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兼论德法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015-04-09王宏德马洁琼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公民培育素质

王宏德,马洁琼

(1.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2.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730000)

随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公民素质培育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一方面,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支撑和时代发展契机。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公民素质为其提供内在的文化价值底蕴和人文精神涵养。所以,明晰现代公民素质培育的时代必然性,分析我国公民素质培育面临的困境,并以德法公民教育为借鉴探寻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的新路径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必然

现代化进程是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催生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政治文明的民主进步、文化交往多元互动、全球伦理共识凝聚等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跃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育现代公民素质既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理想的价值诉求,也是我国培养世界公民,参与国际大格局交往的现实需要。

(一)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公民素质作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软实力”和衡量现代化程度的参考标准越来越成受到各国(地区)高度重视。而丰富多样且富有成效的各国(地区)公民教育正是培育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比如 “重视多元文化价值,注重全球意识培育,注重科技、社会、人文整合”[1]的美国公民教育;以《博特斯巴赫共识》为指导的“禁止灌输、保持争议、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2]的德国公民教育;“凸显民族意识、重视社会整合、多种途径综合施教以及重视实践能力,旨在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3]的法国公民教育;而台湾公民教育则“重视公民社会的建构,从强化公共领域的观念,期建立‘公共理性’的社会公民,进而与全球化联结,培养全球公民意识进而参与全球公民社会”[4]等都是世界范围内公民教育的先进典范。

可见,不同的国家都基于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需要,立足本国本地区的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公民教育。而其中普世的价值理念、先进的教育模式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对于我国的现代公民素质培育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公民素质是公民实现有效社会参与进而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

公民是社会参与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素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参与效能的高低,进而对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产生影响。“公民素质是指公民作为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独立作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和技能。公民素质应包含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公民行为技能三个层次。”[5]而我们强调现代公民素质就是突出其具有立足现代、放眼国际的参与意识和开阔眼界,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参与主体的身份投身政治和社会参与的过程。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6]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交往参与的主体性诉求得到满足,即是衡量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所以,公民自身的素质就成为影响其获得多大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内在因素。现代公民素质以其具有的现代性和国际性品格、全方位和宽领域的参与意识、注重参与主体能动性和互动性的参与特点为满足公民广泛的社会政治参需求与不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首要前提。

(三)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是我国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立足国内,我国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立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公民自身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自由与平等的新型经济伦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公民自身权利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公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涵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则需要公民自身人文关怀、和谐有序道德修养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则要求公民自身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观念。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进步呼吁与之相适应现代公民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现代公民素质培育又为国家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放眼世界,我国想在更宽的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国际交往与合作就必须以现代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公民品格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文明开放、兼容并蓄的世界公民。所以,不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国梦,都必须把现代公民素质培育视为重要的现代化课题。

二、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培育现代公民素质必须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只有在找到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路径上做出有益的探索。由于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消极影响和现实社会阻碍因素的制约以及公民素质培育目标定位不清晰等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一)腐朽狭隘的封建残存依然影响着现代公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现代公民素质培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扬弃,现代与传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但是传统中的一些封建落后思想确实已经束缚了现代公民素质培育,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奴性心理造成公民自身参与主体性的缺失。受封建社会君贵民贱、君重民轻的消极民本思想的影响,君是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民被支配、被统治、绝对服从的顺民思想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的心理定势。这极大地限制了公民作为社会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现代公民素质培育的观念障碍和思想壁垒。其次,小农经济的家庭本位思想造成社会公共责任意识的淡薄。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造就了家庭本位的狭隘宗族观念。“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自私自利的狭隘利己主义思想依然残存,这就造成了当前大部分公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最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模式造就了人民大众保守求稳的心理倾向,现代性的开放、民主、创新、进步观念缺失,这与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所需要的公民性格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思想也可以成为现代公民素质培育的思想源泉,如诚信观念、和谐思想、仁爱意识等。

(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健全,缺少培育现代公民素质的社会基础

现代公民素质培育不是脱离社会的高谈阔论,而是要以社会存在为依托,在现实社会中开展的动态教育工程,而公民社会的发育则是现代公民素质培育的重要现实基础。

俞可平指出:“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其基础和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7]公民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多元共治、协商合作、民主法治、公共参与、开放包容为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提供了生长环境。公民社会发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是相互促进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它的社会改革步伐就会越来越快,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去时,现代的态度、舆论、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推动力,这对国家发展的任何计划的全面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8]而公民社会既是培育代公民素质的外在环境依托,同时又是使公民素质诉诸外在社会实践,发挥其作为内生动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现实基础。而目前由于在国家宏观调控干预与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国家政治权威性与人民当家做主、指导意识形态一元化与人们精神需求多样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单一垂直的行政命令式的国家管理抑制了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社会政治参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公民素质培育。

(三)我国公民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分裂

在我国,公民教育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常常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混为一谈。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即“替代说”、“转型说”、“融合说”。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但是,作为现代公民除了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外,我们还需要公民自身责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全球公民意识、社会沟通交往能力、权利义务观念、社会公共理性、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吸收公民教育的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我们提倡融合公民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泛生活化,而是突出公民教育的现代性。这既是培育我国现代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四)我国公民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且方法途径单一,实效性不强

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是在学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对于学生合格公民素质的教育被智育所排挤,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在公民教育的途径上往往以书本灌输为主,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互动,造成公民教育流于形式主义,有名无实。公民教育方法单一且以灌输为主,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情感、意愿、自主性的重视,这使得学校对学生的公民教育重共性而忽视个性、重理论灌输缺乏启迪引导、重被动接受轻主动建构。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是培养现在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公民教育方法的改进,也是加快培育我国现代公民素质的关键环节。

三、以德、法公民教育为借鉴的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新路径探析

德法公民教育由于其具有启蒙运动的悠久历史底蕴以及现代、民主、多元的时代特点,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尊重人的主体性,减少理论灌输,在互动交往的基础上实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

在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 《博特斯巴赫共识》中,就明确指出德国公民教育是禁止灌输的,“不允许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判断。这是政治教育和灌输的区别所在。因为灌输与民主社会的教师角色不相匹配,也与普遍认可的形成学生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性的目标不相符合。”[9]德国的公民教育也被成为政治教育,但这种教育不是意味着理论灌输,而是泛指教学、熏陶、修养。而在法国,公民教育由于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传统的影响,更是注重权利、平等、民主,反对不顾学生主体性的单一理论灌输。

单一的理论灌输普遍存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它不仅使受教者产生逆反情绪和排斥心理,也是造成教育失效的重要原因。当前,人们的思维方式日益感性化、感官化,对于抽象系统的理论观点缺乏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非理性的、碎片化的、以自身主观体验为价值标准的思维方式盛行。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的公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思维方式转变的需要,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关注人的情感意向、心理认同、发展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双方交往沟通的基础上使公民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让公民教育真正成为培育现代公民素质,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性化教育。

(二)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兼顾多元文化价值整合,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兼顾多元文化价值整合是德法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德国公民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上注重东西德的价值整合,力求形成德国统一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德国还重视与整个欧盟的价值整合,实行跨文化教育,“对各种思想和价值观采取包容态度,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允许不同宗教信仰和价值观自由传播;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艺术,创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播机构中开设跨文化、多语种节目,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10]法国公民教育也突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族主义、现代民主的“共和国价值观”。但由此同时法国公民教育也注重与世界接轨,学习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以及了解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吸收国外先进的公民教育理念,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

我国公民教育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多元化全球性的公民素质培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交流的全球化、社会交往的全球化,甚至是某些价值观念的全球化,诸如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公平正义的全球普世伦理等。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应努力实现从单一狭隘的参与格局,到多元开放的全球视域的转变。

(三)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教学方法力求多元有效避免形式单一

公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培育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媒介手段,形式多样且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会对公民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德国,为了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公民教育而建立了 ‘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和立体化公民教育体系。此外,宗教教育、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法国公民教育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学校与校外公民教育机构通力合作、互联网公民教育等活动展开。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的理论灌输,途径单一且方法滞后,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教育体系。在教育途径上,我们应该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家庭教育在公民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学校在公民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发挥社会教育在公民教育过程中的强化作用。此外,还要融合公民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中,拓宽公民教育的实现途径。在教育方法上,更多采用沟通交流法、平等对话法、榜样示范法、实践培养法,通过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以知带行,以行促知,在思想价值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真正确立起现代公民素质。

(四)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在政治参与和社会交往中提升公民素质

现代公民素质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而是在现实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参与中公民自身能力的提升。所以,重视在实践中培育现代公民素质就成为了各国公民教育的共识。

德国教育家普遍认为公民教育不应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文本的呈现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注重交流、对话和实践活动的开放系统。从德国公民教育来看,实践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到公民教育的效果。而在法国,“学校不但把公民教育渗入到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之中,而且还把这些内容渗入到课外与校外活动、学生社团、教师职责、管理机构等工作之中。”[11]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都是在现实的实践交往中进行的,只有当公民自身以实践主体的身份去进行社会交往、参与政治生活时,才能凸显其现代公民素质的效能,也在只有实践中才能巩固加深现代公民意识。所以,培育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必须通过社会公益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以及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提升公民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公民素质。

现代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既是进一步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内生动力又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标准。通过分析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的困境并借鉴学习国外公民教育的有益经验,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公民素质培育的进程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我们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又需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更需要亿万公民的广泛参与,不断推进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工程。

[1]张鸿雁,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6.

[2]任平.德国公民教育一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11):004.

[3]赵明玉.法国公民教育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6):11.

[4]邓毓浩.台湾公民教育的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3(5):37.

[5]王静.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16.

[8]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81.

[9]彭正梅.德国政治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26.

[10]苏峰.和而不同:二战后德国公民教育政策的实践模式[J].基础教育,2013(5):104.

[11]魏传立.法国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法国研究,2011(3):32.

猜你喜欢

公民培育素质
论公民美育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素质是一场博弈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十二公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