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机制的创新

2015-04-09罗宝成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成员政治工作

罗宝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

统战理论与实践

论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机制的创新

罗宝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

政治引导是高校统战工作的第一要务。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成效不理想,不仅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统战工作的发展,而且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常态也不完全适应。因此,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机制成为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的重大政治责任。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机制,一要构建和完善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二要创新政治引导意识,三要创新政治引导平台,四要加强政治引导工作的制度建设,五要转变政治引导思维方式。

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机制;创新

政治引导是高校统战工作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常态,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必须主动适应、积极服务于这一新常态。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成效并不理想,不仅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统战工作的发展,而且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常态也不完全适应。因此,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机制成为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探索工作规律、寻求更加有效的工作机制,课题组就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现状在驻威海的6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中共党员、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大学生社团成员等,共发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

调查问卷显示,6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取得了成效,即政治引导工作的主线基本建立,政治引导工作格局基本确立,政治引导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等;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还需进一步加强;1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可有可无。综合来看,8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十分必要,但引导机制需要创新。这表明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获得了大多数成员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表明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还存在问题。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认真总结、查找原因,在工作中予以克服和改进。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治引导平台不健全,难以组织真正有效的政治引导

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平台包含两类:一是统战机构、专职统战人员,二是教育设施和场所。调查显示,高校统战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足是普遍现象,统战机构组织松散、约束力弱,有的高校统战部与宣传部、组织部、党政办合署办公,有的高校未成立统战部门,统战成员存在兼职,等等。另外,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场所不具备,设施不足,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可以长期依托的机构,这在理工类院校较为普遍。政治引导平台不健全使得高校统战工作很难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政治引导。

(二)政治引导方法单向,缺乏灵活性

调查显示,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通常的做法是,统战工作部门向统战成员传达文件、召开座谈会、组织讨论和撰写学习体会等,较少采取体验学习、交流学习等双向、互动的方法。这种单向的教育引导缺乏灵活性,较少结合成员单位自身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无法适应高校统战成员群体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价值取向多元的特点,大大落后于高校统战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任务。因此,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必须与时俱进,探索和采用双向、灵活的教育引导方法,少生硬说教、多生动说理,少单向灌输、多交流沟通,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政治引导形式化、表面化严重

有7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过于注重形式和表面,缺少广度和深度。这主要是受一些客观因素如统战制度、人员、经费等的影响。有的高校存在统战工作有执行无制度的现象;有的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建立过久,修订完善不及时,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重大教育活动通常只要求领导、骨干成员参加,较少针对一般成员等等。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的另一表现是,统战部门较少到基层院(系所)了解成员思想动态、与成员单位共同探讨工作,容易产生政治引导面上形式化、点上不着力的问题。

(四)政治引导缺乏主动性,没有常态化

政治引导的效果往往体现在工作的主动性和常态化上。有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主动性差,6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不能常态化。有的高校统战工作“只唯上、不唯下”,停留在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上,处于被动状态;一线统战委员工作繁忙,政治引导意识不强,较少关心成员的思想状况,主动性差。政治引导工作不能常态化,表现在工作上缺乏持续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统战部门未能出台详细的政治引导计划,没有建立适合本院校统战成员情况的政治引导体系并分步实施,不能很好地把握政治引导重点,政治引导成效不明显。这些情况导致高校政治引导工作“间歇、断线、脱节”,给统一战线成员造成政治引导工作时有时无的感觉、可有可无的认识。

(五)政治引导缺乏完整性

近60%的被调查对象对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内涵不了解。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工作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把政治引导等同于思想教育。一般而言,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包括思想引导、参政议政引导和服务社会引导,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统战部门在政治引导上侧重做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甚至忽视对统战成员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引导,这就破坏了政治引导体系的完整性,容易造成政治引导工作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效果不理想。

(六)政治引导重视政策思维,轻视法治思维

高校是高级人才汇集的地方,党派众多,成分复杂,很多教职工具有留学背景,尤其是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比较浓厚,崇尚自由,个性张扬。然而,受传统统战工作的影响,我国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引导重视政策思维、轻视法治思维的倾向比较明显。比如,很多高校统战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高校即使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执行起来打折扣,一些制度流于形式、挂在墙上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再如,学校的重大决策应该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征求党外同志意见,应该充分尊重党外同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忽视“征求”意见的程序,通常是“先斩后奏”。上述问题的存在很难让统战成员内生协商民主、依法治校的良好感受,政治引导自然就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当前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前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政治引导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高校统战工作的“同心圆”效应不佳

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应该坚持“同心圆”法则。笔者认为,“同心圆”法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底线”,就是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二是“核心”,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能守住“底线”,但是对“核心”认同的教育引导却有待加强。之所以这样,首先在于,有些高校轻视甚至忽视政治引导工作的重要地位,统战部门没有把政治引导放到统战工作的大格局、大系统中考虑,没有形成有计划、抓重点、重效果、能持续的工作状态。这必然使政治引导与统一战线相脱节,导致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效果不佳。其次,不能很好地处理统战工作中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当前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一致性是开展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客观基础。统一战线的多样性是指各种社会力量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选择性、自主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多样性是开展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在高校统战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就不可能找到统战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政治引导的效果必然不佳。

(二)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政治引导难以形成内在需求

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应该是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基层统战成员单位、统战成员共同的需求,政治引导的效果只有在四方需求达到最大一致性时为最佳。当前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四方对政治引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内在需求不旺盛。首先,就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来说,一些党员干部不会做统战工作,甚至轻视统战工作,不会领导、不懂政策、不讲方法,相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而言,统战工作在高校的主管部门和实际工作中所占的分量和比重都很小。这严重影响了统战成员对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其次,就高校统战成员单位而言,存在先天的组织松散、约束力弱的问题,其成员分布在各个院(系所),他们的业务分布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给成员单位开展政治引导工作带来实际困难,成员单位很难在组织内部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导致他们对政治引导工作缺乏主动性,很难将实际需求转化成内在动力。

(三)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

高校统战工作不是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单位的一己之事,而是涉及多个部门,比如党委宣传部、组织部、人事处、工会、保卫处、统战成员所在院(系所)党组织等。这些单位本应是高校大统战格局中的一分子,但是由于这些部门分管于不同的校领导,统战部门的一些工作思路、计划安排、组织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难以顺利地推动和开展。此外,一些涉及统战部门的工作,往往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协调统筹工作机制,高校统战部门反而成了“看客”,感到无所适从、困惑不已,导致政治引导工作难以拓展和深入。这些状况的存在表明,整个高校还没有形成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政治引导合作机制,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只有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合力,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三、创新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牵涉面、统战工作的领域、统战工作对象、统战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对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机制必须创新。

(一)构建和完善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

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是高校统战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很多高校,这一工作格局并未真正形成,或者有名无实,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有些具有统战性质的工作分散于高校各部门,彼此各司其职,互不沟通联系,大大削弱了高校统一战线的优势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破解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高校党委和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要真正重视并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有效整合资源,理顺并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基层院(系所)各负其责、共同配合,校内各级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大统战格局,形成合力,提升统战工作水平。比如,单独设立统战部,统战部长由学校党委委员担任,各基层党组织设统战委员;建立健全党委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综合协调、信息沟通、绩效评估、检查落实等工作机制,等等。

(二)创新政治引导意识

高校统战工作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党外人士、多元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多变化的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因此,高校统一战线必须创新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意识。首先要强化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单位政治引导工作目标一致性的认识。高校统战工作要兼顾各方利益,团结多样化的党外人士。统一多元化的思想工作,势必要先从政治上保持一致着手,这是创新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工作机制的基本前提。只有这个前提达成了,党委、统战部门、统一战线成员单位之间才能形成彼此默契、相互配合的良性工作机制,才能保证政治引导工作的长期效果。其次是坚持求同存异,正确处理高校统战工作中的多样性关系。高校统战政治引导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统战成员的思想认识也会因此而多样化。这就要求统战工作在政治引导时,必须处理好多样性关系。统战成员除了要加强统战理论学习外,还要深入实际和基层,创新工作意识,大胆采用新方法、新理论指导统战政治引导工作。在坚持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前提下,鼓励党外人士提出不同认识和意见,要包容而不能压制和打击,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只要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最终目标就是使统战成员在求同的实践中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更多更好地培育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三)创新政治引导平台

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平台不健全是导致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不持续、统战工作与政治引导相脱节的重要原因,必须健全、拓宽和完善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引导平台。首先,配齐统战人员、配备教育场所、完善统战设备,保障政治引导的持续性,有针对性地引导统战成员团结一致为高校建设献计出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成立社会主义学院,为高校统战工作部门和统一战线成员单位共同实施政治引导提供教育平台。其次,拓宽政治引导平台,打造新媒体条件下宣传、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媒介宣传政治理论,让统战成员了解、关心和支持统战工作,营造良好校园政治舆论引导环境。通过论坛、贴吧等形式及时高效地了解统战成员的学习动态、各方代表意见,通过对多方意见的分析综合,平衡各方,达成共识,保持政治一致性。再次,建立高校之间统战工作交流平台,各高校统战部门和成员能够互相学习,交流意见和经验,取长补短,便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从大局上逐步形成政治引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可以积极发挥校友政治引导作用,因为毕业的校友既对学校发展情况有相当了解,同时又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大部分往届校友对学校发展也十分关切,可以聘请其中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担任学校荣誉统战员等职务,为统战政治引导工作建言献策。

(四)加强政治引导工作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高校统战工作政治引导机制的创新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治引导工作制度,要通过制度来规范政治引导行为,如建立健全党委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治引导平台制度、政治引导培训制度、党外干部参政议政制度、文件传送与情况通报制度、党外学习教育制度、与校外统战人士联系制度、统战成员服务社会制度、聘请党外人士担任特约职位制度、政治引导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等。健全高校统战政治引导制度需要高校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单位在密切沟通、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政治引导制度要以高校党委的名义下发和转发,以保障制度的执行力,确保政治引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转变统战工作政治引导思维方式

高校是一个差异性特别强的组织,各项事务、环节的涉及面各有侧重,具体规范或操作标准各有不同。新时期,高校统战成员参与学校发展的主动性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民主法治意识浓厚,有参政议政的热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常态。这就要求高校党委以及统战部门在政治引导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由单纯注重政策思维向同时注重法治思维转变。高校党委和统战部门要把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确立为统战工作的指针,高校统战人员要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崇高理念,成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践行者,在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时能够从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以及高校章程出发,规范政治引导行为,提升政治引导理论层次和实践水平,以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开拓政治引导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提高统战工作政治引导的成效。

总之,高校统战工作覆盖面广、难度大、持续性强,政治引导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创新工作机制,这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大局,也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1]丘德珍.对建立高校统一战线政治引导长效机制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冀生.切实加强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引导[J].新长征,2009(9).

[3]张洋.“中国梦”视阈下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若干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4]张迦寓,刘颖.“依法治国与统一战线”学术研讨会理论综述[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

[5]赵本纲,赵燕.论高校统战成员政治引导工作机制的创新[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责任编辑 赵晓旷)

D613

A

1008-9012(2015)04-0040-05

2015-11-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基金项目“依法治国新常态下高校统战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DBA1100000502。

罗宝成,男,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

猜你喜欢

成员政治工作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