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核心地位的构建

2015-04-09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代表中国共产党群众

施 敏

(云南省楚雄州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其地位不是从诞生之日就天然赋予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由边缘到中心、由稚嫩到成熟、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发展过程,一步步走到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在这一曲折坎坷的历程中,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统一战线支持中国共产党确立核心地位

近代以来,政党是参与政治活动、领导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西方的政党产生于现代国家制度下,即先有现代国家,后有政党。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政党产生于砸碎旧国家机器的革命中,即先有政党,后有现代国家。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统一战线整合资源、壮大力量,经过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后,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核心地位。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锻炼,为保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积累了宝贵经验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让中国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种闹剧不断上演。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肩负起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并在中共二大上阐述了自己的建国思想:“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4.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5.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出于改造现实社会的共同愿望,国共两党走到了一起,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诠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成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共的命运面临危机。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时,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走向破裂,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遭到屠杀,党的事业陷入低潮。国民革命使中共改变了知识分子政党的形象,开始深入社会,接受现实的考验,并在经历惨痛的经验教训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二)工农联盟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革命一支独立、强大的政治力量

国民党的疯狂镇压迫使中共转入地下活动,单独寻找革命出路。在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后,中共党内出现两种错误倾向,“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的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2]。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把握住农民这个中国革命的基本元素,把革命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中共在农村开展的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村的人地关系,打破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与农民结成了广泛的工农联盟统一战线。

中共在农村开辟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开始从革命的边缘向中心转变。此时的中共在建国思想上有了重大转变,不再把国家建设独立于革命的进程,而是力图实现两者的统一。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了《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国党应利用苏联苏维埃建设的经验,普遍此经验于党员及广大群众中去,并预先准备干部人才,以敏捷的建设政权机关。党应在预定的各武装起义区域中,预先普遍地明了地传播苏维埃的理论,宣传苏维埃政权之一切具体形式与具体工作,准备民众在该区域起来时,有迅速建设苏维埃的可能。”[3]在以赣南、闽西为基础的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和兵力达十几万红军的基础上,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这是一个工农联盟的统一战线政权,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的政府”[4]。在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帮助下,中共立足农村,建立了根据地和工农武装,开始展现出勃勃生机。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真正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积极调整公共政策,使自身从一个阶级性政党转变为民族性政党,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在国家建设方面,把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曾对此作出解释:“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因为工人、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我们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规定的十大政纲,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5]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共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完全占据了理论制高点。在拥有了完备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条件下,中共积极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成为自身走向国家政治中心的关键。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凝聚了强大力量,为建立联合政府奠定了实践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海外侨胞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推翻旧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努力奋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使中共彻底走上国家政治生活中心,得到越来越多的民心支持,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不断陷入孤立。1948年,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号召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这一主张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受到反帝反封建进步势力的衷心拥护,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共由此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

(五)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统一战线的工作重心随之发生转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总目标,统一战线必须服务于这个总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单位制使统一战线失去了社会整合的社会空间,所有制改造之后中间阶层的消除使得统一战线缺乏政治空间”[6],这必然不利于中共政治核心地位的构建。改革开放后,单位制开始弱化,体制外力量逐渐成长,民主党派组织得到恢复,中间阶层出现,统一战线拥有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政治空间。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国家建设,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以此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创新凸显中共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不断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进一步凸显了中共的核心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立足中国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的伟大创新,具有四方面的理论渊源。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创造者的理论;2.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群众要更好地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必须有效组织起来,正确处理好群众、阶级、政党与领袖之间的关系;4.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社会历史条件、任务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尽可能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同盟军,并在这种联合中保持自己的领导权。

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尤其是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至关重要的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确保统一战线性质不发生蜕变的根本。科学的统一战线理论指导是统一战线生存发展并发挥作用的关键。毛泽东统战思想、邓小平新时期统战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统战理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统战理论,都毫无例外地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统一战线生存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为统一战线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汇聚了巨大资源、凝聚了强大力量、创造了良好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7]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8]。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共丧失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让中共付出了惨痛代价,也使中共彻底认识到必须牢牢把握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于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9]邓小平不但强调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而且还提出“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10]。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在社会主义时期,坚持党的领导,仍然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11]。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统一战线作出重要部署,“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12]。

(二)制度创新为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92年多党合作写入十四大通过的党章,1993年3月又写入宪法修正案,为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开辟了道路。200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又通过了《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中共中央下发了7份文件,内容涉及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民族、宗教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第一次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对民主党派的角色定位更加简洁明了;第一次提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定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根本方向”;第一次强调两个提高,即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两个提高的主体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3],而过去所要求的主体主要是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第一次提出进一步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第一次强调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第一次提出两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不移贯彻“十六字方针”。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条例立足全局,全面贯彻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对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

三、统一战线加强队伍建设保障中共核心地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各行各业的聪明才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新形势下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组织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统一战线队伍建设的重点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党外代表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虽然在一些具体利益上有差别,但在根本利益上与中共是一致的,他们与中共是重大利益的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今天,越来越多的党外代表人士进入行政、人大、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只有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培养选拔一大批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充实到党的干部队伍中来,才能充分贯彻党的干部方针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政党关系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统一战线加强队伍建设不会威胁中共的领导核心地位,反而会强化中共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反之,如果不加强统一战线队伍建设,势必会弱化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参政议政能力,进而影响中共执政能力。在不断推进党建科学化水平、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同时,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把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重大规划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需要集体的力量,把党外代表人士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统一战线的真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等独特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委重视不够,有的代表素质能力不高,代表性不强,数量总体不足,队伍青黄不接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培养选拔、做好使用、加强培训、充分尊重上下功夫。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办发[2010]23号)、《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纲要》和《意见》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下发的党外代表人士建设文献,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进一步保障中共的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统一战线践行群众路线巩固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

统一战线作为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在密切党群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有力抓手。统一战线通过群众工作,能够有效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作出贡献。

(一)统一战线是特殊的群众工作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特殊的群众工作。”在统一战线领域,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社会团体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都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代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和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主要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港澳台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如此广泛和庞大的工作对象与范围决定了统一战线在群众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

(二)统一战线能够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大有作为

统一战线天然具有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特点,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纽带,是党加强同各方面群众联系、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对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社会整合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经济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快速分化,思想多样、价值多变、利益多元是群众工作要面对的突出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行政命令等思维方式难以完全奏效,需要统一战线充分运用沟通、协调、协商、引导、服务等柔性手段作补充,把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整合起来,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已经扩展为15个方面,囊括了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统一战线只有把群众路线作为工作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只有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领域,把社团统战工作、社区统战工作、网络统战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统一战线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提案议案;只有充分贯彻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才能有效整合多元多样的利益诉求,化解日益复杂的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只有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统一战线才能产生牢固的群众基础,从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只有投身于群众无限的创造活力中去,统一战线才能处理好五大关系,最大程度调动广大统战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彰显法宝价值,从而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统一战线也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把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筑牢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5-116.

[2]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91.

[4]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6.

[5]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8.

[6]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12.

[7]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8]罗振建.执政能力重要思想中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36.

[9]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7.

[10]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2.

[11]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37.

[12]胡锦涛.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努力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6-07-13.

[13]林萍.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共圆中国梦——习近平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11.

猜你喜欢

代表中国共产党群众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