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电视新闻如何保持权威性?
——《焦点访谈》的“英雄建功”模式探析

2015-04-09许春燕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焦点访谈建功新闻节目

□ 许春燕

叙事:电视新闻如何保持权威性?
——《焦点访谈》的“英雄建功”模式探析

□ 许春燕

信息细分化的时代,电视新闻如何保持亲民性与权威性并重成为焦点。节目的权威性与节目地位、节目内容关系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的叙事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新闻权威性构建添力。《焦点访谈》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之一,其在新闻报道中无处不在的“英雄建功”模式,对省、市级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焦点访谈》;英雄;记者;权威

中国的电视新闻自开办以来,从形式上大致经历了口播新闻、杂志新闻、说新闻的发展阶段,而在内容上也不断由政策宣传转向关注民生。以“说新闻+民生新闻”模式产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今天不胜枚举,电视新闻逐渐放下了作为“宣传工具”的定位,从“党和国家的政治喉舌”变成了“上通下达的桥梁”。然而有所不同的是:以地方民生为主的新闻节目致力于放低姿态,关心弱势群体,反映小人物的琐屑需求和生存状态,在民生新闻节目涌现后更相继出现了“帮忙类”新闻节目,把记者变为了解决个体烦恼的公仆;而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其新闻节目的制作必须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引领、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依据。社会效能的区别决定了不同类型电视新闻的媒介属性,就此产生了“精英”媒介与“平民”媒介的差异。在电视新闻节目不同的定位下,其叙事模式、叙事视角都必须有益于展现节目定位。

一、精英媒介——《焦点访谈》

在中国,媒体对社会不法现象的揭露常常伴随着政府部门的火速行动,而媒体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常常伴随着问题的解决,正是在这种浪潮下,以舆论监督为责任的《焦点访谈》在开办之初就好评如潮。

1994年,《焦点访谈》在“领导关心、群众关心、普遍存在”“一切选题和节目都要符合中央有关宣传精神和方针政策,能正确引导舆论”的宗旨下,以每期13分钟的叙事,完成一次媒介批评节目。《焦点访谈》的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20年的发展中,《焦点访谈》见证了中国社会民主法治的改革与变迁。作为上下沟通的桥梁,《焦点访谈》以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之一。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的舆论大环境下,新闻是舆论最重要的导向者。《焦点访谈》所依附的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媒体,是观众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官方电视台,离开政府的支持,中央电视台的发展僵局便会出现。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旗下的《焦点访谈》都承担着中央政治权威的导向、缝合功能。因此,《焦点访谈》栏目决不能仅仅传递信息、反映民生、舆论监督,它有责任与义务宣扬国家的主流意识和政治倾向,建立起节目的权威性。如何在批评性的新闻节目中展现“英雄气质”,让“受保护”“和谐社会”等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认识?这成为《焦点访谈》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关键。

二、英雄叙事与英雄建功

关于“英雄叙事”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人类古老的神话,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英雄叙事”一度成为文学作品重要的母题之一;20世纪以来,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英雄”母题再次被转移到视像文本中。如今,英雄已经成为众多电影类型的元素之一,好莱坞英雄电影早已家喻户晓并形成了特定的叙事模式。

对于英雄情结的研究早已成熟,笔者在此无需赘述。然而在文化、精神与媒体的共同渲染下,“英雄”也已成为当代人的重要情感寄托,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影视作品中的“英雄模式”也被总结为:英雄诞生——英雄验证——英雄建功——英雄崇拜。这种“英雄模式”是一种完型的叙事,在90分钟的电影中呈现英雄的人生轨迹。

“新闻是一种叙事文本”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这意味着新闻可以在成熟的叙事模式中寻找有力的表达元素。在英雄叙事深入人心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掩盖缝隙、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焦点访谈》找到了新出路。然而新闻节目毕竟不同于影视剧,栏目时间限定、播出形式与电影有着天壤之别,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英雄叙事。而在完整英雄模式中,“英雄建功”无疑是展现英雄气质的关键环节,也是把观众情绪导向英雄崇拜的重要节点。

《焦点访谈》的“英雄建功”叙事正是在这种新型的大政治环境下,既满足了中央电视台舆论导向、权威塑造、共营和谐社会的理念,又与影视剧、文学等大众文化的英雄叙事相互借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三、《焦点访谈》的“英雄建功”模式

电影的叙事强调完善的因果逻辑,否则就难以让观众产生情感认同。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以“样板戏”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其英雄人物曾经以超越人性的党性作为“英雄的验证”,通过大量展现“英雄的建功”实现英雄崇拜,“凝聚”社会思想。作为艺术作品而言的样板戏,其人物塑造、叙事逻辑无疑是单薄的,但其中所展现的“英雄建功”情节至今仍然让观众印象深刻。通过笔者对《焦点访谈》2014年6月—11月的新闻内容分析,发现无论是舆论监督型、政策解读型或者突发灾难型的报道等,《焦点访谈》的每一条新闻都在以“英雄建功”情节建构着一个英雄形象,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对营造社会稳定、建立节目权威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福音传播模式

福音传播是“英雄建功”的有效情节,也是产生英雄崇拜的基础,在影视剧中,往往以“福音传播”为叙事逻辑,伴随着消解蒙昧、启发民智的效果,赋予英雄

以群体号召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的指引才使吴琼花走上了娘子军的道路,作品也用一场舞剧展现了“洪常青给娘子军上政治课,琼花豁然开朗的情景”。这种“福音传播”模式重在宣传、指导、建构英雄的正面形象,产生英雄的号召力。其“英雄建功”情节在《焦点访谈》中表现为:1.政策解读型报道,新闻以图表、数据、动画等多种形式,将最新政策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解读,以起到启发民智的目的。2.正面人物报道。在《焦点访谈》中常常涉及对正面人物光辉事迹的报道,这种正能量对于增强受众的集体意识无疑是一剂强心剂。3.发展受惠型报道。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侧重发展受益的报道,营造和谐的氛围。

(二)真相调查模式

“英雄建功”的叙事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就是英雄与恶势力的斗争,或深入虎穴或带领团队与强权斗争、与恶势力进行正面对决。在《焦点访谈》中,英雄的塑造不仅以多种方式展现这些“斗争”的情节,记者更把警察、司法、医生等权威力量为己所用,帮助自己完成“英雄建功”的过程。

调查求证型报道在新闻节目中并不鲜见,《新闻调查》栏目以其专业、深入的调查和客观报道受到业界的广泛赞扬,然而,比起《新闻调查》的“冗长”,《焦点访谈》显得更加斩钉截铁、立论鲜明。这当然与《焦点访谈》的节目定位和节目时长限制有很大的关系,但正是这些限制,使得“英雄建功”模式成为节目叙事的首选。在调查求证报道中,尤其是在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时,记者以手中的话筒作为武器,勇于向相关部门负责人提问。例如2014年11月2日的节目《被捆绑的卡》,讲述了某地交通管理所强行办银行卡给市民带来不便的新闻。记者多次采访了交管所、银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节目一开始就表示“审车、验车都需要办银行卡”,指出交管所办卡的强制性质。随后在采访银行的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表示:该卡目前还不具备交通信息管理的功能。强制性办卡与该卡功能不全的状态形成矛盾。随后车管所大厅的工作人员表示:本卡是自愿办理的。而车管所所长也表示:“我们绝对不会强制,因为我们就是为了便民。”而在下一个镜头中,记者马上戳穿了这些“谎言”,隐性采访下,检车场工作人员与车管所工作人员均表示:该卡必须办理。记者用手中的话筒让相关部门人员的话语自相矛盾,从而有力揭露了车管所的“谎言”。在这则新闻报道中,记者在叙事中以全知视角,树立起记者英雄形象的同时,其在“斗争”中展现的智慧——使相关部门说出前后矛盾的话——显露无疑,有力地摧毁了“敌人”。记者“英雄建功”的叙事由此完成。

而在一些案件调查、信息求证的报道中,记者还将专家、技术人员、警察等力量变为自身的力量,完成“英雄建功”的叙事。如在2014年6月12日的《电表有准吗?》节目中,记者对“电表被加速”的网络传言进行真相调查,记者首先采访了某电表企业总工程师,吸纳总工程师的专业技术作为打破谣言的武器,而后,质量监督局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也在为记者的调查献力,随着记者的走访,检定实验区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中国电科院的最新技术都被作为记者的调查武器,有力地冲破了谣言的屏障。可以说在这场战斗中,记者充分运用了“同伴”的力量,这些专业技术、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在记者的“指挥”下,共同将打破该谣言为目标。在这种流畅的叙事下,记者完成了“建功”的过程,树立起了“英雄”的形象。

正如影视剧的叙事中所展现的,英雄形象的建立过程常常伴随着英雄的成长,英雄的建功之路并不总是一番风顺。《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在首次对敌时,由于气愤难当,最终打草惊蛇,让敌人逃脱了;《沙家浜》中,日寇在沙家浜扫荡,而新四军伤员藏在芦苇荡中无法与镇上接应,危机重重……在《焦点访谈》中,记者的采访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伴随着谩骂、忽视和推赶。如在2014年10月27日《网上“美食店”,线下黑作坊》节目中,对网络订餐平台中的餐厅进行调查。记者拿着摄像机进入黑餐馆,店主把记者赶出门外:“你不要到我这里来拍了,有毛病,出去。”“敌人”不再惧怕武器——摄像机,然而受挫的“英雄”奋起反抗——利用监管部门的权力查封这些餐馆,最终打败“邪恶势力”的“英雄建功”叙事在某种层面上更能引发观众的快感。

(三)教育营救模式

在一些无预示灾难的报道中,作为“英雄”的记者无法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是此时记者往往作为“大家长”的形象对社会群体提出安全、警示和教育或深入灾难现场展现出营救弱者的英雄形象。如在2014年6月7日《药瓶要有安全锁》的节目中,记者通过孩子误服降压药致死的个案,教育家长提高警惕,督促社会提高儿童安全意识。尽管“英雄建功”的行为未能直接展现,但在报道中,脱颖而出的“英雄气质”却展露无遗。而对于一些群体性的灾难事件,英雄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突发性踩踏事件,《焦点访谈》在报道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尽管政府作为这则新闻叙事的主人公并未直接表现,但政府的影子却无处不在:区长、副区长、警方、学校、医院、教授……霍尔尖锐地指出:新闻利用他们的形式把新鲜或新奇的事件置入熟悉的框架之中,这就是新闻熟悉的本质。记者奔波在现场、医护人员的劳累、官兵队伍的抢救等“英雄在行动”事件,是这些无预示灾难新闻的报道重点。

结语

前文的三种模式几乎囊括了《焦点访谈》所有的新闻报道,尽管以全知视角的“英雄建功”模式报道曾受到观众的诟病,但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信息碎片化的形成,贴近民生的新闻大多变为解决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甚至演变成迎合观众口味的低俗新闻。《焦点访谈》始终保持着精英媒介的姿态,可以低下身子,却不能影响节目的权威性。谣言成灾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无疑是可贵的资源,“英雄建功”模式对于保持节目权威的效用,从《焦点访谈》可窥见一斑。

1.曾庆香. 新闻叙事学[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王纬. 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郭镇之. 中外广播电视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李稚田. 关于英雄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J].民间文化论坛.2004(3)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焦点访谈建功新闻节目
凝聚“工”力量 建功新时代
蒋鹏举:常怀报国志 建功在中吴
女主人和她的麋鹿
建功在乡村振兴的大业中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电视深度报道《焦点访谈》社会作用探析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1998,朱镕基到《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