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劳动者的歌是一个“富矿”
——央视《大国工匠》特别报道的启示

2015-04-09梁满收

视听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唱响大国

□ 梁满收

唱响劳动者的歌是一个“富矿”
——央视《大国工匠》特别报道的启示

□ 梁满收

2015年“五·一”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特别报道《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是: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

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成为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剑锋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像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宁允展,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工匠,数十年如一日,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与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节目播出之后,工匠们的故事很快传开。

央视把镜头对准平凡岗位上的平凡劳动者,挖掘出平凡劳动者不平凡的追求,用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展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唱响了劳动者的赞歌,用广电人的方式向全国的劳动者致敬。除了感动,《大国工匠》特别报道还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讴歌劳动精神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范围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苦干加巧干,书写着一线平凡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就是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最好引路人。《大国工匠》精准地把握住反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主题,以电视的形式唱响劳动者的歌。诚然,不管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价值的沉淀,离开了劳动,都只是空谈。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切梦想的坚实底座。通过劳动,我们收获满足感、快乐感、尊严感,正是这些让我们挣脱物质的枷锁,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或许,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面对“你将如何存在”的问题,劳动都是最好的回答。央视推出《大国工匠》“五·一”特别报道,就是要引领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多学习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赞扬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为之宣传,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告诉人们,对于一个公民,“爱国”首先体现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的舞台;对于一个国家,“富强”需要由无数人的劳动来创造;而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必然要保证所有人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尊严。

《大国工匠》的成功播出告诉我们,赞美劳动者是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需要的,宣传劳模精神、宣传劳动精神,唱响劳动者的歌没有时间限制。此外,《大国工匠》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那就是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唱响劳动者的歌没有范围要求。三百六十行,每个行业、每个工种都是劳动者的天地,只要是他们为时代、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都是劳动者的歌。

启示二:劳动精神的核心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些“大国工匠”,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的精准程度,等等。就拿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来讲,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文章希望伴随着“一带一路”的走出去战略,在工程技术领域,走出来一批响当当的“中国名片”,站出来一批具备精良手艺的大国工匠,用他们的执着和精神征服世界,引领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技术,学习技术,钻研技术,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制造业中产生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

《大国工匠》把劳动者的歌宣传报道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那就是“烹小鲜如治大国”的“工匠精神”。哪怕再小的细节,也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只为打造极致产品和体验。放眼世界,“工匠精神”曾让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受益,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德国和日本的产品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几乎征服了全世界。

《大国工匠》讲述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感

人故事。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告诉普通人怎样成为“工匠”,通过什么途径成为“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大国工匠》成功地让普通人群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用他们的执着和精神征服世界引领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技术,学习技术,钻研技术吗,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从而也印证了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使劳动者的歌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更感染人。

有网友互动表示,“很久以来存在一种观念,认为技工是粗人干的粗活,年轻人都不愿干,导致很多行业真正有技术的工人很缺,阻滞了生产的发展。希望央视多做此类节目,能在全社会掀起一种崇尚职业技术的大氛围。”

一位大学生网友留言说:“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变成一考入大学就开始焦灼担忧。同学们!毕业生应该多到基层单位,从一线干起来,要有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激发一线工人的热情,有留言称,“我刚参加工作,干的就是钳工,看了《大国工匠》,信心有了,觉得现在虽然很累,但值得,希望以后可以大有作为。”

启示三:赞美劳动精神,唱响劳动者的歌是一个“富矿”

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国家领导人在时隔数十年之后,七常委参加了规格最高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颁奖大会,其意义是什么?正如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所言:“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国家领导的重视,就像一根指挥棒,“大国工匠”非常及时地把社会的热点和青年人的追求吸引到追求事业的极致精神上来,成功地引发了人们的瞩目,成功地让普通人群感受到劳动的光荣,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这让劳动者的歌更有了时代气息。

从《大国工匠》实际收视效果来看,同样印证了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唱响劳动者的歌是发现了一个富矿,节目播出后,在央视多个时段形成收视高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腾讯等主流网媒纷纷大篇幅转载。新浪微博“大国工匠”相关话题阅读量达3600万次,其中,央视新闻一则标题为《向劳动者致敬!你愿意为这8双手转发吗?》的微博,阅读量678万次,百度搜索760万次。《大国工匠》还受到了美联社等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5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专门为《大国工匠》举行了节目研讨会。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在研讨会上强调,大型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是创新推出的一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时代正能量、观众喜闻乐见、文风清新自然的好节目。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表示,《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聂辰席指出,让更多的先进人物走进《新闻联播》等节目和栏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引导资金、评奖推优、平台搭建、推荐播出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中央领导同志也对《大国工匠》系列报道高度评价,并就安排节目重播、做成系列纪录片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大国工匠》树立中国劳动者良好国际形象

新闻阅评专家指出:一位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反映当代中国对传统“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种“匠人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真实写照。每一期节目都从各个侧面体现“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凸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中国梦主旨。时代呼吁“匠人精神”,实现“中国梦”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匠人精神”。《大国工匠》节目引导舆论对“匠人精神”的尊重和追求,弘扬崇尚技术、崇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社会风尚。应当发现当代中国制造业的顶级技艺,展现中国制造的高端品质,挖掘当代工人的工匠精神,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从《大国工匠》的社会反响来讲反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唱响劳动者的歌是一个“富矿”。

今年“五·一”期间,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也推出了特别策划的系列报道《坚守》,报道是以坚守在广东科研一线的五位生命科学家为报道对象,包括:研究珠江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渔业专家李新辉、将动物组合规律用于广州“动物进城”计划进行生态修复的动物生态学家胡惠建、用植物多样性理论试验桉树林改造的植被多样性专家余世效、从事大型真菌研究的微生物学家李泰辉和对大豆根系对土壤的改良功能进行植物营养学研究的农学家廖红,展现了科学家坚守理想、不畏艰难、上下求索的奉献精神。与中央台的《大国工匠》同出一辙,都是劳动者的歌,收视表现也相当好。巧的是,不论是央视《大国工匠》还是广东台的《坚守》,都采用了五一“特别报道”、“特别策划”等表述,其实两节目反映的主题都是赞美劳动者、讴歌劳动精神,是社会正能量,而且故事感人,感染力强,受众喜欢。这样的节目可否变成常规性报道,让“特别”变得“不特别”,让“特别”变成“新常态”,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不要等到“五·一”期间才能看到,那些可敬的劳动者的名字只有“五·一”期间才听到,业界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唱响大国
唱响侨务工作“奋进曲”
唱响我们的队歌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唱响长江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大国工匠”张翼飞
在青工中唱响雷锋精神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