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人秀节目《变形计》中看到的“知识沟”
2015-04-09□刘双
□ 刘 双
从真人秀节目《变形计》中看到的“知识沟”
□ 刘 双
《变形计》节目中的城市和农村主人公给大家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尤其是他们之间处处存在的巨大反差。本文运用传播学中的知识沟这一经典理论对节目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理论的提出到对理论中关于“社会经济地位”这一主导作用的思考,第二部分是对知识沟形成原因的简单探讨,最后是根据节目有感而发的展望,为弱势群体和社会之间存在的知识的缩小和弥合提供一些建议。
变形计;媒体;知识沟
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计》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在对节目的关注中争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众多真人秀节目中,这档节目更多的是给人们带来思考而非仅仅看热闹。其次,它的节目形式也让人津津乐道来自偏远农村、家庭贫困的村娃子和生活在繁华都市、家庭富裕的“问题”少年互换身份,去到彼此的家庭里体验生活。争议大多集中在两点:一、对于城市里的“问题”孩子来说,他们去农村受教育,体验贫苦的生活是有益的,但是短短七天(2014年改为一个月)的生活他到底能不能改变?二、农村的穷苦孩子去城市会不会迷失自己,不幸和自卑感上升,会不会造成心理的二次伤害。暂且不管争议如何,看完《变形计》的各期节目后,“知识沟”的问题浮现了出来。
一、 “知识沟”理论及思考
(一)“知识沟”理论
1969年10 月,美国国家教育电视台推出了一个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芝麻街》,向儿童教授基本知识和生活常识,使得贫困的以及没有机会上学的儿童能够通过此片获得基本的启蒙知识。但是研究结果事与愿违,贫困家庭的儿童与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在学习和知识获得上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在对《芝麻街》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1970 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多诺霍、奥里恩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 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沟的假设,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获得信息的速度更快,从而造成二者虽然获得信息的总量在增加,但是二者之间的知识差距呈扩大的趋势。①
(二)对理论的思考
首先,“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名言俗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可能拥有的专业知识更多,其他人在这方面的知识量、专业度和准确度上没法与之相比。因此,这种“知识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都有所体会。同时,想要每一个人“知识平均化”也不科学。在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的今天,让每个人从媒体中获取的信息在质和量上相同也根本不可能。而在《变形计》的节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即使村里孩子上进好学,城里来的孩子放纵堕落,但是他们在很多新鲜事物的知识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有好几期节目中,城里来的主人公都会传递给村里孩子一些知识,教农村孩子们一首从未听过的流行歌曲,在简陋的操场上教他们正规的足球比赛规则,还告诉孩子们一些正确的日常生活习惯,等等。在这方面,村里孩子明显不如城里孩子知道得多、掌握得多。这就是“知识沟”的一种表现。虽然这是“知识沟”在个人层面上差异,但是它也反映了区域上存在的“知识沟”,因为《变形计》主人公的选择本身在背景上就有巨大的差异。首先就是城乡差异,偏僻遥远的乡村和发达繁华的都市的对比。另一方面就是我国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差异,《变形计》主人公中的城市孩子大多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农村主人公几乎来自于我国的西部贫困地区。这种背景上的差异也是他们个人“知识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在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给出的“知识沟”的假设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知识沟的形成似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变形计》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可以说,有时候“社会经济地位”在形成知识沟时会失效。我们不难发现,来自农村的那些孩子们有很多共同点,家庭背景、学习情况、风格品质等等。他们大多都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在贫困的生活环境里依旧乐观地面对生活,知道体贴理解别人。到了城市新家的农村孩子们给了城市父母们一直渴求的、来自孩子的体贴与理解。与城市孩子刚开始的骄纵放肆、让父母操碎了心的形象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按照假设,城市孩子拥有比农村孩子更好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他们应该获得比农村孩子更多的关于体贴和理解别人的知识。但是他们却在“爱”的能力上和知识上和农村孩子差了很多。当然这是节目组本身对主人公的条件的设定,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获取关于“爱”的知识上要远远快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所以,社会经济地位对于“知识沟”形成的作用这个假设仍然需要思考。
二、知识沟的形成
当然除了上述小小反思,按照知识沟理论中的前提条件,即“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可以更快地获得信息”,在《变形计》的节目中也仍然可以有具体的分析。
第一,经济地位高的人,在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交范围、媒介素养等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可以更
快地获得信息,这是造成知识沟的根本原因。②比如在《变形计》节目中的城市父母,他们大多都是城市里某些领域比较成功的人,家庭富裕,在社会上也有着较高的地位。几期节目中,农村来的孩子要接受在城市生存的考验,而几个孩子的考验任务也是在城市父母的人脉帮助下完成的。相比较而言,农村孩子的父母和城市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城市父母与农村父母在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交氛围以及媒介素养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韦路、张明新的《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一文中提出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包括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三个方面。③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差异。即社会地位高的人他们有着优越的条件能够率先使用新媒体(主要是电脑和因特网),在《变形计》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家庭都拥有电视、电脑等,城市孩子还拥有Ipad,甚至几部手机。城市的家长回到家也是一家人看看电视,休闲放松一下。而与之对比的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及家长就没有这样的待遇,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甚至家里连电视都没有。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数字鸿沟”将会如何巨大。而且在闭塞的环境中他们也没有从媒体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很大的需求,还有与城市学生实现信息化教育不同的他们依然是老师辛苦的板书,甚至连干净明亮的教室都没有。他们与城市孩子和家长在新旧媒体的接入上就存在着明显的“接入沟”。而在使用习惯上,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更倾向于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更倾向于娱乐活动,从而造成不同经济阶层在新媒体的使用上产生了“使用沟”。在接入和使用媒体上,两个群体已经存在差距,两沟联合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知识沟”的不断扩大。
三、对未来的展望
《变形计》选择的节目主人公本身在设定上就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使如此,节目里的农村少年们以及他们贫困的家庭并非个案。他们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他们所代表的这个弱势群体在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案例。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媒介不发达、信息欠缺背后是当地社会经济的落后。媒体的发展本身就很“势利眼”,只有当地的社会经济够发达,对媒体的需求才会上升,媒体才会跟着发展。对未来进行展望,如何弥合既存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不断增大的在城乡之间的知识沟,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政府方面
经济实力、电信设施和政府决策成为影响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的最为显著的社会因素。④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电信设施的建设以及发布决策,政府是主要的承担者。只有政府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注意财产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关怀,缩小当地贫富差距,经济的发展才能给媒介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互联网的普及,对贫困家庭的媒介需求给予一定的补贴,先弥合“接入沟”进而才有解决其他方面问题的可能。
除了发展经济外,人文关怀的作用也不小。2012年4月25日播出的一期节目中,农村主人公陈玉林的哥哥,因为父亲不在家,不堪学业和贫穷的压力躲到镇上唯一的小网吧沉迷于游戏。在这样贫困和艰苦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给予当地的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尤其是青少年们,在家庭温暖给予不够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社会好的引导和关怀。有时候,人文关怀比经济上的满足更加重要,这也是城市少年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物质满足和人文关怀双管齐下才有望缩小甚至弥合知识沟。
(二)媒体方面
节目中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他们根本说不了普通话甚至是不懂普通话,而以普通话为主的电视节目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跟他们的贴近性也差,这就需要当地媒体能够开发一些适合农村孩子观看和理解的节目,同时内容要易于他们接受和吸收,更重要是有趣味性。同时,媒体拍摄这些孩子的同时要顾及他们的感受。比如,节目有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愿意再面对镜头,不想把自己的伤口剖给别人看,可是有媒体执意拍摄的地方。这也是广受诟病的一点,以后的拍摄是不是在尊重孩子们意见的前提下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三)社会公众方面
《变形计》中的农村主人公仅仅是需要帮助的很小的一部分。仍然有很多孩子需要全社会公众的关怀和帮助。在节目播出后,很多人给当地的孩子提供各种帮助。比如第五季一期节目中来自云南思茅的贫苦少年吴宗宏的学校一改过去破旧不堪的面貌,有了电视和机房。这些媒体的供给会给孩子们获取知识提供更加方便的途径。知识沟的缩小和弥合并非谁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四、结论
有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大众传播在尝试把信息传达到信息闭塞的人们那里具有优势,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或者推动民主进程。现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知识或许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对于这些身在贫困和不幸中的孩子们来说,媒介能够给予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丝希望。知识沟的形成并非是某一种因素造成的,正如布林达·德温对知识沟假说的批评所提醒我们的,信息活动的出发点应该更多地考虑潜在使用者的要求。就像《变形计》里的那么一群人,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注释:
①胡正荣,段鹏,张磊. 传播学总论[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83
②许凡. 新媒体与知识沟[J] . 新闻世界,2013(8):138-139
③④韦路,张明新.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4):4
1. 张萱. 我国“知识沟”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青年记者,20011(27):103-104
2. 韦路,李贞芳. 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之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56-64
3. 李闻. 对“知识沟”假设的质疑[J]. 新闻传播,2013(5)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