现;有的概念要用数字来表达;有的典型要靠数字来对比;有的是事例要靠数字来衬托。在经济新闻中,数字可以说无所不在,然而电视出于电子媒介的特征,声音和画面都是稍纵即逝的,这就给有大量数据的经济新闻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电视新闻中,画面语言是电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兼备的电视通常更善于用画面语言表现形象、动态的事物,但对一些抽象的政策理论、统计数据、心理活动等难以拍摄到的画面缺乏足够的表现力。而这一特点在电视经济新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不仅要用解说词补充画面之不足,有时还应该通过字幕、图表、照片、音乐、音效、动画等形象化的材料去表现。以前面提到的《广州停车位缺口大:或要40年才能填上》这一条新闻为例,该报道中提到的数据就多达七八个,巧妙地用字幕、图表、动画等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就可以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将分散的内容整体化。
四、城市电视台应提高从业人员经济、政策理论水平
要制作好经济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法律知识:要有较强的市场经济头脑及新闻敏感,保证好的选题不漏掉;要有现场组织信息、分析信息、传达信息、预见信息的能力,保证好的选题能做成;要有较强的经济理论功底和写作功底,保证好的选题能做好。目前,城市电视台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文史类学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较多,经济、管理类背景的人员相对较少。为改变现状,城市电视台一方面在招聘员工时应更多地招聘具有经济、管理类学科背景的人员,另一方面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经济理论水平,丰富他们的政策法规知识。
(作者单位:广州广电传媒集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