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发展——第十六届山东科学管理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暨创新驱动发展座谈会观点综述
2015-04-09
以创新驱动发展
——第十六届山东科学管理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暨创新驱动发展座谈会观点综述
高学栋1,孙录宝2
(1.山东行政学院,济南250014;2.山东省创新管理研究院,济南250002)
摘要: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动力。创新驱动发展,要实施全方位创新战略,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要创新管理制度,要着力解决创新模式问题,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双创”人才。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战略;座谈会;建言献策
为积极响应、贯彻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研讨、谋划“以创新驱动山东发展”战略大计,3月21日,山东省创新管理研究院在山东行政学院组织召开了第十六届山东科学管理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暨创新驱动发展座谈会。省创新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原山东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体勤主持会议,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孙淑娜向大会致辞,省创新管理研究院院长、曾担任过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原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做了总结讲话,山东行政学院党委书记、省行政管理创新专家委员会首席研究专家高玉清等专家学者、部分社区代表及媒体记者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对山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的观点。为飨读者,并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创新驱动方面的借鉴参考,有幸应邀参加这一学术盛会的笔者,现把会上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概括如下。
一、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动力
专家学者们首先高度评价了创新驱动的战略意义。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孙淑娜在致辞中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创新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在“新常态”下研讨创新驱动发展问题,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很有意义,非常必要。
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张述存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应对新常态的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他指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端人才缺乏,从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的分布看,美国占52.9%,英德占15%,中国只占4.7%,我们缺乏大量的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军人才,这是我们的弱项,国家是这样,山东同样也是这样;二是缺乏核心技术;三是科技资源分散;四是政策不能有效落地。他认为,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由于中央和省领导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并且有利于创新驱动的软环境正在形成,因而以创新来驱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大好的机遇。
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原省档案局局长唐传喜认为,创新驱动是时代的最强音,创新是大势所趋、不可逆向,“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他还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大目标,即应该使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一个新常态,并指出这个新常态有三个要点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首先,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应该是长期性的,是一个长远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应该是区域性的、整体性的一个过程;最后,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应该是一个群体性的、团体性的、共同的创新过程,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创新,要使全国人民人人都成为创客,形成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局面。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武中哲认为,在当下的发展阶段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个战略的提出是与国家发展理念相对应的。当下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民生是最大的经济问题,也是最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力,国家强则民众富。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创造国内需求,其二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第一个内容实现的依靠主体主要是社会大众,“高手在民间”,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是经济繁荣的基本保证。第二个内容的实现主体则是在国家掌控之下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这些机构中集中了顶尖的科技人才,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其目标是实现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显然,两种内容的创新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总目标是相同的。
省创新管理研究院院长朱正昌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更强调,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新动力。也就是说,新常态下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围绕创新发展做了很多讲话,如提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来转化发展动力”,等等。总书记还指出经济发展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去可持续发展呢。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任性是什么,任性就是一种老常态的路子,老常态就是资源、资金的投入发展是粗放式发展,以引进或者模仿消化吸收外国的技术为手段,以土地买卖为特征,以典型的二元结构、有取之不尽的农村廉价劳动力甚至以影响环保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来拉动GDP高速发展。但这种老常态已经难以为继了。国家今年确定的GDP增速是7%左右,去年是7.4%,我们省里去年是8.7%,这个数已经从高速发展降到中低速了,这个事情在理解创新的时候必须理解到新常态,这种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爬坡的陡坡阶段。这个不管是对管理层还是企业都是从很熟悉的抓经济的惯性思维转变到发达国家很熟悉但是我们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状态。这次提出将创新驱动作为一个动力,这是新常态下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的紧迫性、必要性和意义。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到,从老常态到新常态的转点是必须的。那这个转点依靠什么呢,有的说创新是新的动力,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能靠创新驱动。
二、怎样以创新驱动发展
围绕怎样以创新驱动发展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与会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主要有:
(一)实施全方位创新战略
省社科院文化所所长涂可国特别强调了创新驱动战略的战略性。他认为创新驱动是一个战略,它本身也有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在战略选择及其实施中,首先要实行全方位的创新。当前所谈的创新更多的侧重于经济创新、管理创新,但其实创新应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新主体必须适应社会大众化的趋势,应该是全面化的创新,不只是经济创新主体。同时创新应表现出多种类型,不只是科技创新、经济管理创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面临创新问题。针对山东创新驱动发展而言,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虽然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创新的主体形态,是一个重要动力,处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它不是创新的全部,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擎和基础,进一步上升到山东总体发展的战略层面,提出“创新山东”战略,实行全方位的创新。
省社会管理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于炳贵也认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要树立全面的创新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人人创新、全民创新的风气。他强调全民创新就是要实现人人创客化。创客有望给中国创新带来三样东西:潜力无穷的产品、致力创新的精神、开放共享的态度。他还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在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创客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创业主体也逐渐由小众转变成大众,创新创业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从“创客空间”到“创客之城”,互联网正催生“创客时代”的来临。
朱正昌也呼吁要把创新做到深入人心,形成氛围,把创新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量,并认为这种力量是势不可挡的,将在新常态下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二)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涂可国认为,创新文化是社会管理上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情感等方面。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于炳贵也强调,要实现全民人人创客化,必须首先培育创客文化,让创客文化蔚然成风;同时,要强化创客教育。创客教育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契合了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它主要以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要确立互联网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内涵丰富,分为开放思维、聚焦思维、创新思维、利他思维、跨界思维、自媒体思维等六方面。“互联网思维”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它打造了多少精妙的互联网产品,而是这种思维将影响经济、宗教、政治乃至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最终颠覆整个大时代。
朱正昌也强调了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创新文化建设应是个大文化建设,一方面是法治建设,来自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在新工业革命时代,创新驱动的实质已经转变为知识产权驱动。知识产权才是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的真正动力,必须形成保护创新驱动的法治力量。文化建设除了法治建设外,还包括制度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在管理部门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爱国则另一个层面谈到了创新文化建设问题,指出管理创新、驱动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中国化和本土化。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已经36年了,但是在真正的市场经济面前,我们依然是小学生,可以说现在的一些观点、理论和方法,不是成长于我们国家,而是成长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他认为应该将优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本土化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有些理论为什么没有取得好的应用效果,重要原因是没有将这些理论落到实处,没有中国化,没有很好地本土化。他还指出管理创新,从学校来说,要大力研究创新,要百家争鸣,要形成学派,学派太少是学术研究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
(三)创新管理制度和创新模式
省创新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原省地矿局局长刘战认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必须创新管理制度、激发发展活力。他指出创新管理制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解决“大锅饭”的问题;第二,改革干部考核制度,解决“不作为”和“作风不正”问题;第三,改革管理制度,解决“发展慢”和“发展难”问题。同时,他还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理念、创新思想、创新主动性等对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极为重要,为此,他建议由政府出钱投资,成立专门培养企业家的学校,解决企业家培训难的问题。他指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企业家的培训,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95年,搞不出像奔驰、宝马那样的百年大企业,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极度缺乏对企业家的培训,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他建议省委省政府推动山东成立哈佛式的学校,专门培养企业人才,以解决企业家会挣钱但不懂得管理的问题,解决企业只顾眼前、只知模仿不重视创新的问题。
省创新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吕兆毅重点谈到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首先解决创新模式这个关键性问题。他认为创新近年来在我国是使用最频繁的主题词,但大家都忽略了对创新本身的创新模式的研究,更没有在实践中去操作。如何创新,用什么模式来创新,成为当前我们研究创新时必须首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在时下中国虽然大家对创新的议论非常多,但创新的效率却很低。中国大陆在自然科学领域至今没有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而美国仅华盛顿大学就有2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大学比我们国家还厉害,这其中与我们的创新模式有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创新模式本身就需要创新。怎样创新创新模式呢?譬如,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大学里创办“FL”。“FL”是美国的大学提出的概念,翻译过来叫微观的装配实验所,国内也有称之为公开与开放实验所的,其核心是借助它任何人都有可能把创意变成现实。他介绍,美国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即创新2.0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是在创新1.0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用户参与的创新,而不仅只是研究者、科学家、大家教授们等的创新。他强调山东要想在创新方面走在前面,首先要抓创新模式的创新,在所有的大学,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只要条件具备都要成立一个面向用户的FL实验所。他分析指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79个创客空间,这有一点像FL的模式,但是还不是大学在办。政府应准备巨额资金来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大潮,要给大家构建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把创新模式升级为创新2.0。他还提出了一个颇有新意的想法—给教授们提供学术创业假,就是让教授来创业,给教授们放一个学术创业假,比如说五年给你放半年的创业假,公司办成了,您就继续做下去,如果办不成,您就回大学做教授。一切待遇都不变,包括半年期间,全部待遇都维持不变,就是要付出代价来推动这种创业。他主张创新的支撑模式之一就是提供创业假,发动教授来创业,教授们作为知识分子需要引导发财,应该挺身而出,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省社会管理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于炳贵强调:要从政策上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政策上要允许失败,要宽容失败。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武中哲认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环境的不同将给创新驱动带来不同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孕育创新动力的基础条件。根据创新驱动的内在涵义,相应的社会环境建设应当体现在提升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新事物的成长减少束缚和障碍,使其参与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针对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社会环境建设他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改善权力结构,减少盲从意识。传统中国是一个家族社会,权力的特点是无条件的服从,是家长制,也是一言堂。这种传统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消除,而是以各种转化了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表现出来,这些都会成为创新的实质障碍。在当下,尤其表现为行政权力对于社会创新的干扰。第二,加强法制建设,为创新驱动提供良好环境。创新动力的发挥需要给予创造者足够的权利保障,创新是一种智力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应当在市场上得以实现。法制建设的目标就是明确创新产品的产权,并对此进行严格的法律保护。第三,培育社会组织,优化政府管理。创新驱动需要组织的力量,在以往,政府机构担负着引领社会创新的作用,然而,这种引领作用不是来自市场的,因而容易导致创新偏离社会需求的轨道。同时,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受到长官意志拍脑袋的影响,有的创新项目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因而无法实现。鉴于此,创新驱动目标的实现应当解决相应的组织机制的问题。培育有利于推动创新驱动的社会组织是十分必要的。社会组织所承担的主要是民间社会层面的创新任务,对于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则仍然需要由政府管理。因此,要建设一个有利于创新驱动的社会环境,需要对政府的管理组织有放有收。涉及到大众创新的方面,交由社会组织来管理和协调,做到放权于社会;对于涉及到国家竞争力,尤其是涉密的科技创新,则应由政府组织提供保障,并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政府管理,使政府管理符合创新驱动的内在规律。
(五)注重培养和引进“双创”人才
朱正昌院长认为,创新驱动本身也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创新主要指科技创新。尤其是在从老常态到新常态的转变时期,首先还是应该把创新的含义扩大到各个领域,创新理论体系建设也应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关于实践创新的问题,不管对管理者、企业还是理论工作者来讲,关键性的问题首先是人才。一个是人才的培养,一个是人才的引进,创新不创新关键在人才。
济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李光红结合对济南市创新驱动的调查研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要解决人才问题,尤其是“双创”高层次人才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引进双创人才并切实发挥他们作用的十条建议:一是要注意创新、创业人员均衡引进。在以往对“双创”人才的引进中,济南市引进创业人员要比引进创新人员多得多,但从其对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创新人员发挥的作用,对拉动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大于创业人员,所以,应该在未来几年加大对创新人员的引进;二是建议规范对创新人才扶持政策和资金的管理,避免以往把扶持资金碎片化地分散到组织、人社、科技、人才服务局等诸多部门所产生的弊端,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三是改变将对“双创”人员扶持资金一次性地拨付给个人的做法,建议转化为设立投资的风险基金,或者是用于研发贷款的基金,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驱动作用;四是建议政府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措施,为“双创”人员提供个性化、跟踪化的服务;五是成立大型设备、仪器的共享平台;六是解决创新人员的归属感问题,成立创新人员的联谊会,使他们在工作之余更便于交流、沟通;七是成立产学研联盟,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八是加大创新的投入;九是营造创新氛围;十是建立“双创”数据库,便于解决人找成果、成果找人的匹配度不高问题,促进创新成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创业的产品。
此外,张述存提出,要实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以体制创新来推进科技创新,要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围绕培育新的增长点来聚焦创新的重点,倡导创新思维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涂可国认为,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合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克服当今社会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的“浮躁化”和“急躁化”倾向,倡导理性的创新;唐传喜认为,创新驱动应注重培养攻坚与探索精神,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技术技巧等方面着手,切实解决攻坚和探索问题。
三、对某些领域创新驱动的具体建议
除以上见解外,还有不少入会者提出了对某些领域创新驱动的具体对策建议,如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原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张俊就新常态下如何创新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更好地为创新驱动服好务谈了自己的设想,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曲延春副教授就政府管理创新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见解,省工商局个私处处长郭之祥就家族企业成长创新与信任、信息、信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独到见解。在诸多对具体领域创新驱动的对策建议中,刘同理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三农工作的见解、孙录宝关于创新驱动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等,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对新常态下三农工作创新的见解与建议
原省委农工办副主任刘同理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工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新常态下三农工作有几个长期不变:一是党对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不会改变,不会因为出现新常态、新特征而有丝毫的动摇;二是农业在经济上的基础地位长久不变;三是农村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新常态下也有三个难以改变:一是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城乡收入的差距扩大这一局面难以改变;三是二元结构的惯性思维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在贯穿我们的体制机制上难以改变。
在此基础上他还谈到新常态下三农工作出现的一些新特征,可简单概括为两个“三化”在叠加。一个“三化”是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农业的兼业化、农村的空心化;另一个“三化”是在新常态下出现的新三化:一是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在加速,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农业资源的资本化在加速,原来仅仅是个资源,现在可以担保、抵押、交易,另一方面是农村经营制度的资本化也在加速;二是农民的职业化,现在农民职业化的势头非常强劲,虽然种地仍然以家庭为主,但新型的职业化农民在不断成长,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去年年底,有十三万个农民合作社,3.8万个家庭用场,还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就业;三是农村的社区化,这是农村的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村落变为了新型社区,这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很有意义。他同时指出,兼业化、空心化、老龄化的老三化与资本化、社区化、职业化的新三化相互叠加、相生相克,共同影响着三农工作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他认为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而且必须是创新驱动,并且强调,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改变三农工作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将新三化作为农村发展的重大动力,才能大力促进三农工作的发展。他还对三农工作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建议:一是要创新观念,树立实质量、重量、效益并重观念,不要再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二是要加大产业创新力度,把原来单一的产业结构通过创新转换成复合式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内部、农业与牧业间的平衡发展,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三是要创新农业组织结构,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联合与合作为纽带、深化基层服务,这样一个复合型、立体式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体系架构;四是要创新产权制度,一方面把农村的经营性资产股份化,共同共有变为按份持有,另一方面把资源性的资产进行股权化,使集体跟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对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省政协常委、省创新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录宝就社会组织创新的必要性、亟待解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就社会组织怎样以创新驱动发展给出了建议。
他指出,创新驱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可持续、更健康的发展。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社会组织,这对于推进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主体,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符合党中央政策要求。二是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可以助力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三是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社会组织获得政府支持,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四是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符合我国公民社会构建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我国“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五是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在当前推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六是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更有利于专业的社会组织协商。
他还总结了许多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5个方面:第一,独立性不高,政府依赖性较强;第二,缺乏专业性创新人才;第三,资金匮乏;第四,内部治理欠缺规范;第五,信用体系与评价机制尚不健全。
最后,他就怎样促进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给出了颇具可行性的建议:第一,更新观念,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意识。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观念,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意识,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将市场经济与业务发展相结合,坚持双赢发展,坚持利于民众的原则,坚持维护社会组织的品牌与信誉。另外,要加强政策研究,将有利于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用足用活,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搭建牢固的基础;第二,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发展模式。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切实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分离,分离应从机构、人员、财务、场地、职能等方面着手,抓紧落实国家的脱钩政策,努力使社会组织去除官办色彩,消除对政府的依赖性,获取、开辟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在社会组织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政府与社会组织加强良性互动,构建政府扶持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型合作发展模式;第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社会组织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需要自身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只有形成完善的融资渠道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创新驱动发展;第四,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培育创新型社会组织负责人,建立完善的人才聘任机制,重视社会组织人才培养,提高成员的创新水平,加强创新文化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五,健全社会组织内部制度,完善组织架构体系。
编辑:董蕾
收稿日期:2015-03-23
DOI:10.3969/J.ISSN.2095-7238.2015.02.019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2095-7238(2015)02-0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