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2015-04-09赵华英,李丽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养老问题凉山州

★政治法律★

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赵华英李丽娇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每年我国农村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外流动,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有大量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由此出现了很多的留守老人。这些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100名农村彝族留守老人进行访谈式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当前养老存在的问题,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适合凉山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中图分类号】K877.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赵华英,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邮编:61004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人文社科类),项目编号:2014ZYXS09。]

李丽娇,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邮编:610041)

On the Pension Issues of the Left-behind Elders

in Rual Areas of Yi People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Zhao HuayingLi Lijiao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young workers flow outward each year, especially in the backward minority areas, many elderly people are left behind. And increasingly, pension issues of these left-behind elder people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of 100 Yi Nationality left-behind elders in the rural areas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this study finds out their current living situation and pension issu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finall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which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he left-behind elderly in Liangshan rural areas.

【Key words】Liangshan Prefecture;left-behind elders in rural areas of Yi nationality;pension issue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受社会、历史、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人口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凉山州农村地区的多数年轻人进城务工,家里就只剩小孩和老人,形成规模较大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现象。这些留守老人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只会用本民族语言,与外界接触较少,他们对子女的依赖感更强,而彝族老人的养老主要是靠家庭养老,随着子女的外出他们的养老问题就突显出来。

一、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凉山州总人口为453.28万人,彝族人口占全州人数的49.13%,凉山彝族自治州老龄人口数是32.18万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10%*数据来源:凉山州统计局网站。。 凉山州彝族绝大多数是同姓氏、同民族共同居住在同一村庄而且一般也是同一家族共居在一起,彝族在语言上和汉族不同,在生活习惯上与汉族也有很多不同,彝族保留了自身民族的许多特点,有自己民族内部相互交流的彝族语言。凉山州彝族老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居住在高远山区,而且大多数老年人不懂得汉语,特别是没有读过书的老人,他们基本上都是跟着儿子一起生活,不会跟女儿生活,所以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有几个儿子的一般跟着最小的儿子一起生活。

凉山州彝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因此许多家庭只能进城务工来维持家庭基本开支,于是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多数只有在火把节和彝族年的时候才会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而因为路途较远回来开销比较大有一部分人火把节和过年也不能回来,有的人两三年都不回来,留守老人往往因为担心和思念子女而内心比较孤独,特别是彝族特有的两个节日他们的孤独感更强。同时,彝族地区物资比较匮乏,只有在赶集的时候可以去街上买些东西改善生活,而留守老人因为家务较多,交通不便等原因往往不能去赶集,生活水平较差,他们平时的主食就是自家种的土豆和荞面,过年的猪肉吃完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的肉类食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组织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发现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养。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是负面的。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仅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承受沉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1]

凉山州的农村彝族留守老人也和大多数留守老人一样劳动负担较重,照看孙辈的压力较大,他们在家通常是给子女看管小孩,放牛,割草,掏猪菜,还要自己下地干活,希望可以为年轻人减轻点负担。老年人经常劳动,吃的都是粗茶淡饭,空气质量较好,所以他们的身体看起来都比较健康,但女性身体稍微差些,主要是年轻的时候坐月子时没有休息好,缺乏营养,经常会有腰痛的症状。他们年轻的时候做事情习惯了,从早上起来就一直忙,但是好像总感觉不到累。他们是勤劳朴实的老年人,一辈子这样忙忙碌碌,却过着质量很差的生活,特别是年轻的子女外出务工后,他们承担着太多的家务还要承受着精神上的孤独,他们是真正需要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

二、当前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负担过重经济困难

由于年轻子女都外出,家里缺乏主要劳动力,留守老人承担了本来应该由子女承担的劳动,还需要照顾孙辈的生活,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串门聊天、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这些与同龄人一同玩乐的方式看似应该是老人们平时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根据调查,有89.6%的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表示他们平时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务农,有45.9%的留守老人与孙子女居住,他们平时需要照看孙辈,被问及兴趣爱好时,78.1%的老人表示他们喜欢与同龄老人朋友一起玩乐,但是除了一些特定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彝族年等,他们就没有时间与同龄老人一起聊天玩乐,他们从早到晚都一直在劳作,与子女在家之前相比,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明显加重。(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消费过高和流入地儿童的歧视等这些因素的影响,进城务工的大多数年轻人都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这加重了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压力,加重了他们的劳动负担,同时还肩负着孙辈的教育问题,他们的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有23.1%的老人表示,他们现在最担心、最焦虑的问题是子女或孙子女的生活、教育问题。)

凉山州农村留守老人平时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务农,大多数时候从早到晚他们一直在劳作,但是经济收入状况不佳,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留守老人仅占12.5%,在2000到3000元之间的占27.1%,年收入在1000到2000元之间的比例最多占43.8%,还有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16.7%,按照年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大多数凉山州留守老人都处于贫困线以下,收入较高的留守老人比例较低,总体来说,经济都比较困难。从收入来源看,有54.2%的老人表示自己平时的主要生活费靠自己劳动所得,13.5%的老人主要靠子女供给,12.5%的老人主要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少部分的一些”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主要靠政府、社会救济。只有27.1%的留守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费勉强够用,有43.8%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费不够用,另外,有60.4%的老人认为现在最担心、最焦虑的问题是自己的经济状况。可以看出,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靠自己劳动所得,主要靠子女供给的老人年收入较高,但是存在不稳定性,只有极度贫困的留守老人主要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一般老人都不会把养老保险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因为养老保险标准过低。

(二)总体健康状况较好,但有一些慢性疾病和严重疾病

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老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25%的老人认为健康状况一般,有18.8%的老人有慢性疾病,有6.3%的老人有严重疾病。另外,这些留守老人大多经济比较困难,他们不愿意花钱去看病,通常抱着”小病熬一熬,大病拖一拖“的心态,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3.3%的老人可以承担医疗费用,37.5%的老人表示有点困难,17.7%的老人表示很困难,11.5%的老人表示基本无力支付,大多数有长期未治愈的慢性疾病和严重疾病的老人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实施之前,自己的病可以治好,但无法承担费用,新农保实施后大多数老人表示,可以承担费用,但不愿意花钱,所以小病不医往往拖成了大病,有14.6%的老人认为这是顽疾,难以治愈。

(三)心理需求及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

精神状况是影响留守老人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子女平均一个月给老人打2到4次电话的比例较高占47.9%,打4次以上的只有12.5%,打2次的占25%,但是一个月1次都不打的还是占到14.6%;虽然大多数子女都会经常给父母打电话,但是留守老人为了不让子女担心,总是报喜不报忧,所以也不能通过电话诉说自己的心里需求。外出子女大多在重要节假日时回家探望父母的比例占47.9%,出现重病等紧急事件时回家的比例占44.8%,每个月都回家的几乎没有。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留守老人每年与子女相聚的机会很少,与子女的沟通较少,子女长期外出务工使得代际关系弱化、老人家庭地位边缘化,留守老人的精神、情感需求常被漠视。[2]但是大多数老人都表示支持子女外出,也理解子女不能经常回家,所幸的是大多数外出子女都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有64.6%的老人认为孙子女在身边是一种精神寄托,很快乐,照看孙辈虽然加重了老人的负担,但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由于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总体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居住在高山,与外界接触较少,对子女的依赖感更强,特别是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丰富的业余生活,随着子女的外出,老人的劳动负担加重,他们串门聊天的机会减少,所以56.3%的老人会偶尔感到孤独,28.1%的老人会经常感到孤独,特别是彝族的火把节和彝族年,如果子女不能回家老人的孤独感会更强。

(四)生活照料缺失

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结构、居住安排和两代人之间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外出会改变这些因素并影响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供给。[3]根据调查,44.8%的老人表示只有出现重病等紧急事件时子女才会回家探望自己,但是大多数老人为了不让子女增加不必要的开销,所以尽量不去麻烦子女。可以看出,不管是空间距离的不便,还是留守老人不想麻烦子女的心态,子女外出后对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较少,而留守老人自己及其配偶成为主要的照料提供者,在日常生活照料中有自己及配偶提供的分别占34.6%和28.7%,其次主要是由未外出子女和邻居提供分别占22.6%和12.5%,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中基本上处于缺失的状态只有一些“三五”老人的生活照料由政府提供。

三、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及养老保险标准过低

凉山州大多数彝族人口都居住在高山,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仅靠农业收入,每年家庭总收入基本不超过8000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加快转移,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这部分留守老人在家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照顾孙辈。老人本该在家里好好享受天伦之乐,但大部分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却不得不自己从事农业劳动去挣得自己的生活费和各项开支。据调查,超过一半的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平时主要收入是自己劳动所得,他们的主要收入是养几只鸡、几头猪或几只羊,等需要的时候拿到市场上去卖,子女给的补贴较少,且没有稳定性,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养老金,每四个月发一次,一年差不多有800多元的养老金,但是养老金标准过低,除了一些特困户养老金基本上不会成为这些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政府基本上不会有什么补贴或救济,对他们的经济支持较少,由于大部分留守老人有子女,不属于五保老人供养对象,也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标准过低,因此,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和子女补贴。而农业收入较少,子女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补贴标准往往偏低。从而使这些彝族留守老人负担过重、经济收入低甚至生活无着落。

(二)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留守老人观念落后

自2003年在全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农民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留守老人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险报销程序复杂、慢性病或严重疾病等花费等不到有效补偿、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供给有限等因素农村留守老人从医疗保险制度中获益的人数不容乐观。特别是凉山州的农村彝族留守老人文化水平低,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了解,他们在报销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了解报销的相关信息,在医疗保险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有的老人认为报销医疗费花费的钱比实际报销得到的还要多,所以一定程度挫伤了留守老人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医疗设施有限,医疗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但是留守老人因为自己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不能到县级以上的医院就诊,大多数只能选择乡镇卫生所,无法得到全面细致的检查和治疗,所以不能解决老年人的疾病痛苦。

另外,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大多思想观念较落后且欠缺必要的医疗知识,遇到身体不适,他们首先选择的是请彝族的毕摩*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就是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学界大多称他们为祭司。彝族民众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很丰富的人,他们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充当人们与鬼神之间、祖先之间的矛盾调和者,并通过象征性极强的祭祀、巫术等行为方式处理人与鬼怪神灵的关系,以求得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来家了做法,进行驱鬼仪式,传统的彝族人认为人生病时因为鬼的附体、纠缠,大多数凉山州农村地区的彝族老年人不会选择去医院就诊。在治病的费用支出方面,请毕摩也需要花费一定的钱,甚至开销比去医院就诊还要多,如此长年累月,往往把小病拖成大病,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对现代医疗健康知识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留守老人的健康。

(三)留守老人生活单一,农村娱乐设施匮乏

随着年轻子女的外出,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加重,务农和照看孙辈几乎成为了老人唯一的生活方式,留守老人主要靠自己及配偶提供生活照料支持,未外出子女、其他亲属等亲缘关系群体只提供辅助型照料服务。他们在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较为普遍,政府及村委会在留守老人的照料供给中缺位,凉山州除了个别乡镇设立敬老院收纳三五老人,政府及村委会在一般的留守老人照料上处于缺位状态,没有为留守老年人建立提供照料和护理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致使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缺失。同时,凉山州大多数农村地区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没有老年协会等组织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尽管78.1%的老人都表示平时的兴趣爱好就是和同龄老人朋友一起玩乐,但是老人们每天除了务农就没有什么丰富的业余生活,使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缺失,情感生活匮乏,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四、应对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家庭养老具有其他养老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彝族地区家庭养老一直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而且在目前的经济水平下,国家也难以对所有的老年人予以较好的保障,因此应该提倡家庭给予更多的物质支持,焕发家庭养老功能。首先,要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比如凉山州冕宁县建设村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让农民用入股的方式成立农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平时当地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可以在合作社里就能挣到钱,到年底还分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实,凉山州许多地方有很独特的自然资源,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多效仿冕宁县的做法,这样就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年轻人不再外出,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家庭养老功能就得到了强化,那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其次,要完善保障制度,使老人受到良好照顾。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农村老人都能享有较高的养老金,使低保、三无、留守老人能受到良好的照顾,并满足农村老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福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留守老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防范其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4]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中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困难,目前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主要表现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为主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凉山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过窄,养老保险标准过低,留守老人在医疗保险中实际获益的较少,政府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的经济支持力度十分有限,所以,政府应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提倡子女孝顺及政府关注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凉山彝族地区也不例外,所以要注重家庭中的道德情感作用。首先,要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宣传孝道文化,让他们尽量多给父母打电话,进行沟通交流,情感倾诉,常回家与老人团聚;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及儿童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等孝道教育,让留守儿童孝敬老人,尽量让他们成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寄托。此外,各种媒体要在弘扬孝道、惩治不孝方面发挥其应有的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

其次,当地政府要多关注留守老人,凉山州很多年年轻人外出务工,只有在火把节和彝族年回家与父母团聚,但因为路途遥远,来回成本较大,一部分人在彝族传统的这两个节日中都不能回来,而留守老人在这两个节日里看到别人的子女都回来时孤独感比平时更强。政府可以考虑按照规章制度,报销这两个节日中回家的“打工族”的部分车费,鼓励年轻人在节日中回家与父母团聚,尽量让子女给父母多一点的精神慰藉,同时也保护彝族的传统文化。

(四)开展社会工作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5]农村留守老人长期与子女分离,情感得不到倾诉,压抑、孤独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其精神健康。因此,政府主导招募一批社会工作者进行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社会工作。可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三大专业方法介入,这种介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努力增强农村老年人自身的适应能力,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五)探讨建立凉山州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幸福院

互助养老模式是随着农村大量子女外出,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在家庭和政府都不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的一种养老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最早出现在河北省邯郸肥乡县的前屯村。2007年8月,前屯村委为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难题,特别是单身老人的养老难题,结合农村老人经济基础薄弱和传统养老观念的现实,利用村里废旧小学创办了互助养老中心——幸福院,规定凡年满70岁、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单身老人,经儿女申请和本人同意,与村里签订协议后即可入住,其他老人可由本人申请,经村村委会研究批准后人住。[6]

凉山州农村地区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很好地为留守老人提供公共养老服务。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创建幸福院不仅能有效利用农村闲置资产,而且解决了政府财力不足,导致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短缺,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等难题同时也解决了由于子女外出,留守老人劳动负担加重,村里缺少公共娱乐场所而使留守老人生活情感孤单的问题,彝族留守老人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人生经历,他们可以在幸福院进行日间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排解精神上的孤独感。

政府应以幸福院为基础,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凉山州农村彝族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组建老年协会,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政府主导,招募志愿者,举办一些健康卫生知识等适合老年人的讲座,为一直生活在封闭的山区,从未了解过外面世界的凉山州农村留守老人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刘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赡养困境与对策[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p69-71

[3]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3期,p46-53

[4]李春艳、贺聪志.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p113-120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p12

[6]杨守勇.互助式养老调查:低成本提升幸福感[EB/OL].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4-20/111524303415.shtml

[责任编辑:陈光军]

猜你喜欢

养老问题凉山州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两次西行台风登陆对凉山州影响对比分析
现代社会养老问题的全新演绎
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关于老龄社会中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凉山州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浅议偏远小岛推行社会化养老模式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