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与高校教育引导策略研究——基于对上海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

2015-04-08

社科纵横 2015年9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行为生源

郑 丽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社会消费群体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作为年轻消费者,其消费特征、消费动机、消费行为又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因此,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也就具有积极的意义。上海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无疑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笔者通过对上海市内的四所高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力图清晰呈现沿海城市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探讨高校在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培育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作用和所应采取的措施。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分别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各发放1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48份,占发放总数的91%。调查的内容涉及性别、年龄、生源地、家庭月收入、生活费、学习用品费、通讯网络费、交友恋爱支出、日常购物支出和消费方式、付款方式、个人支出来源,以及对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作用的认可等31项内容。

在提交有效调查问卷的学生中,男生291名,女生257名,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53%和47%;其中本科生376名,研究生172名,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69%和31%:上海本地生源137名,外地生源411名,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25%和75%。在外地生源学生中,来自城市(县级以上)的151名,来自农村的260名,分别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8%和47%。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

1.经济来源的依赖性较强,存在明显的学生类别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较为单一,较大一部分同学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父母和家庭的供给,占76%。从总体问卷来看,9%依赖于奖、助学金,11%依赖于勤工俭学和外出打工,4%依赖于助学贷款以及其他方式。相比较本科生,研究生经济支出主要来自于家庭资助的比例大约低10%。相比于城市生源学生,农村生源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来补贴收入的占79%。

2.消费水平呈显著离散趋势,存在一定的身份区隔差异

本调查所涉消费支出是指除了所交学费、住宿费等学校统一收费之外的其他生活、学习等支出。一般来讲,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应属于依赖性支出,消费水平的差距应该不大。但此次调研显示,不同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化还是比较大的,总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消费离散趋势。上述学生样本中,月消费1500-2000元的占53%,月消费2000-2500元的占11%,月消费1500元以下的占7%,月消费2500元以上的占9%。另外,总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身份区隔差异,即来自于本地生源和其他外地城市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于农村身份的同学的消费水平,其中月消费支出在1500元以下的样本主要为农村生源学生。

3.支出结构呈多样化态势,更多学生注重发展型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校园食堂就餐、衣物购置)等基本生存性消费支出占比月均总支出的51%,是比例最高的支出项目。人际交往支出占比21%,显示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意识较强,希望获得认可和交友的愿望强烈。另外,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大学生用于学习材料的购置、参加各类培训的支出也占到了月均总支出的18%,彰显了上海高校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强、发展压力大,注重提升发展竞争力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

4.消费心理有待成熟,超前和攀比消费存在较大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支出还是比较理性的,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安排消费活动,但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盲目跟风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仍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对处于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讲,一些同学将追求潮流、时尚、个性、品味等,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容易受到过度渲染的商业广告迷惑,或者受到虚荣、攀比等心理影响,导致消费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和范围,甚至个别学生还会出现“债务负担”和“借贷危机”现象。

虽然现金消费仍然是大学生消费支付的主要方式,但随着信用卡的推广普及,调查显示97%的学生都拥有信用卡,5%的学生甚至拥有2张及以上信用卡,这也为一些学生透支消费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网络购物的便利,很多学生也习惯于通过网银、支付宝等网络支付手段购物结算。

三、高校在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培育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的环境氛围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支持外,高校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应有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多角度、多举措进行引导培育,为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租消费意识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

1.坚持“情商”与“财商”相结合,创新课堂实效,大力开展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教育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明显和肯定的,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教育也应该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要把消费观教育作为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课堂讲授形式,适当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教育等授课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使大学生从“情商”方面做到“入脑、入心和内化认可”。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开设关于消费行为学、投资理财学等消费知识、理财知识的选修课、讲座等,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理财技能,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进而不仅拥有合理的“情商”,还拥有实用的“财商”,唯此才能创新教育的实效,避免流于空洞的说教。

2.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提升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科学消费观培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交互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等,都有着较强的示范、凝聚和引领作用。因此,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各高校更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的相关建设,鼓励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开展以建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作为主题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报告会、征文活动等,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网络等传播工具,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总之,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更多注重运用隐性教育的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方式,将科学消费观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引导和教育作用。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知行合一,注重推动包括勤工俭学在内的各类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社会实践永远是检验教育效果的试金石和最终标准,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将所学转变为所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用。高校应拓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增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到老少边穷地区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前往贫穷地区支教,参加各类科技扶贫、义务劳动、社区锻炼、岗位助教等活动,让这些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生,使他们产生心灵的触动,深刻认识到勤俭节约的可贵,认识到谋生的艰辛不易,进而能够自觉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4.坚持“软性”与“硬性”相结合,优化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消费观培育的制度规范

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育引导虽然主要是一些“软性举措”,但同时也要配合做到一些“硬性约束”,只有软硬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尤其是各相关高校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校自身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服务管理措施,形成教育引导、环境育人、制度规范等全方位的综合保障措施。比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规范,从纪律约束上对老师、学生的校内行为做出明确规定,避免有可能引起诸如“毕业后不开奔驰宝马,没有身价两千万,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等“社会失范”和“雷人语录”等的出现。同时,针对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弱的实际,还可以探索将部分奖助学金发放形式由一次性发放改为按月发放,或者还可以提供书籍购买卡、学习卡等形式,鼓励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奖助学金。

[1]卢嘉瑞.消费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5.

[2]刘方.消费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武庆.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丁建.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念转变的基本对策[J].管理观察,2009(5).

[6]张炜.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青年教育,2012(11).

[7]孥碧君.浅析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及对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4).

[8]徐磊.经济差距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2).

[9]郑述剑,陈钰.浅析现阶段大学生消费的特征与问题[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行为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