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危机报道中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2015-04-09□危艺
□ 危 艺
谈危机报道中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 危 艺
新闻具有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作用。新闻舆论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我国,新闻的舆论不仅可以引导社会公众的舆论走向和观念倾向,而且还特别承担着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在本质上并不只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一、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新闻作用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厘清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能更有利于我们正确掌握和运用舆论监督的职能。
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舆论引导是我国媒体的基本任务之一。
舆论监督一般是指公众通过媒体,对某一争议事件(行为)进行批评,以达到公正的处理和得到改正的目的。
两者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有着颇为严格的相同之处;对舆情的调查、分析是舆论引导的起点,也是舆论监督的起点;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必须善待作为引导对象的媒体受众(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的身份,尊重其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实施舆论监督,则也必须善待作为监督行为的主体——受众(人民群众);两者在体现党的意志方面有着一致性。这一点在重大事件或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就会有充分的体现。
二、危机报道的传播难点
在新闻传播进行社会舆论监督的领域中,除了对于常规的政府政策、社会问题等的监督外,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经济、政治、自然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矛盾,当今世界处于突发性事件频发的状态。而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媒体的失语可能会导致谣言四起,虚假言论泛滥;而新闻失真,会混淆是非,诱发不良情绪滋长。
马航事件、美国的“9·11事件”和我国的SARS危机、韩国MERS疫情、埃博拉、禽流感事件、各种大地震(汶川、玉树、雅安等)、云南砍人事件、广州火车站砍人事件等等,都已经深刻表明,在危机爆发时,除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外,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对相关舆论引导得如何,舆论监督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危机事件处理的进程。
(一)危机和危机报道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观念中危机就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认为全面报道危机会破坏我们的国际形象,会引起社会恐慌,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我们必须厘清危机信息的传播、恐慌和社会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危机报道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利用各种新闻形式对危机事件进行的报道和评论,它是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在时间紧、非常态的情况下,大众传媒更多地被运用到危机传播当中。
(二)危机报道中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相辅相成
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015年6月1日晚上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牵动着国人的心。事发当天,新华社快讯在第一时间发声,后续新闻滚动跟进。主流电视媒体新闻频道迅速切入画面,主持人口播消息的同时电视屏幕滚动字幕,发布现场初步确认的信息。各主流网站、广播电台当晚密切追踪事故现场传来的最新消息,及时刷新相关内容。第二天,各大媒体图文并茂地介绍救援情况。及时的信息报道让受众能很快地了解事件真相。也考虑到新媒体的传播力度,一些网友的质疑都有了及时全面的解答,尤其该事件还涉及天文、航海等专业知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官方公众号)都做到了求证探索,用事实说话,杜绝了伪科学的发生,扫除公众盲区,及时给予公众最真实科学的解答。
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事发当天,主流电视媒体也反应及时,发布事件进展情况。第二天,各地都市报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温州雨夜救援和当地群众排队献血的新闻。新华社继7月24日系统报道温州事故“紧急救援24小时”后,25日以“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为题,开始冷静探寻、理性反思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栏目,连续刊发8篇评论,多侧面、多层次深度分析这起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原因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敏感话题。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关于温家宝总理与遇难者家属见面的录音报道,被认为是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一大亮点,是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的一大突破。
除此之外,事故发生后,诸如围绕现场救援、伤员输送与及时救治、市民排队献血、抢救小伊伊等新闻的报道,地方媒体与主流媒体选择不同视角,采取不同形式,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舆论引导有声有色。
从上述事件发现,新闻舆论引导和新闻舆论监督在危机处理中是不可分割的,在披露社会问题的同时又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相辅相
成,相互统一,缺一不可。两者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新闻舆论的职能。
三、危机报道中如何兼顾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报道的引导水平及监督水平,在正确引导中维护社会的稳定。
(一)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客观、充分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大众传媒肩负了“社会守望者”的职能,这就意味着媒介应准确、客观地反映社会真实情景,监视环境变化。而知情权指的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某种程度上媒介能否行使守望功能决定了民众能否拥有知情权。在危机爆发的初期,若不能有效地利用正式的信息渠道向公众公开危情,各种流言甚至谣言就会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乘虚而入,引发公众恐慌的情绪。
毕竟危机发生时,大众对信息如饥似渴,饥不择食。这时谁先发布消息,大家都会蜂拥而至、洗耳恭听,而且往往对信息会不加分析与怀疑,即使是以讹传讹也深信不疑。
在危机报道中,信息往往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如果政府从一开始就掌握主动权,利用媒介在第一时间内公布真实信息,各种小道信息、谣言往往不攻自破,从而避免因为缓报信息而陷入舆论被动的不良局面,有效减轻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2003年在我国一部分省市区发生的SARS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SARS爆发初期,由于没有及时地向社会公布疫情,SARS迅速从一个省蔓延到数个省市区。对此严重情况,中央采取了果断行动,通过新闻传播如实地向社会公布疫情,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止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也稳定了民心。类似事件还反映在“抢盐”“抢水”等事件,及时澄清、充分报道,把握舆论引导。近年来,对于突发疫情,如埃博拉、MERS等面前,相关部门都有很好的危机处理意识,尤其是各省疾控中心与媒体都有了很好的及时沟通,做到天天通报情况的机制。
但是也有个别例子,也是当今或未来要面对的难题。现在网络媒介的发达及传播速度,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就如2014年5月发生在广州火车站的砍人事件,有关部门虽及时赶到现场,但由于没有完全调查清楚前,对真实信息负责任的情况下,没有立马公布事件细节,但在微博上 “广州日报”的官微就发布了所谓“最新”“最快”信息,号称是“三名戴小白帽的人所为,一名逃跑……”如此一则内容的信息,在网络上几千上万次的转发、传播,就造成了社会恐慌。哪怕后面有关部门及时公开调查结果“表示只有一人作案”,却遭到公众质疑,甚至没人相信,因为受众已经先入为主了,觉得有关部门在隐瞒真实情况,这便是传统媒体慢人一步的被动后果。
(二)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
舆论的形成与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媒体或许不能直接告诉人们怎样想,却能告诉人们想什么。媒介在报道危机事件时,应当把握报道的度,即对危机事件不炒作、不渲染,不自主给危机事件定性,不刻意使用刺激性字眼,不连篇累牍渲染,而可以将政府的应对措施“设置”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的相关的讨论议题,达到主导舆论、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发展。
例如,2014年5月,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情况的水灾,珠海、深圳、广州增城、从化等地出现海水倒灌等严重灾情,媒体除了及时报道天气情况并反映各地灾情,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国家及各地地方政府如何采取各种应急措施抗灾救灾的报道上,以及不少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报道;在灾情后,不少媒体还发出“拷问”式报道,例如《深圳遇特大暴雨严重内涝 最年轻城市排水遭质疑》等相关文章和系列报道,形成一股很好的舆论监督之风。
媒体主动介入“议程设置”,能够把公众对相关事实关注重点引导到有利于解决危机的正面方向上来,从而赢得主动权。
(三)媒体担当“意见领袖”,引导大众科学分析和理性反思
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认为,在传播的过程中,媒介还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见领袖”力量的存在有时将影响受众一时间的判断力和思维方式。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受众不是旁观者,他们也需要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受众这种思维就来自媒体。
要明确的一点事,“意见领袖”的范围不仅包括专家学者或是在某一群体中有权威意见的人,同时也包括影响力较大的主流媒体、掌握大量权威信息的政府部门等。媒体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是要宣传和报道专家学者的声音,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权威作用,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见以影响大众,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的《马后炮》。除此之外,现在还有不少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节目,都从以前的读新闻、播新闻改版成有自己见解、有思想、有灵魂的新闻节目,比如广东南方电视台的《620新闻直播间》(《南方报道》的升级版)。
因此,在组织危机事件的报道时,媒体“要说”,而且要注意“说什么”和“怎么说”。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粤语保卫战”,这就与媒体“说什么”“怎么说”密切相关,你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把一场文化保护运动变成人民内部矛盾的运动,从积极意义变成非法行为。还有“抵制日货行动”,虽然这和媒体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意见领袖”在这场混乱中有不能推脱的责任。
结语
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既是社会的眼睛和良心,也是社会的预警雷达。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拥有的重要权利,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只有切实行使好舆论监督职能,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眼睛和良心”以及“预警雷达”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社会是典型的传媒社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媒体舆论监督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常态。在建设民主政治进程中,各级党政干部要努力学会“在舆论监督中生存”,以适应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时代潮流。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