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长吉图需求为导向构建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

2015-04-08李英涛黄际英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期

李英涛 黄际英

摘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是我国2010~2020战略部署,亟需大量高水平,应用型英、日、俄、朝口笔译人才。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校政、校内三元互动。本文主要探讨了以服务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导向,构建以校内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为主的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

关键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应用型翻译硕士 校内翻译实践平台

一、引言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珲春市),是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将对吉林省开发开放和振兴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目标为将该地区建成国家沿边开放、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搭建对俄、朝、日、韩等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高层次英、日、朝、俄翻译人才。2011年,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本着“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办学层次,培养高层次优质翻译人才”的原则向国家申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翻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设英、日、俄、朝四个语种口笔译方向,2012年起招生,启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翻译硕士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工作。

应用型翻译硕士的培养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互动,构建“校企、校政、校内三元互动”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自2012年开始招收翻译硕士生开始,就非常重视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机会,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翻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1.满足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指出,翻译硕士设置的目的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翻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强调“采用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教学。”二是强调翻译硕士培养要“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40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

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的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各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内翻译实践平台,达到“提供翻译实践机会,夯实翻译技能”目的,实现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

2.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指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长吉图地区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高层次英、日、朝、俄翻译人才,这就要求在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知识,也要加强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翻译实践能力是指学生既要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翻译能力),形成“外语实践能力+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翻译能力)”的翻译硕士人才复合实践能力结构。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学校自身要积极加强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以学校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实验室为依托,夯实学生外语语言基本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翻译硕士的口笔译职业技能,以缩短学生向翻译人转换的过渡期,达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3.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因素中,学生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校内翻译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有利于教师把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机动灵活,学生参与性增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加深其思维的深度,并以此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模式

一名优秀的译员一是应该具备扎实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尤其是翻译对象国政治、地理、经济、文学、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三是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翻译技巧,具备职业需要的翻译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围绕上述译员所需素质建立以培养学生外语语言基本功的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以培养学生掌握翻译对象国相关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以培养职业需要的翻译能力的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翻译项目的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以此来构建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

1.积极加强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建设

听和说是语言交际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直观的言语活动,同时也是完成口译活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听力、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的。因此,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能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进行大量模仿实践条件。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由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语音实验室组成,其在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视听媒介,让学生获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形象逼真、情景互动的真实信息,从而更好地模仿、练习,同时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技巧的形成,使学生学习自主化。

2.积极加强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建设

译员光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常常有译员因缺乏主题知识或百科知识而出现“卡壳”的现象。译员的接触面很广,接待的对象在职业、年龄、身份、阶层、志趣、爱好、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译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百科知识,如国土地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还应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自己的翻译地道明白,达到应有的沟通效果。因此,翻译对象国文化模拟实验室建设就必不可少。

为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感受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学习与训练融入到文化氛围中,从而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体验到文化养人、文化育人的优质教育环境,体验到“中西合璧”的华桥精神,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中心由中国村、联合国村、日本馆、韩国村、德语村、俄语村、意大利语村、葡萄牙语村、西班牙语村、法语村、非洲馆、阿拉伯语村和英语村13个语言文化模拟实验室组成。中心于2011年11月被批准成为“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13年5月被批准为“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吉林省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俱乐部成员”。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注重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验教材建设、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和资源建设、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设备与环境建设等内容。中心现已成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特色鲜明的外语类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全国首创的综合性外语语言文化模拟实验中心,为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翻译硕士人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3.积极加强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

近年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愈加频繁,翻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中无所不在的活动,进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我省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与日本、俄罗斯、韩国、蒙古国等国家的经济贸易额度与年递增,英语、日语、俄语、朝语、蒙语等语言的高级翻译人才供不应求。在翻译进入职业化时代后,翻译教育教学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重大变化而进行大胆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我省急需的高级翻译人才。因此,调整对翻译教学理念的认识,探索和建设职业化时代的翻译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高教强省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建设翻译实践教学中心,为我省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迫在眉睫。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翻译实践教学中心由翻译工作坊、机辅翻译实验室、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组成。目前,该中心承担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亚欧教育论坛”等国内外大型会议的口笔译工作。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实地的翻译教学与实战训练平台。中心的实践教学可以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在该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夯实外语基础,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提高双语转换能力;模拟仿真翻译情境;参与真实翻译项目,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体验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翻译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基于真实项目的特点,因此,能够极大提高翻译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翻译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提高翻译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翻译实战的能力和水平。

4.积极推进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中“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与建设既需要走出去,也需要引进来。因此结合我校外语服务的优势,我校可以跟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外事办公室、吉林省翻译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具有“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双重功能的“吉林省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既可以促进吉林省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又可以为我校翻译硕士搭建翻译实践平台,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翻译项目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都对各高校加强实践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翻译本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翻译硕士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学校是培养应用型翻译硕士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我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的内涵建设,使其成为我校培养符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需要应用型高层次英、俄、朝、日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基地。

科研课题:本课题为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长吉图”先导区MTI实习基地建设—“校企、校政、校内”三元互动模式探索》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MTIJZW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