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筛选与整合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选题策划

2015-04-09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选题民生栏目

□ 刘 冬

信息筛选与整合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选题策划

□ 刘 冬

民生新闻栏目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它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然而目前,在电视民生新闻选题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选题琐碎,观众审美疲劳。《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曾经讲过一个笑话,说一位南京的老太太在路边走路时不小心摔掉了牙,结果一抬头发现有四五台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正对准自己。这个笑话虽显戏谑,却一针见血地反映出了当前民生新闻选题的琐碎化倾向。同时,同城栏目选题同质化以及时间段扎堆造成新闻资源浪费,没有独家选题,造成难以达到竞争优势。

另外,一些观众选择新闻的首要因素由内容导向转变成为单纯的时间段选择。既然新闻的内容相同,那么观众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确定选择哪档节目。从收视率曲线图上看,城乡观众倾向于播出时间较早的民生新闻栏目,城镇观众的收视时间则相对灵活。此外,地域、设备等硬件受限致使媒体资源短缺,选题往往由此受到地域限制。目前,民生新闻包含的几类热点选题主要包括: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比如说就业政策、就业情况以及特别时段特别群体的就业趋势变化等,都是老百姓密切注意的话题;教育问题,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从教学质量到学校的配套设施样样都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分配制度,分配格局的调整和变化时时刻刻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任何新措施和新政策的出台,民众都渴望通过媒体得到最真实、最全面的权威解读;安全、稳定问题,即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处理和综合治理,这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观众可以通过媒介了解对各种犯罪的打击和对复杂纠纷的化解信息,增强安全意识,了解防范手段。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基本社保、医疗卫生等保障制度涉及到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目前我国的各种保障制度正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每一次调整和变化都会带来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老百姓迫切想了解的。

题材虽然包罗万象,但是报道却往往限于下井盖、天花板等种种显而易见的线索中,缺乏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客观全面地反映老百姓生活以及推动解决民生重点与难点。不仅如此,在当前媒体注意力资源竞争中的一些民生栏目,甚至使用“三俗”选题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以达到获取高收视率及眼球经济回报的目的,严重扭曲了民生新闻的发展。此外,微信、微博的异军突起,带走了一部分受众份额,让电视新闻的境地雪上加霜。但必须看到的是,网络在加剧媒体竞争的同时,也为新闻选题提供了一个巨大且即时更新的素材库,大量的信息,让媒介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关系愈趋紧密。在市场经济及媒体“信息爆炸”的冲击下,受众心理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对电视权威性的坚信不移,逐渐发展到了到现在的质疑声不断;受众从前以被动接受新闻为主,现在则更倾向于主动参与新闻讨论,跟进事件进程。然而电视新闻的参与成本往往高于网络和纸媒,因此降低了一部分观众的积极性,这些新变化和新需求需要电视媒体调整自身去适应和满足。再看看新闻制播单位自身,记者受到制播单位的不科学绩效考核影响,呈现功利性增强的趋势,往往首选易操作选题进行采访报道,也正在造成选题短缺,使民生新闻难出精品。针对这些问题,只有更系统更科学地筛选和整合信息,才能做好民生新闻的选题策划:

一、从“市井消息”到公共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因为选题的琐碎化倾向被戏称为“市井新闻”,的确。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相对来说都是从社会基层发掘的,但是并不能称作“市井”。之所以称作“市井”,是由于一些记者的工作态度趋于麻木,在采访时畏难情绪严重,粗浅采访应付了事,忘记了肩上的社会责任,导致新闻挖掘不深。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提出了“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的概念,这也是对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一种实践归纳和总结。孙旭培教授把公共新闻概括成四句话:“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新闻选题应当着重于讨论公共生活空间,关注普世的利益,减少对于单个的、没有意义的猎奇消息的追捧,转而寻找公共问题所反应出来的现象和事件。在选题的过程中,应当从生活的眼光,体会老百姓最深切的利益,去发掘去寻找公共生活中的问题所在,找到个案,以点带面,并穿针引线采访到所涉及的各个利益方,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百姓的公民意识,打破陈规,致力于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秩序。

二、扩充新闻资源网络,长、中、短期策划相结合

从实操角度来看,报料系统及通讯员网络的局限是制约选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栏目应当重视对报料渠道的有效宣传,建议引入市场机制,消化观众报料及参与新闻互动产生的通信费,以增加新闻源,拓宽选题范围。另外,电视台在一些关注度较高的地区,应当设立稳定高效的通讯员系统,打破选题的地域限制。

拓宽选题思路,充分利用新闻资源的有效方法是通过长期、中期和短期策划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科学、合理

的选题机制。长期选题策划是对栏目框架的重要掌舵,是每档新闻栏目根据自己的风格特色制定的。它是包括播出重点、版面风格、栏目更新变革速度等的一个总计划。新闻制播机构同时要做到短期策划常态化,不可仅仅停留于一事一报的层面,对热点和重点做好连续报道的准备,有利于在同质化中突围。另外,选题的角度不仅要有预先设想,还要在采访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以上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逐步扩充的新闻资源网络。

三、把握派题主动权,实现新闻源的合理分配

前文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到记者在实际操作中避重就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单位中十分普遍,硬件上是受到客观交通、资金等因素制约,软件上则可以归结于记者工作热情减退,操作趋于机械化以及绩效考核机制设计失当。作为把关人的部门领导应当采取可行的方法去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否则会导致新闻栏目整体水平的下降。总编应牢牢把握选题的比例,在派题前对于监督类、活动类、公益类等类型的选题有一个播出比例的计划,在派时则严格控制每种类型选题的通过率。有些编辑碍于同事之间的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因素,往往对记者的报题来之不拒,照单全收,可能导致“边角小料”比例超配,挤占了重要新闻的各项资源。

四、个性化发展,凸显优势抢占竞争先机

电视民生节目的竞争导致了内容甚至形式的同质化,民生栏目只有通过形成自己的风格及特色才会被观众所青睐,否则在一片同质化的信息海洋中,只能面临被淹没的命运。避免对旧选题无限重复,新闻栏目的当务之急是跳出僵化思维,主动寻求新的线索。方法之一是对以往的串联单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归纳,然后对照民生选题框架。经常进行这样的对比和统计,便能发现在选题上的偏颇之处,有利于挖掘新的内容。

所有的民生新闻栏目虽然在选题上寄托于同一个事件内容,但是同样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新闻栏目。一些新闻栏目注重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的人文关怀,一些新闻栏目则擅长奇闻异事和突发,这便避免了同质竞争。如果同题材选题无可避免,则可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为学界和业界早已赞许的做法:即寻找新的角度或者做深度新闻,对于民生新闻来说,一分半的篇幅,很难满足深度新闻的要求,因此比较直接的做法是用不同的角度去阐释一条新闻。

另外一种方式是改变叙事框架,通过改变拼接素材的单一形式,结合因果拼接、类比拼接、交叉拼接等多种素材拼接方式,在编排上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要求记者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掌握熟练的编辑技巧,同时也可以通过与美编的沟通让构思形成于画面。

五、从虚拟回归现实,合理使用网络选题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既可以关注明星名人的一举一动,也可以关注普通百姓的“吐槽”,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滚动报料系统,但必须警惕的是,网络消息真假难辨,各个利益集团博弈其中,随时都为谣言提供低成本的发酵温床。

切勿只把线索停留在网络虚拟的状态,捕风捉影,仅仅呈现争议状态。需“顺藤摸瓜”找线索,把网络上的内容在现实中还原和确认,掌握确凿的事实和证据,才可发挥专业新闻人员的长处,以事实为基础展开选题。在电视新闻中,体现为对当事人的采访和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等,否则做出来的新闻不过是“电视版的网络重播”,甚至随时面临“假新闻”的风险。正如最近疯传的“僵尸肉”新闻就出现了常识性错误:不吃鸡爪子的国家怎么会以“战备肉”的名义储存鸡爪子?

六、降低观众的互动成本,拓宽一手资料

受众已经不再被动地接受新闻,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之中,通过微博自媒体等方式“制造”事件并推动事件的发展。相对于网络特别是微博,电视民生新闻的互动性较低,观众必须承担报料及讨论的通信费用,制约着互动的热情。栏目要获得新闻线索和对播出新闻的反馈,只有通过报料系统以及短信平台系统,因此转嫁互动成本,让受众参与新闻零负担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通过成熟的市场化操作,用广告冠名热线和平台的方式把观众的参与成本转嫁到广告商家,保证观众在报料和短信互动中不用支出任何费用,将直接增加观众的沟通互动意愿,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节目影响力。长远来看,争取受众的参与才能换来新闻更大发展空间。

民生新闻的选题决定着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水准和质量,选题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影响着社会舆论发展的风向标。虽然“民生”二字为此类新闻栏目的选题策划限定了一定的范围,但是民生的范畴是宽广的,因此民生新闻在选题上并无现实上的局限,而真正被拘泥的是选题人的思维和选题的方法。技术革新下的媒体秩序变幻莫测,变化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民生新闻栏目应当抓紧这个机遇,优策划,巧投入,在建立成熟、完善的选题网络上积极发挥电视媒体优势和特性,以在新闻竞争中取胜。

1.马建宇.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6-190

2.侯迎忠.媒介与民生[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8-203

3.雷蔚真.电视策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7-121

4.陈力丹. 新闻理论十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4-66

5.吴高福. 新闻学基本理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03-104

6.胡智锋.电视民生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42-156

7.坦尼·哈斯.公共新闻理论研究、实践与批评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01-288

8.西奥多·格拉瑟.公共新闻事业理念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3-167

9.科特.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 [M].上海:复旦大学,2007:58-143

10.罗伯特·A.海科特.媒介重构:公共传播的民主化运动 [M].上海:复旦大学,2011:82-170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选题民生栏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