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灾难性事件采访写作的平衡原则

2015-04-09罗梓华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原则

□ 罗梓华

重大灾难性事件采访写作的平衡原则

□ 罗梓华

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一旦发生,其影响将会非常深远。能够让受众及时了解最真实、最生动的消息是每一位记者的责任。对于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在不同的时期都体现着不一样的原则。但这些原则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范围的界定。在以往的灾难事件报道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而在新时代的今天,重大灾难事件报道观念以及报道状况都发生了转变。本文通过采用定性分析法对比分析过去和现在对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论述如何把握和应用好重大灾难事件采访写作的平衡原则,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让我们往后能更好地完成新闻报道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一、新时期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观念与报道状况的转变

(一)转变的因由

1.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传输技术较过去而言,也有一个质的飞跃。过去一些重大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传媒业界总会觉得做得不够理想或者很不理想。实际上其中包含的原因既有政治文化的因素,也有资讯技术落后的成分。而在今天,各个国家地区的信息传输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可以说谁的信息传输能力强,谁运用信息传输的能力强,谁就会拥有强势的地位。而在当今世界,人们掩饰和捂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弱,因而新闻的先发优势越来越强,新闻的后发优势也就越来越弱了。所以,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抢占第一时间的先机,就是掌握新闻报道话语权、主导权的第一要务。

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我们也可谓是动用了信息传输技术的十八般武艺,无论是从天上到地下,还是从卫星到DV,各种手段一起上阵。当然了,除了传统媒体,后起的网络媒体也成了消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我们将地震灾区的信息全面、丰富、准确、及时地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移动终端等等向国人报道,向世界展示,从

而赢得了国人和世界的普遍赞誉。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改善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无不从侧面影响着传媒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进而让新闻报道的手法有所调整。加之国家执政政策的完善、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发现我们社会的舆论监督的职能充分体现在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手法也逐渐被国内业界人员所吸收改进,使之成为更适合于我国社会条件下的灾难报道手法,这种种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潮流。当然这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社会化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基本原理会不断地同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将随着这种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而获得不断的发展。”

2.新闻报道理念的更新

时至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新闻报道规律的支配以及政府支持、受众需求的推动,负面新闻的报道包括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也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以往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已经被多数记者抛弃,我们看到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救灾报道还是1999年的烟台海难报道,新闻机构给予的充分报道已经基本及时地反映出灾难事件的全貌。现在无论是报道的思维方式、报道的视角、报道的手段都在不断更新,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体现于社会民主进程的深入,从新闻观念到媒体体制甚至细分到思想管理的层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除此以外,在今天这个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受众对媒体的报道质量、报道时间、独家消息等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发展对新闻报道记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当他们赶赴前线进行完整的新闻报道的同时甚至也有需要肩负起一个救援的使命,这对团队的专业性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总的来说,现在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个媒体都更加追求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灾难新闻报道总体上更加详细,更加真实、生动。

二、恪守和应用平衡原则

(一)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采写报道的平衡

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报道也是相制衡的,同样是来自雅安地震的消息,我们都知道,某些志愿者聚集到了一起,本来是打算支援地震灾区的,但这中间存在着一些自发的志愿者没有组织没有团体,甚至到达灾区后他们反倒变成了被救助者,这样的事也不少,以致某些记者会发出“求大家不要再到雅安了”的这种呼声……同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声音进行报道,其影响也截然不同。

雅安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争相给灾区运送救援物资,一批又一批的救援物资送到了灾民的手上,本来这个报道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但是后来有媒体记者曝光,因为未能打通生命通道,很多救援物资无法顺利运抵灾区,不禁令人深感惋惜。

其实对地震发生后散发人性光辉的报道对世人也有很深的影响:像地震发生后的“手术室前抱着父亲长达一个小时的儿子”和“用自己的身躯守护孩子的母亲”,还有“穿着婚纱进行报道的新闻记者”,他们身上所反映的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可是影响力不尽相同。相比起非典时期的报道,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来回忆一下:大家都还清楚记得非典时期钟南山等一批优秀的医生护士坚守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他们的伟大事迹被后人所称道,但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不法商人乘机哄抬物价,一包板蓝根冲剂竟然要卖到几十块钱,还有一些医院高层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隐瞒发病的人数,甚至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竟然连夜逃亡到外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所接触到的最真实的反映事实的现象,但是这前后不同的报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灾难带来的损失与结果,这其中也要包含准确的伤亡人员的数字。作为一名记者,我们也清楚了解到灾难中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丑恶的现象,所以记者怎样对在救灾工作或环节中出现的不足、困难阻碍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进行报道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了。这就是说我们在处理正面信息还有负面信息采访写作的比例上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二)“事”的采访写作与“人”的采访写作的平衡

新闻报道中的“事”犹如“骨骼”,易于受人关注与追寻。而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不仅要采写报道一件件灾难事实、反映一串串生硬的数字、一个个不可更改挽回的结果等,还要深入了解挖掘,采写事件中的“人”,写出事件当中人性的美、人情的自然流露,反映事件中“人”的内心世界、精神寄托、感情追求……写出“人”的希望祈求等。“人”的这些因素犹如新闻报道中的“血肉”。“血肉”与“骨骼”互相依存,共同展现才是完备的新闻报道。

我们在报道灾难新闻的同时,只还原当时的真实情景,那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受众对信息的要求提高,我们作为一名记者,也应具备深入发掘事实本源的专业素质。1985年11月13日,休眠近400年的鲁伊斯火山突然喷发,菲尔搭乘私人飞机次日赶到现场,写下题为《在遇难者和垂死者中度过的一夜》,该文描写翔实、真切感人。“客观的报道当然是新闻记者应该遵循的准则,其实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记者,出自他们笔下的纯客观报道是没有的。无一不在他们的笔下流露着记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判断和好恶,只是更多时候要用巧妙的手法在字里行间藏匿起来而已。但是在特定环境里,记者本人直接站出来也未尝不可,用目击、用亲身感受、用直接叙述的方法传递新闻,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产生意料不到的强烈的宣传效果”。①

(三)新闻报道原则的追求把握与施予人文关怀的平衡

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清楚自己该遵循的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真实性;二是坚持思想性;三是坚持时间性;四是坚持用事实说话。②灾难新闻的报道更应该还原真实,时刻与党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让最新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同时,也要对受访者施与人文的关怀。

西方记者在拍摄灾难图片时,为了增加社会的关注程度,往往只会注重对具体的受害者的拍摄,而不顾受害者及其家人的感受。例如表现印度洋海啸带来的灾难的照片。不难发现,大多数照片都选择了具体的受害人

为拍摄对象,通过对受害人痛苦表情与动作的展现,来反映灾难的严重程度。再如对“9·11事件”的拍摄,也是通过直接拍摄飞机撞毁世界贸易大楼以及灾难受害者死亡的场景和亲人们的痛苦表情,来表现灾难的严重和损失的巨大。西方新闻摄影界在报道灾难性事件的时候,往往会使一些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伤害,比如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既起到报道艾滋病、满足受众对有关艾滋病信息获知的需求,同时也因为报道手法的夸张,细节刻画的逼真,使社会对艾滋病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恐慌,进而使艾滋病的患者受到鄙视,成为被社会遗弃的群体。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西方新闻界在拍摄、使用灾难性事件的照片时,存在着传播者对受众的介入式、强迫式的侵权或伤害。一些照片曾经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抗议。认为这些视觉冲击力巨大、画面血腥恐怖的照片,侵犯了受众的获知权,引起阅读者的负面心理反应:如恐怖、惊慌、厌恶等负面情绪或心理;从长期来看,这些图片的恐怖、暴力的影像会通过积累方式逐渐破坏受众正面的认知结构,在社会中形成看客心理和窥私心理,破坏社会整体健康心理结构。

(四)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与理性科学地采访写作的平衡

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这个观点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顺应而生的,一般来说,受众知情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对于政府信息不要漏报重大新闻事件,这个包括政府的政策、政府关于社会大众利益的消息等等;第二、对于社会重大的事件要及时报道;第三、对于受众提出的正当信息要求和关于自身环境的信息应尽量满足;第四、报道新闻事件要全面。③值得注意的是,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记者很可能会忽略被访者的隐私被侵犯的问题。在灾难新闻报道的时候,无论是西方新闻界还是国内新闻界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侵犯别人隐私的报道。

理性科学地采访写作,就是要时刻清楚什么东西是符合时宜的,什么东西是不宜描写的。就好比我们要时刻铭记遵循党性原则,在采访写作的时候要坚持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要违背我们该有的原则,尤其不可是为了虚掩真实而出卖自己应有的尊严与原则;另外,一些太血腥的,甚至会影响群众心理、引起社会恐慌的报道,是不适宜或者说不能进行详细报道的,毕竟,我们要做的是配合政府工作,让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有序地发展。

三、目前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仍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有些时候,某些记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这一点是绝对应该予以回避的,也是受众难以接受的,所以也希望业界同行能理性地进行采访与写作。笔者认为,天灾不可避免,但是人为的伤害是绝对可以抑制的。

我们一些媒体在采访当中在人文关怀显得不足。例如5·12地震报道当中,某位记者朋友在临时手术室前做直播的报道,笔者清楚记得当时那位记者严重妨碍到医生对病人的抢救手术,最后医生不能不用言语对记者进行驱赶……这就是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忽略了受害者的感受,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忽略了被访者的感受、心情、体力等等。另外,在某些媒体当中,少数记者会弄虚作假使用摆拍。从这种事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某些记者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没有顾及到受众的心理。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对重大灾难事件采访写作,对新闻工作者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且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和努力探索之后,笔者认为,在进行重大灾难事件采访写作的时候,应时刻恪守重大灾难事件采访写作平衡原则:一,要正确处理好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采访写作的平衡原则;二,要坚持“事”的采访写作与“人”的采访写作两手都要抓的平衡原则;三,要注意在追求把握新闻专业报道原则同时不忘对受访者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原则;四,要遵循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与理性科学地采访写作的平衡原则。

笔者相信,恪守重大灾难事件采访写作平衡原则,会更加有利于今后对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也有利于社会更和谐地发展。

注释:

①杜荣进.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②杨正泉. 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 [M] .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③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 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J] .国际新闻界.1999(1)

2.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群.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 [M].台北:台北周知文化.1997

3.杜荣进.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郭天乐.温州‘2·24’空难新闻启示——传统媒体处理突发性事件如何应对网络媒体[J] .新闻传播.1999(8)

5.徐学江.战事报道的地位与对策[J] .中国记者. 1999(6)

6.蓝鸿文.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J] .新闻界.1999(4)

7.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M] .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1999

8.王宏波.对灾难性报道的思考[J].新闻三味.1999(4)

9.马守敏,柴焰 .中西方灾害性报道之比较[J].新闻爱好者.1999(12)

10.郭天乐.温州‘2·24’空难新闻启示——传统媒体处理突发性事件如何应对网络媒体[J]. 新闻传播.1999(8)

11.Richard Campbell / Christopher R. Martin / Bettina G. Fabos.《Media and Culture》.[M] . Bedford/St. Martin's. 2005-03-29

12.W.Schramm.《Men, Messages,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M] . Routledge.1999

13.John Fisk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Routledge. 1990-10-25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电视台)

猜你喜欢

灾难新闻报道原则
雷击灾难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