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包装实例分析
2015-04-09卢家强
□ 卢家强
细节决定成败
——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包装实例分析
□ 卢家强
节目包装是电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流程,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率。没有包装的节目,就等同于主持没有化妆就直播新闻,观众第一反应肯定就是转台,可见其重要价值所在。在国外各种充满创意的电视节目包装冲击下,国内近几年的电视节目包装迅速发展起来,但在创意及细节方面都远远不及高级特效创作团队的出品。
2014年,我们接到首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的拍摄任务,我承担的是整个节目的包装。《医院里的故事》的包装偏向纪实,从整体包装到镜头剪辑的各个细节,都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
整个纪录片的包装包括片头、单集标题、地名和人名提示条、事件引导字幕、过场模板、镜头特技、片尾及下集预告模板等。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片头的制作,这将关系到观众对整个纪录片的第一感受。片头的主题必须清晰明了,画面朴实不造作,但仍能撼动人心,留有悬念,心电图贯穿整个包装,这是这个纪录片片头的创作主线。
一、框架结构打基础
做事决不能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每次制作之前,我都会到处寻找相关方面的先例,从国内到国外,从个人到专业团队,从广告到MTV,从影视剧到电影,都会被我一一剖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心中有数,大胆发挥。
几年前通常以大量花俏的影视素材与实拍素材结合,分散了观众注意力。或者夸张的特效,粗糙的细节,这种做法早已与现实脱节。而国外很多特效团体在摄影棚拍摄,3D场景,虚实结合,大胆创新,已经是好莱坞的制作水平。这在地方台显然不合适,不过在构思方面可以参考。最初构思是,一名医护人员,从一名普通人,穿上白大褂,戴口罩,配上听诊器、帽子、手套等,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片头。期间穿插一些医院环境和病人运送等之类的镜头,最后这名医护人员正式投入工作,抢救、手术接连而上,迅速带动观众情绪,动静结合。不过这一方案最终放弃,原因是要重新拍摄这一组素材必须要牵涉到摄像灯光和医护人员等,并且时间有限。第二方案只能在现有素材上提炼,片头开始,早晨的医院看似平静温暖,有些医生准备就绪,有些医生已经投入工作,急诊、抢救、分娩、手术等镜头根据音乐节奏剪辑,特写、细节要充分发挥其效果,运用3D技术,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主线确定后到了落实素材的阶段了。前期看似简单的主题,后期却是一个复杂的工序。
在选择适当的素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少。首先前期我并没有跟随摄制组一起深入前线,对于镜头的分类处于相当大的弱势,这将导致今后在镜头选择上事倍功半。不过这不能成为这个片头的夭折点,经过多番与各分集编导的深入沟通,基本可以在脑海里形成素材关系链,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向编导索取脑海中所想象的素材。
第二,拍摄的画面基本偏向纪实,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所要求的。但单靠摄影师拍摄回来的现场镜头,是很难达到片头的要求。片头音乐开始部分调子较为宁静,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匹配的镜头,用医院人来人往的镜头显然行不通,这样已经排除大部分的素材。无人的医院空镜头又显得医院的阴森,会令观众产生不安定感觉,这时候只能补拍一批更适合的镜头,与编导和摄影师沟通后,利用早上六点钟的阳光透过窗口投射在医院的设备和白袍上,让观众感受出来这是医院一天的开始,这样片头才顺利展开。
紧接着就是几组医生刚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的画面。中间部分音乐节奏加快,配合几组短镜头,包括急救车快速开出和医生现场抢救等,提高紧迫感。利用镜头从远处快速推到输血管里的血滴至满屏,还能从血滴中看到孕妇在手术台上忍受分娩之痛,助产士在旁边努力帮助孕妇,让片头后段达到高潮。最后利用心电图把片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这既符合医院这个主题,又令片名标题充满动感,片尾也是利用心电图贯穿,跳动的心电图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增加细节添色彩
为了让观众能看到充满纪实感的片头,让观众多感受内容而不被特技所分散注意力,因此每一个镜头都运用了大量的影视特技,比如后期添加景深、移除镜头中杂物、二维转三维、实景添加虚拟物体、二次曝光、增加光影、色调调整等,丰富的细节令每一个镜头都成为一个单独作品。
为了表现出手术室紧张的气氛,除了利用音乐节奏之外,时间也是非常好的元素之一,但一个镜头怎么能表现出两个元素,但又不是硬生生地叠加上去呢?在创新手法的基础上,最后在传统胶片的二次曝光效果上找到了灵感。参考了多张的传统胶片二次曝光之后,利用数字特效,使时钟成负片叠加在手术台上,移动的秒针完美地呈现出手术室争分夺秒的视觉效果,这也是此片头的亮点之一。
其中的一个分镜头是摄像机推向输血管中的一滴血液应用了3D特效,但是为了不显得3D特技太抢眼,在
细节上下了较多功夫。血滴的建模要符合现实世界,下落中的血滴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后面跟着的小血滴与其发生融合等,这些细节都必须得到重视。
三、融入气氛活起来
在后期剪辑中,接近十万分钟的素材量注定给后期制作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先从素材整理、分类、筛选,然后才能进行正常的后期制作阶段,每一集的初编大概的耗时为10天,精编耗时约4天时间。
如此大量的素材很容易会让剪辑师陷入迷茫的状态,要编辑出有血有肉的故事,必须要全情投入到主人公的现场状态,了解医生是如何用心去抢救病人,与病人沟通,也要以一个患者的思维,与镜头中患者一起与病魔斗争,相信医生能帮助他们,产生矛盾时客观看待事情,这都可以帮助在剪辑的时候提升故事的可看性。同时为了避免场景单一、故事同质化,我们必须有选择地跳出手术室,向其它地方扩展。因此,这个故事在片中的呈现,是以患者和患者家属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侧面描绘医生、护士在面对这种生死抉择时,不轻易放弃的医疗态度,和他们在手术台上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
由于医院的每个地点灯光复杂,每个镜头都必须调整白平衡和亮度,最难调整的就是手术室无影灯照射下的镜头,巨大的亮度反差限制了调整的可控性,必须做到高亮部分不至于失真,阴影部分仍然能够保留细节,不过这次也得益于摄影器材优秀的画质,而不至于无计可施。现场的声音也是非常棘手,嘈杂的环境使得某些采访和重要场合的声音听不清楚,像急救车的鸣笛声太大而使得无法清晰地提取车内的对话声,这是后期制作无法挽救的致命伤,此时专业的双声道抗干扰的录音设备显得尤其重要。音乐剪辑在纪录片中也非常重要,有意识地运用音乐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但过度的使用配乐则会使观众反感或产生疑惑,这考验到一个编导对整片节奏的把握能力。在医生紧急抢救时,配上快节奏的音乐,会让观众心情跟着紧张;在医生看到无法救治的病人时,我们明显看到医生当时沉重的心情,此时配乐可以用缓慢低沉的音乐,以突出这个气氛,连我们自己都会被这样的场景所感动,这就是配乐带来的效果。但这次的配乐的确还有提升的地方,必须具备更加专业的配乐知识才能使成品升华。
四、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
从真实事件中收获的感动,才会迸发出足以让人信服的力量。
摄制组长时间在医院的亲身体验,丰富的所见所闻,为《医院里的故事》后期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一句句有力的解说词也应运而生:
“在这里,时间是模糊的,几乎分不出白天与黑夜;在这里,时间是清晰的,必须做到分秒必争。”
“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和未来;每一个孩子,都为家庭增添了一份幸福和欢笑。当我们徜徉在这份幸福中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些仍然坚守着的医生和护士呢?”
“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在这里,似乎只有医生才是生存与死亡的主宰者。”
作为现实类题材的节目,有一点是不能绕开的,那就是医患关系的真实反映。医护人员长期与患者打交道,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些矛盾。在剪辑中,我们的镜头没有回避现实,而是真实反映了现实。其实,医护人员们也常说,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举措,就是多和患者和家属沟通,之所以出现了较为紧张的矛盾,多数是因为沟通不足导致的。
基层里有太多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多少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这些人虽然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有一颗赤诚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恰恰是我们的传播工作所要擦亮放光的感人故事。回首这历时一年的制作过程,那些发生在医院里的故事带来的感动与唏嘘,恐怕会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来,我收获了新的经验,也让我更加坚定地遵守纪录片亘古不变的创作原则——真实。因为我相信:从真实事件中收获的感动,才会迸发出足以让人信服的力量。
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使得制作师们在后期制作方面有了新的技能突破、新的创作灵感和新的感官见识,制作出来的效果也是比以往的专题片有更好的观赏性,但是在制作水平上与国内外高水准制作团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后期制作师们未来生存的方向,只能是不断地学习,超越自己。在剪辑期间,我们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每天都在这里重复上演,令我们在唏嘘生命无常的同时,也时时告诫自己,还拥有希望和可以做梦的我们,能跑、能跳、能笑,又有什么理由来黯然伤神呢?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宝贵的时间,去勇敢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单位: 广东中山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