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的表现技巧
2015-04-09□杨莹
□ 杨 莹
论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的表现技巧
□ 杨 莹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态和报道形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出镜记者成为了现代电视新闻的急先锋,现场报道更是成为了电视新闻的一种常态报道模式。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是哥伦比亚广播的记者丹.拉瑟,他以现场报道的方式报道了肯尼迪总统中弹身亡。而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出镜报道出现在199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 的记者高丽萍站在天安门广场作现场报道,长达3分钟的新闻,几乎没有解说词,大量采用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的方式。从那时起,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这一报道形式开始在我国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了。
出镜记者,即活跃在现场的“新闻主播”,是电视采访的“笔尖”。对传播者来说,出镜记者是绝佳的“新闻眼”,是新闻现场直接的调度者,是现场采访的灵魂人物。电视的特点决定了出镜记者的判断能力、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行为举止等都会直接体现在素材中,因此要着重提高出镜记者的表现技巧。
一、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
如今很多出镜记者习惯于新闻导语似的现场报道,这是对现场报道的一种误读。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也不是场外主持人,他就是新闻发生的参与者,是报道过程层层递进的引导者,是观众派往新闻现场的代表。
出镜记者应该适时的出现,或是身在新闻现场,做最及时的讲述;或是深入调查,将真相不断揭露;或是尖锐提问,体现交锋的魅力,让观众对出镜记者印象深刻,从而在其引导下接受新闻报道内容。
二、出镜记者的出镜时机
(一)根据适合的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
通常情况下,本身具有较强新闻性和现场感的新闻事件适合做现场报道,如火灾现场、车祸现场,这些新闻内容和时空相对集中,而且事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此时如果出镜记者能厘清架构,观众则更容易对现场动态有清晰的认知;而非事件新闻,并不适宜出镜记者的出现,不能为出镜而出镜。
(二)选择适当的时机出镜
动态新闻大多都是“正在进行时”,稍不留意就会错失机会,因此记者来到现场,必须迅速掌握情况,判断出镜时机,使所表现的内容能与事态的发生同步进行。好的出镜时机一般在新闻的中间或结尾。中间可以作为一条新闻的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结尾出镜适宜做评论。这两种出镜都比较自然,与新闻能有机的融合,甚至为新闻锦上添花。除此之外,在出镜提问采访时,也需要看准时机进行采访。如庭审结束,当事人走出庭时,要第一时间迎上前去,直接提问,以真实生动的报道吸引观众。
(三)选择适合的场景出镜
出镜选择的背景要有讲究,要考虑环境是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是否生动典型,是否还在动态地发展,有没有细节供自己点评等。往往鲜活的背景和动态的过程会让人无法忘怀。
三、出镜记者的情感渲染
首先,出镜记者要兴奋,但同时也要掌握自己的情感。受现场气氛的影响,要适度表现出情感的波折,如激动、惶恐、悲愤,但切记过度,也切记同一表情,成为事件的局外人,这样有可能会造成与观众的隔阂。
2008年,中央台推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李小萌所做的《回家路上的老汉》中,李小萌目送老板孤独的身影远去,忍不住眼泪失声痛哭,在受众中引起了心灵的震撼。她是为同胞们遭遇的空前灾难而难过,是为灾区人民没有被地震灾害吓倒的坚韧精神而感动。这是一个正直的媒体人的眼泪,是一个善良的女人的眼泪。
四、出镜记者在现场的语言表达
出镜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要变换为一个代表现场的符号,使自己的反应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基本同步。出镜记者在快速反应的同时,语言表达应准确到位,有细节有动感。
(一)流畅性
出镜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框架、提纲。在出镜报道时,电视记者是向观众说事,而不是念稿、背稿或读报。新闻事实的叙事逻辑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语句安排,只要保证叙事流畅、层次清晰即可。
(二)感染力
把握“个性的我”与“职业的我”之间的度,不能过于情绪激动兴奋,也不能麻木淡漠。可以加入“个性的我”的情绪,收尾以“职业的我”结尾。
(三)口语化
忌生避难懂的语言,忌过于精确的数字,忌长句。使用一些数字时宜粗略不宜精确,如3621万,可说成“3600多万”;1.9%说成“近2%”。也可以采取打比方的形式描绘数字,例如,“他们搬动的土石方约7亿立方米,相当于建13座万里长城”。对于专业名词,需要出镜记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只有语言的口语化,才能让受众在不费劲儿的情况下,接受新闻信息的传播。
(四)有细节
出镜记者在现场的表达应突出细节,阐述摄像机镜头之外的很多内容,起到补充、延展的作用。例如NBC出镜记者在2003年一次火灾现场所做的现场报道:危险的火苗已经窜到了13公路南边,也就是我站的这边,树木被点燃(此处为“我”看到的),可以听到有飞机在上空盘旋,他们是在监控整个地区(此处为“我”听到的),我现在站的地方离高速公路只有50到100英尺的距离(“我”在现场),若火势到我这边,对这边的人家来说都是很不幸的(“我”在现场的判断)。
五、出镜记者的语言组织、对象感和仪态的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镜记者要想在镜头前表现的睿智、条理清晰、状态饱满,必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意磨练自己。
只有多练习语言组织能力,平时可以看到什么说什么,即时表达所看所感,才不至于在现场“卡壳”或“言之无
物”;只有多练习普通话,才不至于现场“找词”或“土话连篇”;只有加强仪态方面的练习,才不至于在现场“找不到感觉”或“表情呆板”。从心态上来说,出镜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都是急切地想要把自己在现场看到的一切,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观众。可以把面前的摄像机想象成一个具象的人,从而神情、眼神、状态产生对象感。如果在报道时缺乏对象感,呈现“自言自语”的报道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收视情绪。另外,记者手持话筒的位置、记者的头发、着装等这些小细节在平时也要多加注意。
六、出镜记者的误区
(一)出镜记者必须由主持人兼任
在很多地方电视台,出镜记者几乎都是台里的主持人。主持人担任出镜记者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有较好的形象、镜头感和普通话,但普遍新闻意识不强,过多关注自己的形象。往往因为化妆没化好、头发被风吹乱了、手势不够自然、衣服没有整理好……不断反复地重新出镜,倘若当时身处动态新闻事件当中,精彩的新闻场景稍纵即逝,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弄虚作假的新闻产生。如让警察再次抓小偷等等,大大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二)出镜内容为新闻导语式的播报
如今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出镜记者,为数不少的是在进行新闻导语式的播报,中规中矩的交代事件、地点、人物、笼统事件,而这样只不过是变换了时空,相当于将演播室的导语搬到现场。记者的出镜时机,一般不是在新闻开头“播报式”的,因为这句话是给演播室的主持人说的,即使一定要用这种形式,也应该加大现场报道的信息量,比如记者走进可描述的场景中,例如报道地震灾区时,走进灾区的帐篷。
(三)出镜记者从属于摄像师
出镜记者相当于在现场的导演、总调度。通常出镜记者年龄较轻、资历尚浅,面对一些资深老摄像师便没了主见,所报道的内容、场景都事无巨细从属于摄像师。一名优秀、成熟的出镜记者应该对新闻现场的拍摄、采访、出镜有充分的行使权,例如拍摄之前把自己的采访思路和行进路线告诉摄像师,使摄像师心中有数,拍之有物;拍摄过程中希望展示给观众的细节、亮点也要跟摄像师沟通交流,出镜时选择的环境背景和要表达的语言,都要有自己的主见。
在很多的电视新闻作品中,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出镜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大为增色。出镜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对一个电视台新闻策划和组织能力的考验。记者出镜是一门在实践当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艺术,也越来越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秉承创新的思维,那一定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称职的电视出镜记者,也必然会让新闻报道真正活起来,好看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