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故事新闻的创作手法
——以走基层系列报道《岭南家园》为例
2015-04-09□龚军
□ 龚 军
浅析电视故事新闻的创作手法
——以走基层系列报道《岭南家园》为例
□ 龚 军
在人们的印象中,新闻总是以严肃的面目出现,严格遵循“五W”和倒金字塔结构。但如今,用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新闻,正悄然风靡传媒界,并成为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方式。笔者认同这样一句话:“新闻的本质是故事”。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也说过:“我相信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那天起,都在讲述故事。”
广东卫视《广东新闻联播》的大型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岭南家园》,正是通过不同身份、不同岗位、不同生存状态人物的故事,呈现工作和生活在广东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爱生活、重亲情、重传承、敢拼搏、敢担当的时代精神和追求,描绘岭南大地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时代风貌。就此,笔者结合《岭南家园》系列报道以及具体工作中的实践,从故事新闻的特点、价值评判标准、影响力等方面,来浅析电视新闻中“讲故事”的创作手法及作用。
一、真实性是故事新闻的生命
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故事新闻首先必须是事实,但和普通新闻不同的是,故事新闻中的“故事”,在新闻性、可视性和传播性方面,又比普通新闻更胜一筹。我们不得不承认,某种意义上说,比起时效性,故事新闻更能依靠曲折起伏的情节来征服受众,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既然“讲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写稿以及编片的过程中,甚至可能把小说、电影艺术方法植入新闻叙事中,颇有电视剧的味道。但这样一来,会不会又走入误区,让“故事”成为新闻“失真”的借口?真实性是故事新闻的生命,只有遵循这一原则之后,故事新闻才不仅能“让事实说话”,还能“让事实跳起舞来”。
《岭南家园》系列中,《特呈岛上的赶海人》,记者挽起裤脚,跟渔民一起去赶海,去真实体验渔民们传统、朴素的生活;《栋顶岭上的挖笋人》记者凌晨跟农民一起上山,自己挖笋,通过镜头下的直观感受来真实体现挖笋的艰难和辛苦;《老西关的打铜人家》,通过一声声清晰的打铜声,真实记录广州西关60多岁老人苏广伟,在现代机械流水线的冲击下,依然坚持用手工打制铜制品40载的故事;《老人 老街情未了》,用钟老伯的老伴为买菜时多出来一块钱与邻居相互推让的现场画面,讲述生活在湛江大通街的一家见证老街沧桑变化的历程。该系列报道正是突破传统的报道方式,以 “点滴记录”的方式,通过真实记录的现场,再现新闻最具有意义的原始情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传播中国梦理念。
二、故事新闻要注重人物的刻画
写人还是写事?这是故事新闻从寻找选题之初就要面对的问题。在文学创作里,所有的事件必定是通过人物将其串联起来。新闻故事的写作也一样。故事的构成原则大致有三条∶时间顺序、因果关系、逆转。故事化叙事将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在起承转合中起到转换话题、铺陈悬念的关键作用的,必定是“人”。如果人物故事构思得巧妙,观众很可能不知不觉地就被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情绪变化等吸引。此外,故事新闻最好是选择一个平民的视角,而不是所谓专家学者视角,更不该是官员视角。
《珠海:情侣路 一座城的韵味》一片,本是想通过情侣路的修建理念,来体现珠海保护自然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记者巧妙地通过一位在珠海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摄影师,以人物入手,在“寸秒寸金”的联播新闻版面中,开篇即用了大段摄影师王红在情侣路边和游客搭讪聊天拍照的现场,让一个热心记录城市变迁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电视,随后,再用其所拍摄的上万张情侣路游客幸福笑脸的照片作为有力佐证,让观众对这条路的前世今生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本来平淡无奇的一条路在“摄影师老王”的人物故事中,变得生动起来。
已经播出的近50期《岭南家园》,主人公全部是像摄影师王红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有在广州白云山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也有从乡村到深圳打工创业成功的安子;有阳江的刀剪铺经营者,因为一直坚持品质和诚信至上,若干年后把小铺子做成了上亿元资产的大企业,也有年老长者和一群90后在校大学生为传播家乡文化尽心尽力等等。报道里的人物或者是当地的建设者、原住民、保护者,或者是研究者、规划者、创业者等,他们作为平凡人,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所彰显出来的道德认知、激情梦想、奋斗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三、故事新闻要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Garey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它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这就要求语言生动、逻辑清晰,叙述层次分明。最重要的是,描写需要有大量细节的支撑,像一个雕塑家一样,通过细节的把控和刻画,雕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突出其鲜明的个性,给人以真实感。
那么,如何来把控细节?日常的动态新闻,大多需要赶时间,争时效,但故事新闻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跟被采访者接触,让双方熟悉起来,直到被采访者的陌生感和拘束感减少甚至消失,才更容易捕捉采访对象普通但感人的细节。对电视新闻采访来说,这也是让采访对象慢慢熟悉和接受摄像机的过程。很多引人入胜、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都是在与被采访者一块,不关机拍摄的时候捕捉到的。某种意义上说,采访对象的每一个看似普通平凡甚至无意义的动作、语言,在真正写故事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变成珍贵的可供放大的故事情节。再者,电视本身具有声画合一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电视对人物、场景甚至冲突的呈现都是最为生动和逼真的,更容易通过放大细节来刻画人物。
《慈母心 悠悠情》讲述的是广东中山东凤镇96岁老人麦容欢对两个70多岁的智障儿子不离不弃的故事,记者正是花了大量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直到让两位智障儿子完全适应了摄像机的存在后,才开始记录。期间,76岁的大儿子贪玩晚回家,96岁的老母亲担心训斥的现场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节目播出之后,一位观众发微信表示“平实、温暖,本该让人怜悯的家庭,却透露出自信、阳光,让我们看到一位百岁老人的豁达,令我们感动,也觉得先入为主的同情已经苍白无力。”
《六旬老人的“恐龙之恋”》,讲述了一位“半路出家”痴迷恐龙文化的博物馆馆长,从找恐龙蛋到恐龙骨骼再到恐龙脚印,老馆长的心愿就是要把恐龙文化保护起来,并且变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记者跟着他爬山走了一回,不小心重重摔了一跤,可见其18年来的野外考古的艰辛,以及对这项事业的执着。细节的运用,让情感随故事自然流淌。这种真情实感的表现方式,将报道所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润物无声”地传递出来,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四、故事新闻要有内涵
故事新闻的本质是“新闻”,“故事”只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所以,记者本身要先弄清楚故事所包含的意义,即,为什么去挖掘这个故事。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突出重点,在谋篇布局上突出和主题有关的细节。也只有搞清楚故事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才更容易在大量素材中迅速找到重点,舍弃和主题无关的细节。因此,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的过程。用故事讲述新闻,增强了新闻的深刻性。跌宕的故事情节、起伏的人物命运、冲突的故事关联,更容易快速地将新闻事实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故事化的讲述中,不知不觉接受新闻背后所传递的意义。
《岭南家园》的每期节目的主要人物身上都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方面的内容,《肇庆:年轻一代的家乡情怀》《唐家湾畔的百年记忆》等展现“爱国”,《安子的都市寻梦路》《栋顶岭上的挖笋人》等展现“敬业”,《从打铁铺到亿元企业》《横沥墟的百年“牛经纪”》等展现“诚信”,《开放包容 安居惠州》《百年围龙 万里乡情》等展现的则是“友善”。这些从个人身上反映出来的品质,融汇在一起,就形成了社会层面、乃至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全部整体。总而言之,随着全媒体的兴起,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的新闻模式正在被改变甚至颠覆。故事新闻平易近人、低视角的报道,更容易适应观众群“轻松阅读”的要求。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真实的故事,媒体也都在寻找、记录着并传播这些故事。走基层、讲故事,在实现“注意力经济”的同时,也更容易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新闻内涵,引起观众共鸣,拓展新闻的影响力。
1.姜国.浅谈新闻写作的文学走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6)
2.热奈特.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姜圣瑜.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新闻战线.2004(6)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