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生物学科有效备课的着力点

2015-04-08陈卫东

中学生物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碱基建构分子

陈卫东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障,生物学科亦然。常态化的备课中,教师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教案书写上,对其他教学要素的反思与整合较少。如果教师缺少通盘的考量与整体的规划,备课容易走向低效甚至无效。近年来,笔者改革备课的策略,尝试以教学设计作为抓手,将备课的着力点放在教学设计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诸多教学要素有序安排和优化组合,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整体性的规划,能将前瞻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有机地融入到备课环节中。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一节为例,谈谈着力教学设计,提升备课效益的策略。

1 着力目标设计,找准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行为、要达成的状态,是教学总的方向与要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DNA分子的结构”章节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① 描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② 概述DNA分子的主要特点;②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DNA分子碱基比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与解释生命现象;④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⑤ 体验科学研究中的合作精神、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特性。(1) 定位要有“准确性”。针对不同知识板块,对照课标的要求,用合适的行为动词表达出来,以体现不同内容的不同教学要求。如目标①“描述”属于了解水平,目标②“概述”属于理解水平,目标③“学会”、“解释”属于应用水平,目标④“制作”属于独立操作水平,目标⑤“体验”属于感受水平。(2) 确立要有“全面性”。目标设计要从三个维度上全面考量,不能只重视知识目标,而轻视或忽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上述目标中,“动手制作”技能目标、“体验合作精神”情意目标不能偏废。(3) 实施要有“统整性”。教学目标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来区分,但各个目标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实施过程是相互交融、整体推进的,多元化的目标可以一体化实现。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内容,重点就是要能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征,发掘教材隐含的原理与规律,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生命现象,提升生物学素养。

2 着力流程设计,厘清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流程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作出一个框架性的规划,给出一个总揽性的思路。“DNA分子的结构”教学流程设计为4个师生活动单元,分2课时完成。4个活动单元是:活动一——了解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活动二——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活动三——分析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关系;活动四——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活动一的推进流程是:教师给出阅读问题→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答阅读问题→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填空→学生投影展示学案完成情况→联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的科学史,说出感悟。

活动二的推进流程是:教师明确观察对象→提出观察问题→学生观察图示→小组内交流、补充→分小组概说DNA分子的结构特点。预留空间:针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提出疑难知识点→教师点拨→“消化”疑难知识点。

活动三的推进流程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归纳DNA分子碱基的数学关系式→当堂训练实施知识迁移。预留空间:DNA碱基数学关系式的推导,探讨推导过程的疑难问题。

活动四的推进流程是:课前布置→课后制作→课上展示。

3 着力活动设计,构筑课堂教学路径

教学活动设计是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以学生的“学”为主线,细化教学流程,设计师生互动的触发点,构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路径。活动设计可有机融入问题设计、方法设计、训练设计。以下是笔者在教学“DNA分子的结构”时,进行的活动设计。

活动一:了解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

(1) 阅读教科书P47-48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当时科学界对DNA分子结构有怎样的认识?

威尔金斯及合作者富兰克林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查哥夫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2) 完成表1。

(3) 分小组展示,教师纠错。

(4) 联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的科学史,说出自己的感悟。

第一活动单元设计意图:教材关于科学史的编写,内容较为浅显,也较为零碎。教师采用自主阅读的方法来教学,可以较快达成知识目标。教师在阅读前给出的问题,既是学习的“任务”,也是学习的“航标”,能引领学生将阅读不断向前推进。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纠错,体现了互动交流、合作学习。设计表格由学生来填写,实际上是对模型建构历程的再一次梳理与归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契合点。表格的第一栏是“模型建构的历程”,纵向观察是对不同观点的质疑、否定、修正和完善,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创新性与发展性。第二栏是“对模型的要点描述”,可以训练学生借助教材信息筛选主干信息的能力。第三栏是“建构的依据或修改的依据”,可以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的实证性中逐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二: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 观察教材中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2) 学生展示:说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endprint

(3) 质疑:关于DNA的分子结构特点的描述,你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识点?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释疑。

(4) 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活动单元设计意图:关于DNA分子结构特点的概述,这里设计成“看图说话”。“看”与“说”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回答相关问题。以此作为基础,学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三个特点的描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学生容易联想记忆。关于DNA分子结构特点的描述中,学生对“反向平行”、“氢键”可能有疑难(在历届教学中都有发现),这虽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教师有必要解释清楚,可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解决“反向平行”疑难点,教师可以结合模式图两条链的图像来说明,沿图形中轴对折图像可以重合的是“同向平行”;将其中一条链旋转180°,“让这条链的方向反过来”,两者可以重合的,是“反向平行”,DNA的两条链属于后者。还有一种化解策略,就是补充脱氧核苷酸碳原子的标号,可以说明一条单链是5→3走向,另一条单链是3→5,说明两条链是“反向平行”关系。“氢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化学键,可以理解为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当堂练习”环节,可以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活动三:分析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关系。

(1) 规律的概括与推导。

最基本的依据:因为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所以在DNA分子中A=T,G=C。

规律①: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等于嘧啶碱基之和,各占50%。数学表达式:A+G=T+C=50%,或(A+G)/(T+C)=1。

规律②:互补碱基之和在单链中所占百分比与在整个DNA分子中所占百分比相等。数学表达式:(A1+T1)%=(A2+T2)%=(A+T)%;(G1+C1)%=(G2+C2)%=(G+C)%。

数学表达式中符号含义的说明:将DNA分子的两条互补单链分别记为1号链与2号链,1号链中的T记为T1,2号链中的T记为T2,余此类推。1号链中的(A1+T1)占1号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记为(A1+T1)%,余此类推。整个DNA分子中的(A+T)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百分比记为(A+T)%,余此类推。

规律③: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在单链及整个DNA分子中是相等的。数学表达式:

(A1+T1)/(G1+C1)=a,则(A2+T2)/(G2+C2)=a,(A+T)/(G+C)=a。

规律④:嘧啶碱之和与嘌呤碱之和的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恒等于1,在两条单链中互为倒数。数学表达式:(A+G)/(T+C)=1,(A1+G1)/(T1+C1)=b,则(A2+G2)/(T2+C2)=1/b。

学生推导。

(2) 巩固训练:略。

活动四: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 课前布置制作任务: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第二课时课上展示。教师推荐制作材料,说明制作的注意点,明确完成的时间。

(2) 课后完成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每个小组的制作数量不少于一个。

(3) 课上展示制作模型,对模型进行解释,说出模型制作过程中的体验。

4 着力评价设计,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如果把教学目标比作教学活动的“指南针”,那么教学评价就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晴雨表”。依据系统论的原理,在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应与目标设计、流程设计、活动设计并存,且与活动设计并行。教师将教学评价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校验、激励、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反馈教学效果,评价设计应涵盖教与学两个方面,侧重评价学生的“学”。评价课堂上学生的“学”,主要评价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话语、行动、认知水平及临场应对。评价课堂上教师的“教”,主要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评价课堂上学生的“话语”,主要是评价话语的数量与质量。如观察“DNA分子结构模式图”时,学生是否能说出多项特点,描述时语言是否流畅,前因后果是否有逻辑性等。评价课堂上学生的“行动”,主要是评价行动的主动性与目的性。如阅读“DNA模型建构的科学史”内容时,是“走马观花”式的,还是投入科学家的角色去探究模型建构的依据。评价课堂上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是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程度。如完成本章节活动二中“当堂练习”、活动三中“巩固训练”习题时的正确率、熟练程度等。评价课堂上学生的“临场应对”,主要评价临场应对的灵活性、切合性与创新性。

评价教师的“教”,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新课程一致、是否与新课标吻合、是否具有前瞻性;教学设计中目标定位是否准确、重难点筛选是否合理、方法选择是否合适、师生互动是否到位;教学方式是否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学效果有没有“以生为本”,有没有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碱基建构分子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应用思维进阶构建模型 例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分子的扩散
中国科学家创建出新型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
生命“字母表”迎来4名新成员
生命“字母表”迎来4名新成员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