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自主”模式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2015-04-08邱林锋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认知评价

邱林锋

摘要:新《纲要》下“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实施至今已过十年时间,鉴于各高校之间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实施过程中体育课程的现状也不尽相同。本文从究其实施效果如何、师生适应情况如何等方面入手,检验其是否达到了新《纲要》制订者的初衷,研究各高校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下“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和完善。

关键词:“三自主” 课程模式 认知 评价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与旧《纲要》相比,其最大特点是以全面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育部也以纲领性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给予学生最大自由度和自主权的“三自主”选课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但各高校之间软硬件条件各有千秋,实施过程中体育课程的改革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天津地区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模式的六所主要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究其改革效果如何,师生适应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新《纲要》制订者的初衷,能否根据自身情况更好的实施和改进。

一、“三自主”模式下天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与存在问题

实行“三自主”模式后,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教学时段普遍从原来的上午三四节和下午的五六节改成全天候时段教学,教学项目也都增加了一倍多,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开始从理念上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的客体变成了主动学习的主体,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了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为其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从体育选课的教学时段情况来看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由于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年级、班级等状况,实行全天候教学时段后,排课普遍不再享受先排的资格,开始实行捡空填充的模式,所以学生在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方面的自由度很小。有的学生到选体育课的时候,课表上只有很少的空了,只能选择上午的一二节去上体育课,课后满身的汗水必定会对紧接的三四节的其他课程有影响,而且穿着汗湿的衣服又极其容易感冒,所以学生运动起来会有很大的顾虑,使其不能完全尽兴地上好一节体育课。而下午七八节的体育课在场馆上又很容易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发生冲突,教师和学生争场地的事也是时有发生。晚上的体育课通常需要灯光照明,很多学校又不具备晚上开课的硬件条件。

2.从体育选课的项目分布情况来看

男女生选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各校男生选学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的比例大约占男生总人数的75%,女生选学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网球、瑜伽的比例大约占总人数的80%。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受到冷落,田径、体操、武术、排球等项目总是会因为学生选课人数达不到开课人数,而不得不删减,有被其它体育项目取代的趋势。

3.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来看

实施“三自主”模式后,体育课程内容变得多样化,除传统项目外,还增加设置了很多时尚、新兴的项目,但是有很多有益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项目,如:田径、体操、武术等都因为学生选课人数达不到开课要求而被删减或干脆被砍掉,很多课程没有开设专项提高课,每学期教学内容大致相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再者,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开出的课程数量也不足,学生只能被迫选择自己根本就不感兴趣的项目,没有达成所愿。

4.从体育课程组织方法来看

“三自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还是抱着体育教学就是教授运动技能的思维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解、示范、辅导等“传习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显得机械、呆板,忽视了体育知识传授与培育身心、培养团队精神等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忽视了体育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练的教学特点,以至于学生还是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体育课堂生机和活力不足。

5.从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来看

体育课程的考核大多依然采取改革前的方法,只看重运动技能、运动素质和体质方面的评价,实行考勤、身体素质、项目技能、体育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制,给出学生体育成绩分数。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先天差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先天素质好的学生无需锻炼和学习,最后成绩仍然可得高分,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好的学生既使练习的更好也取得不了高分,能不能拿高分也是学生选课时的主要考虑方面,间接地限制了学生选课时项目选择的积极性,而且这种评价结果也是以偏概全,未能充分反映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效果实质。

二、结论与建议

1.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提高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尽量避免盲目选课,在学生利用自由度选课的同时,还应在体育课程中合理增加一些“必修”和“限定选修”内容,强制学生选择一些对身体素质提高有很大帮助的课程,而不应该任由学生仅凭个人兴趣和喜好进行选课,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和锻炼效果。

2.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加大和完善场馆建设力度,积极进行教师业务能力再培训和进修,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解决过热项目的场地和教师问题。教务部门和体育部室积极协商探讨排课时段问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量减少和避免不适宜进行体育活动的时段。

3.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使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设置好各项目的基础课和提高课,进行分层次和水平的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也纳入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先天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性,尽量不要把客观差异性很大的身体素质纳入体育课程考评的范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2002.

[2]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3]尤晓旭.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发展[J].体育世界,2013,(10):117-118.

[4]席连正,冯莉萍.珠海大学园区“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94-97.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认知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职业院校《税法》课程更新机制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