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谣言对策研究
2015-04-08王凤云
王凤云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谣言 危害 治理 对策研究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里,网络使用实体通过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即通过网络媒介(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微博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主要涉及公共突发事件或人们广泛关注的、与社会公众人物密切相关的事情,借此吸引观众眼球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实现经济利益,而有些谣言的编撰仅仅只为娱乐消遣或打击报复。网络谣言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不同领域可以把网络谣言划分为:网络政治谣言、网络经济谣言、网络军事谣言、网络社会生活谣言和网络自然现象谣言五种。其特征具体表现为:(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传播方式的多元化。(3)传播方式的隐蔽性。(4)传播目的复杂性。(5)极快的传播速度和极强的影响力。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
(一)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和谐
在网络谣言事件中,社会公众普遍存在恐慌、焦虑心理,却又无法准确掌握真实信息及事件发展的具体进程,此时网络谣言便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这使得一些谣言散播者有机可乘,他们依据自身的经验和主观臆断在网上大量散播经过编撰或曲解的虚假信息,意图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激发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如:网络上流传有人用针管在闹市区向行人注射艾滋病病毒,引起了百姓们的恐慌以及网上传播强抢拐卖幼儿的谣言,引发家长们的不安,进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损害网民利益,影响经济发展
网络谣言不仅引发了社会恐慌,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网络财经谣言占总数的11.0%,其中超过四成涉及股市。这些经济谣言往往直接威胁某些企业的生存,危害经济安全,如2008年“蛆橘事件”使全国柑橘严重滞销,2011年的“毒香蕉事件”使海南的香蕉烂在地里,直接导致部分橘农、蕉农破产;2011年“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业,导致许多乳制品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失业。
(三)夸大事件态势,增加解决难度
网络谣言的匿名性使得造谣者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行会触及伦理道德及法律底线,进而肆意的造谣、传谣。尤其对一些刚刚发生的、人们广为关注的事件添油加醋,甚至火上浇油的以讹传讹,致使被事态恶意夸大,混淆公众视听,从而为事件的解决增加难度。如2012年,有两起重大灾难性事件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它们分别是天津蓟县莱德商厦火灾及北京“7·21”特大暴雨。其共同点是网络上散播的遇难人数远远超过政府公布的数字,而且恶意抹黑政府的应急反应措施以及处理态度,这给政府的灾后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四)引发政策质疑,消解政府公信力
一些网络谣言,无中生有,有意攻击或间接映射党和政府,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谣言的传播一旦为公众所接受,必然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比如:网上流传在湖南“石首事件”中,警察参与“抢尸”,使得警民矛盾、官民矛盾激化,最终酿成群众性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网民理性分析能力
网民作为互联网的直接使用者,也同样是打击网络谣言的中坚力量。一般而言,网民思想政治素养越高,分析、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就越强,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因此,面对谣言四起的网络环境,有效遏制网络谣言必须把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性分析能力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建立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内设幽默教育性短片、心理健康自测或咨询网页、典型案例的分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趣味课堂等。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自觉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提高网民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构建理论知识扎实、思想政治素养崇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二)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公民法制意识
网络谣言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民法律、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时不辨真伪、信口雌黄,甚至恶意造谣生事,从而导致网上信息混乱。对此要积极对网民进行网络道德及法制教育。一要积极开展网络道德素质教育,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强化网民道德自律意识。二要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强化法制意识。三要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只有用真实可靠的信息进行注册,才能克服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带来的弊端。这样不仅能有效地约束网民行为,也为有效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便捷。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社会透明度
社会公共信息的匮乏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空间。信息公开、透明是引导、防止和治理网络谣言的前提。为此政府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信息查询求证、调节反馈机制。一要建立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增强社会信息透明度。利用各类媒体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公布事件真相、引导网络舆论;二要建立网络信息收集、预警、分析、反馈工作机制。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及时监管网络谣言产生渠道,有效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将有可能酿成的网络谣言化解在萌芽状态,彻底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三要主动出击,消除网络谣言最后的生存空间。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后,还应该保持主要传播渠道的畅通,并及时向社会民众公布最新的事件发展动向,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对策措施,而且要与民众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以保障真实信息畅通无误地传达给民众,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需求,解决民众的心理危机。
(四)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共性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信息传播中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大众传播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其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用专业的眼光对网络谣言或疑似网络谣言进行调查研究、辨析真伪、严格把关,不作网络谣言的“二传手”;其次,主流媒体需要改变其失语和缺位的情形,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及时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正向发展,并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承担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责任;最后,网络媒体要加强自律,坚持新闻伦理道德和专业精神,采取谨慎、客观和全面的报道态度,杜绝渲染负面虚假消息、跟风报道、恶意炒作、混淆公众视听。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587.
[2]刘滔滔.网络谣言的审查标准[J].神州,2012,(10).
[3]田惠凤.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21.
[4]柴艳茹.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及其治理[J].人民论坛,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