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危机与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5-04-08王利军
王利军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近年来,高校债务危机事件频频现诸报端,由此引起人们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广泛研究和讨论。本文主要讨论,在实现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校教育经费紧缺,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在学校内的合理配置,使学校在不负债或低负债的情况下良好运转。
一、高校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
1.教育不是国家投入首选,财政性教育经费短缺
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在总量上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335.07亿上升到2006年的1207.48亿。但是,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却呈不断下降趋势。该比重从1998年的61.5%下降到2006年的45.2%,下降了16.3个百分点。生均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7309.58元降到2005年的5375.94元。①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到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在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十多年过去了,4%的目标只停留在空洞文字之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有的年份仅有可怜的百分之二点几。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局要协调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如全民医保)、保障社会应急(如灾后补助),需要拿出相当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需要公共投资的其他急需要发展的方面。约翰斯通指出:限制高等教育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或政府支出中占取较大份额的可能原因,就是在对日益稀缺的公共资源的争夺中,高等教育的优先地位已经下降。[1]就我国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压倒一切社会风潮中,各级政府官员出于所谓“政绩”考虑,把大量财政性资金用于投资,对不能或不能很快催助GDP增长的高等教育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给予高等教育的拨款也往往因各种缘由或延迟或打折兑现。
2.资源配置低效浪费严重
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拨款,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也在不断加大,但是高校却普遍出现了资金紧缺的状况,这固然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年增长额度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额度相比偏低,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同样和我国高校的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至少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显得更加短缺,高校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高校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消耗了较多的资金。高校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开销的总资金是一定的,如果用于行政后勤等的资金占用的比较多,那么用于教学科研的资金必定会收到影响,而我们己经知道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都有着一支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所开销的资金都是从学校的预算总资金中分出来的,这样高校的行政体系就用去了学校总预算资金的一大块,而且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的设置和运行方式都是与我国政府的设置及运行相似的,是一种官僚制的层级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其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属于比较低下的,因此,高校用于行政管理的资金往往就因大量冗员的存在及其工作效率的低下而被浪费掉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农工党北京市委常委章怡学2005年在对高校教师队伍调查中发现,首都高校师生比过高,为1∶7左右,而员生比更高,为1∶2至1∶3左右,也就是说,后勤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比例大大超过国外,教师仅占教职工总数的37.8%!而且专任教师数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职工行政人数却逐年递增。这种结构布局,影响了本来就少的教育经费的集中使用。后勤行政人员的过度膨胀,造成教师在新的高校利益分配格局中份额的减少。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产生了许多新学科和新专业,出现了一些学科交叉、专业交叉和课程交叉的现象,各院系为了应付教学评估,作计划,找资金,大量购置实验设备,给每个实验室都配置足够的设备,造成整个学校仪器设备大量重复购置。同时,由于各个实验室之间相对独立,实验项目少,实验教学任务有限,一个学期只上几节实验教学课,设备形同虚设,利用率低。据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只有60%;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处于闲置状态;另外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中关村地区部分高校5万元以上3690种大型仪器使用率的调查,年开机时间仅400小时,不开机的时间占40%[2]。受利益驱使,在各高校之间、系与系之间,甚至许多“细胞单位”之间的各类人员、设备等资源也不能实现共享,造成了一定的隐性浪费。此外,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产权不清、管理制度松弛、账目混乱等问题,致使高校资产流失显现时有发生。高校各部门职工只图自己工作方便快捷,缺乏成本意识,使办公和教学用品消耗严重,造成极大浪费。
3.高校扩招带来的负债运转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专科生在校学生数由1998年的341万人提高到2006年的1739万人,短短8年间,学生规模扩大了5倍。这段时间内全国各高校都普遍面临着校舍扩建、专业扩充、师资扩编、院校合并、升级升等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高等教育投入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增加,这不得不逼迫着高校自谋资金来源,向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成了各高校在财政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项对策。
为支持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贷款。如湖北省自2003年起将在原来每年安排1600万元于高校建设贷款贴息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贴息资金1000万元,鼓励高校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建设步伐。广东省则提出高校办公楼、教学楼、学术中心和体育场馆等项目建设,可享受政府100%的贴息贷款;对于学生宿舍建设,则可提出无政府贴息的商业贷款[3]。“截至2006年12月末,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3家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共向高等院校发放贷款2400亿元。其中,5家大型银行共有高校借款客户2331户,贷款余额1800亿元,占上述各类机构高校贷款余额的75%。2006年,银行进一步加大高校贷款力度,年末高校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0.17%”[4]。
高校负债发展,在短期内使学校基本建设、办学规模得到迅猛发展,然而,很多高校对自身还贷能力估计不足,2007年起很多高校纷纷陷入债务危机。2007年2月,在政协甘肃省九届五次会议召开的“教育发展专题联组座谈会”上,一份关于“巨额债务困扰甘肃高校正常发展”的政协委员调查报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报告披露:甘肃高校总负债高达49亿元,每年需支付利息近4亿元。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5]2007年3月19日,吉林大学在校内网站上贴出一则通知,宣布该校负债30亿元,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付息高峰,每年支付银行的利息高达1.5至1.7亿元,并征集教师和学生出谋划策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在我国现行政治背景下,政府很难允许公立高校申请破产的,这更助长了高校领导者不顾自身经济状况盲目贷款扩建的气焰。由于高校贷款可以不必限定用途,大量低息贷款被用于与学校教学发展无关的项目,或是用于一些华而不实的场馆建设,甚至有些高校竟将大量学校发展资金投资股市,终至损失惨重!高额贷款必然导致学校资金周转困难,大量学校发展资金用来偿还银行利息,挤占正常的教育事业经费和科研经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最终将直接影响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关于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1.明晰教育产权,降低交易成本
范先佐教授认为,“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明确界定教育产权,以降低教育的交易费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排他性使用,进而有效增加教育资源投入量,减少教育领域内由于“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造成的损失和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率。”[6]产权是排他地使用资产并获取收益的权利,产权的核心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两大权力关乎经营与效率。产权界定清晰,保护合理,人们在具体的交易活动中就会支付较少的交易费用。或者说,人们在既定的产权安排下就会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否则,就会由于权利界定不清而产生低效益问题。产权不明晰,特别是收益权力的归属不确定,就存在导致大学预算最大化、成本最大化的可能。对我国教育产权制度的改革,徐文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教育产权论》中对此有深入研究。他在充分揭示了我国现行教育产权弊端的基础上指出,理清中央、地方、学校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是教育产权改革的重点。“总的改革方向是将原来由中央、地方拥有的对学校办学的控制权交给学校,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办学的法人实体。中央与地方只是通过拨款、信息咨询、制定大的方针政策来宏观控制学校。”[7]在学校内部治理方面上徐文借鉴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对现行学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2.引入企业经营理念,摆脱非核心任务
约翰斯通认为很多大学和其他中等后教育机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长期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中高等学校,广泛从事一些与大学核心功能无关的其他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与学生、教职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宿舍、餐厅、书店、公寓和野营地;一些大学自己设立的机构(如医务所)等,这些活动可能对教学和科研是有益或是必要的,但并非一定要自己所有、自己经营或给予补贴。在他看来,高校财务的压力和现代管理思想都倾向于把这些活动“甩掉”,以私人或准私人的形式来进行,迫使其财政上“自食其力”。[8]高校摆脱非核心任务把它们转交给私人机构来运营不仅提高了这些后勤供应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还有利于高校集中所有精力和有限资源投入到关乎学校发展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中去,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在高校内部的合理优化配置。
从高校自身专业发展上来看高校财务危机下的“摆脱非核心任务”是指加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投人。在资源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做到重点突破,带动全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遴选出优势学科和特色项目,扶植最优异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把它变成一流,带动其他学科发展。这需要高校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势和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上制订切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3.加强管理,厉行节约
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吉林大学在征求了学校各方的建议后,压缩开支、厉行节俭仅2006年就节省了6757.37万元,虽然在这巨额债务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但是起码他们已经认识到控制成本的问题,而且结果也证明确实有节约潜力可挖。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资金实力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大兴土木,建成了许多设施先进、外观豪华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其硬件水平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许多知名学府,致使大学成本急剧增长,大学投入畸形发展。
控制开支、节约成本关键要在财务管理上下功夫,首要任务是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把预算和资金筹集使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资金预算的编制、审定及执行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把执行预算的责任落实到人。在提倡民主管理、群众参与的同时,必须坚持经费计划审批权与费用支出管理的“一支笔”审批制度,杜绝经费管理多头审批,以避免造成超计划、超预算的现象发生。对于各项经费支出,各部门负责人首先要严格审核,严格控制预算总额。”[9]在高校运转过程中各单位部门都要树立节约意识,对部门的水、电、暖、油的消费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水电能源的单位定额配给制度,超出部分需支出相应额度的费用。此外,还完善强高校运行成本的反馈机制,通过对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渠道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考核,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找出其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去调整未来行为。
节约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控制使用上,还体现在资源的充分共享上和充分利用上。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面临着教学和实验设施单位间配置稀缺和闲置的矛盾。资源一旦分配下去,就落户在一家,“静止”在一家,教育资源不能实现充分共享,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必须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行资源共享。特别是价值比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应打破按单一课程或单一专业设置与管理的传统模式,互相提供方便,克服“大而全”的狭隘思想,最大程度减少各类资源的冲突和内耗。对于一些确实空余的教学和办公设施(如教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出租给校外机构人员,不仅控制了浪费,还可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收入。
4.精简机构,人员分流,控制过高的人员成本。
如上文所说,很多高校管理机构重叠、非教学人员比重过大,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挤占了较多的资金。通常企业的做法是精简机构、裁撤臃员,以达到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目的。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而言,通过简单的人员裁撤达到减缩人员开支的目的显然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样往往会遭到组织上和政治上的强烈抵制。比较可行办法是通过部门撤并将多余人员采用多向分流的办法处理。符合教师条件的充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不能做教师的分流到校办产业或其他服务岗位上,没能找到其它合适岗位的允许其留在原来岗位上,但必须接受减薪安排,鼓励其跨岗兼职。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且收入较高的职工通过补贴退休金的方式,鼓励其提前退休。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经费紧缺是各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常常利用“公共机构”的身份为了实现自身迅速成长往往不顾经济条件盲目求大求全,在深陷债务危机后可以公然绑架政府把庞大的债务负担转嫁给公众。这种“恃公自重”的态度往往使其放弃思考自身的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与当今社会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理念格格不入。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大学不可能再安然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大包大揽”,各高校可以在既定位置上安享国家配置的财源、生源。面对来自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国内高校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力更生能力,这样才有资格谈国际竞争,在内部资源都不能实现合理配置还一味仰仗国家的“救火”、“补漏”的条件下还在妄谈“世界一流”不啻为痴人说梦。
注释:
①数据来自历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1]夏伦勤:重视教育还要喊多久?http://www.hcxx.sdedu.net.
[2]曾建英.高校仪器设备利用低效的成因及对策[D].中国农业大学,2004.6.
[3]揭红兰,关于我国高校负债建设发展的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6
[4]王东升.规范贷款,防范化解风险一访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邓智毅[J].中国金融家,2007(5).
[5]周文馨.负债49亿,高校陷入资金“黑洞”[N].甘肃经济日报,2007-2-8.
[6]范先佐.教育的低效率与教育产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7]徐文.教育产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8]D.B.约翰斯通著,沈红等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P80.
[9]高慧鸽.我国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