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新闻直播过程的编辑把关

2015-04-09王鸿坤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

□ 王鸿坤

论电视新闻直播过程的编辑把关

□ 王鸿坤

方兴未艾的电视新闻直播在内地引发了一场新闻界的“革命”,尤其是在新世纪初发生的几场重大国际事件中,如“9.11”、2003伊拉克战争等,香港凤凰卫视率先在内地掀起的新闻直播显示出强大威力。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和惨烈的画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这些前所未有的冲击感让内地人感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直播。在凤凰台的引领下,以央视为代表的内地电视台也如梦初醒般纷纷加入了电视直播的行列。在层出不穷的电视新闻中,直播成了各台竞争的重要手段,而直播的内容和题材也就成了竞争最激烈的一部分。

虽然电视新闻直播在西方早已驾轻就熟,但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电视新闻直播中的编辑把关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提高,以下从编辑把关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新闻直播中编辑把关的一些要点:

一、电视新闻的编辑把关的内涵和任务

电视新闻直播,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事件现场,利用电视设备以完全纪实的手法,把现场情景同步传播给广大受众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是一种相对于新闻录播而言的重要播报方式。“直播”较之“录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信息丰富真实、现场感觉强烈的显著特点。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从时间上说,都忽视了“现在进行时”这一最富有电视新闻特点的传播手段,所以新闻直播一出现便掳获了广大群众的心。电视新闻的编辑可以借助当下先进的电子技术及电视特技来吸引眼球,画面的切割、字幕的运用巧妙地介入某一重大事件,这些都大大地强化了人们的感观效果,因而这场电视新闻的变革也促使电视新闻编辑由开始简单的排列组合进入复杂的创作时代。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等工作。新闻记者拍摄了某重大事件的画面,编辑了文字稿,并不意味着一条新闻的完成,后期制作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编辑部门的职责所在。他们必须根据所负责的每条新闻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剪辑。他们不仅要对当下的国家政策方针了如指掌,还要熟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情况;不仅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还要引导新闻直播产生的社会舆论的正确性。

除此之外,电视编辑人员还要有较强的“策划意识”和“受众意识”。

如今,当我们回家打开电视机的时候,面对的已不再是几个频道,而是几十个频道。信息传播的几何级增长,信息量的日益扩大,观众对信息的吸收已经从渴求转向疲惫,大量无用无效的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时间和精神上的浪费,造成了如今的“信息反胃”。要解决这个问题,编辑在策划中不仅要研究受众,还要研究对手。当今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有自己的专业或业余策划队伍,策划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争取受众,从而超越竞争对手。所以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出什么样的主题,想要得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举个例子,本土一位新闻编辑同仁曾在清明节这一天,策划组织了一组各地庆祝活动的报道。这些活动包括乌镇的香市、河山的游含山和青石的船文化。编辑要求采写这三条新闻的三路记者都要出场口播,最后编排时三条新闻用现场口播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集群的效应。新闻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电视新闻的直播把关

“把关”,本质无非就是控制。电视新闻直播中“把关”是重要一环,任何一种社会体制都会对新闻媒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程度不一、方式各异的“把关”。而事实证明只有科学、合理的把关,才能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为电视新闻直播发展提供好的生存空间。这种“把关”,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媒介组织、个人层面的多重控制。

但与纸媒体和传统的非直播电视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新闻直播即时、现场、不可预测的特点,给“把关”行为提出了路径选择上的挑战,促使把关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深受报纸新闻报道模式的影响,在价值判断和新闻选择过程中,往往以一般的新闻原则为衡量标准,忽视了电视传播本身的特性,“声画两张皮”的现象在电视新闻中时有发生。LIVE现场直播的出现,给电视新闻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手段的变革,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

电视新闻直播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方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真实性、即时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电视直播正以它空前的魅力颠覆着受众以往敏感、脆弱的神经。对于电视新闻,业界有一说法:新闻生于直播,死于录播。过去我们对于此观点总是感到危言耸听,着实轻视了电视直播的冲击力。然而,电视通过对海湾战争、9.11事件、奥运及商业性足球赛等的直播,彻底改变了新闻人对电视新闻传播时效和真实的观念,改变了观众传统的新闻收视方式。比如从1996年1月1日开始,《新闻联播》节目开始直播,引得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这一做法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领域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正逐渐缩小与国际知名电视新闻媒体的差距。

电视直播的又一优势体现在它对技术人员和采编人员的高要求。不仅要求各电视台技术设备的持续革新,还要培养一批战斗力极强、战术水平极高的技术人员和编辑记者队伍。

三、新闻现场直播带来的转变

首先,迅速及时的同步传播使得电视可以几乎同步地将远在千里之外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这不但是传统的印刷媒体无法比拟的,而且互联网宽带还存在不足的今天,其直播的画面音像效果也要比在线直播好得多。直播通过电视能把新闻现场的实况同步传送到受众面前,让人如临其境,和新闻拍摄者一起关注正在变化中的每一步动态,其吸引力非印刷媒体通过事后的文字叙述所

能比拟。尤其像体育盛事、战争风云这种瞬息间就有巨大变化的新闻事件,电视镜头好比受众的眼睛、耳朵,将受众带入了虚拟的另一时空状态中,令受众得到感官和心理上的满足。

其次,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真实,现场感特别强烈。比如,在发掘过程中,一位考古队员在擦拭从水中捞出的文物时,情不自禁地一声惊叹:“啊,太漂亮了!”这种同期声在普通新闻播报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最多就是考古队员对着镜头介绍这是某某文物,有多少价值等。通过直播,观众可以很清楚地感知这种惊喜感,并且为之所感染。

另外,缩短新闻制作流程,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公信力。直播本就是未经过任何加工和渲染,所呈现的一切都是源于自然的原生态的东西。虽然有时镜头前的事物是粗糙的,但其真实性却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传统的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电子新闻采集方式下,电视新闻的制作流程包括采访拍摄、文字稿、审稿、编辑画面、审定成片、后期播出六大环节。而后期编辑就很有可能导致新闻信息的失真与扭曲。但是在直播方式下,从采访拍摄到最后播出,必须同步进行,从信息传播角度看,现场直播的新闻更接近新闻本源。由于环节减少,信息在信道中的损耗也最小。新闻直播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及好奇心,最契合受众心理。

新闻直播使得电视新闻的编辑把关从双重把关变成一次性把关,一次性把关对新闻编辑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电视直播随时会带来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要求编辑人员能够随机应变的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这样就需要新闻制作人员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一方面要有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处理好新闻“抢”和“压”的关系。有的新闻是有利于引导舆论的,正面宣传的,就要“抢”;而有的新闻是不利于引导舆论,不利于正面宣传的,就要“压”。

其次,要有团队合作意识。首先根据个人的特长进行人员分配,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各路人马在控制好个人工作的同时还要协同作战,取得团体合力的效果。

另外,建立完善的资讯体系,为各类直播节目提供详细的背景材料。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一个主持记者即便能力再强,语言表达能力再好,反应再灵敏,没有具体的新闻背景也是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的,这样也会导致新闻质量的下降,同时无法满足受众对于新闻知晓的渴望。

能够与时俱进,有效并且高效地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是每个新闻人的追求,但是不管怎样都要使其在运作中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负面的作用,这对于编辑们也是一个智慧与能力的考验。

四、电视新闻编辑把好关的素质要求

虽然电视新闻的编辑把关可以通过各种理念构想来实现,但是电视新闻的编辑把关关键还是要落在个人的身上,尤其是电视新闻的一线编辑身上。“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电视新闻编辑把关职责决定了对其的高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养要高

要坚持做到正面宣传为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与党和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严格杜绝政治性差错,避免知识性、文字性差错。电视编辑不能选用伤害国家,不利于祖国统一,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违反民族宗教外交及其他政策的内容,不得选用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明显失实、泄密的稿件。选稿时要通读全文,绝对保证新闻的政治正确。

(二)新闻素质要敏感

求实、求新、求快、求准、求变是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提倡“抢新闻”和适时发布,缩短与事件发生和信息源的时差,要摸准媒体更新规律,及时捕捉新闻,选用新闻价值高、可读性强,具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稿件。

(三)编辑素质要过硬

做到对热点新闻注意从不同角度选稿,多方面报道;能够分清轻重缓急,不仅要会准确地分类、归纳、整理,还要去粗取精,加工之后能够更加突出主题,更清晰更简洁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在确保重大新闻不遗漏的前提下,还要捕捉更多能够吸引人的新闻。

(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电视编辑的洞察力是做好宏观计划和整档或单条新闻编辑的依据,是发现记者人才的关键,也是做好编辑工作必备的一种主要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力是把握新闻方向和增强新闻宣传力度的重要保障。政治敏感性、党性、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情操、思想修养等是新闻编辑掌握新闻报道的最后关口和新闻传播方向,因此他们的敏锐洞察力对提高新闻档次是至关重要的。

(五)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要开阔,善于系统全面地考察新闻的重要性,能够准确地做出取舍增删的决定;思维要有深度,善于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件的本质,从而揭示出事件本身的内涵和实质。不仅如此,编辑还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综合素质和政策水平,在继承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让电视直播编辑工作持续向前推进。

1.邓海荣.电视新闻的直播魅力.新闻爱好者.2007(23)

2.陆定一.新闻学概论

3.韩旺辰.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叶家铮.城市台电视新闻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5.邓海荣.电视新闻的直播魅力.新闻爱好者.2007(23)

6.张静、李海. 浅谈电视新闻创新.视听天地

7.高亮,新闻大学.2007(3)

8.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

9.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11-11

(作者单位:海丰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用心感动受众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