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及路径

2015-04-08杨巧燕

社科纵横 2015年9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政治

杨巧燕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30)

一、对政治文化的一般理解

自阿尔蒙德1956年首先提出和使用“政治文化”之说,迄今已近60年。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中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1]根据现有资料,政治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大约是在1987年以后,它主要是在中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学成果翻译介绍的过程中开始的。国内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还是以阿尔蒙德的观点为依据。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以此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新见解。总结起来,关于政治文化的看法主要有五种:第一,将政治文化广泛化: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心理三个层面的综合。“政治文化乃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用下,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建构的政治规范、政治制度和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观念和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2]第二,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理论与政治心理和价值的综合。政治文化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以理论形态出现的政治理论、政治意识;二是以情感、习俗等表现的政治心理;三是在上述两方面作用下形成的政治价值和判断。”[3]第三,基本上持以阿尔蒙德等为代表的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的观点,把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加以研究。”[4]第四,认为政治文化是心理和行为的综合。“政治文化是表现由一国政治体制、政治传统决定的公民和法人在取得经济、政治合法利益方面产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总态势的政治学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综合体现;它在心理、政治、社会分析结合的方面提供了判定一国政治发展现状、程度和方向的方法论基础。”[5]第五,将政治文化等同于包括伦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6]

本文在认同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成员,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关于政治系统、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心理倾向、政治理想和政治态度等的总和。

二、中国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

“一定社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7]积极推进中国传统臣民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促使人们形成现代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政治文化规定了人们的政治倾向,往往形成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影响和支配着人们对政治方式的选择,并指导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当现代公民政治文化内化为人们的心理意识时,意味着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已经构成社会成员的政治世界观,也就意味着社会成员已经形成了现代的政治人格。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第二,有效维护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8]而要有效维护政治社会稳定,建设先进政治文化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现代公民政治文化可以发挥整合作用,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扩大政治认同感,增强现有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进而指导政府行为趋向现代性。现代政治文化可以成为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纽带。

第三,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提高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度。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参与不可缺少的助推剂。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统治体系的不断巩固和完善,这就需要各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政治文化内含着对政治发展前景的向往,如果这种向往符合政治发展规律,则能激发人们努力通过政治实践去推动政治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政治的发展。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9]政治参与是人们对政府的决策过程施加影响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便是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公民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归属,有效地促进了公民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的觉醒,从而也构筑起现代政治有效运行的政治文化基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要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带来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实现还有待于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四,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都要受一定的政治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现代公民政治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不仅可以帮助新的经济发展局面的形成和巩固,而且有利于消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过时的思想因素。相反,如果经济发展忽视相应的政治文化建设,放弃政治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设计和导向作用,必然导致经济发展陷入深刻的文化矛盾之中。因此,现代政治文化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保持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路径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转型最终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完成。政治社会化是指公民通过学习而获得对政治世界的认识的过程。其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具有一定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起作用的社会成员。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和途径实现中国政治文化现代转型:

第一,在中国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促成政治观念和政治活动方式的改变。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也是文化心理的基础。要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首当其冲是要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公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才能使公民在享有物质生活基础上,有时间和精力依法参与政治。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将个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认为人们对不同层次的需要追求的强度和顺序不同,只有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人们才能追求其他各种社会需要。简单地说,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的时候,公民首先期望政府推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个人的温饱,随之才会上升到对其他需要的追求,才会产生参与意识,有热情参与政治。

市场经济是现代民主政治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根基,也是现代民主政治文化得以生成的最原始的动力。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它在促进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同时,也以其广泛和深刻的渗透力,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孕育着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统一的市场将分散封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还可以促成人们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反映着商品生产关系的概念”[10]的形成。

第二,参与政治实践是传播现代民主政治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公民直接、普遍地参与政治实践活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方式。通过直接参与可以使中国公民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和了解政治的运作过程,获取有关的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特别是通过长期的政治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确立民主政治的竞赛规则、价值取向,强化对国家政权的认同倾向。目前,中国正在推进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的建设,这是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步骤。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行以村民自治制度为核心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拓展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实践的渠道和方式,特别要处理好直接民主选举、对各项事务的直接表决、群众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依照严格的民主程序组织好群众的参与活动,使基层民主不但成为维护群众切身权益的基本制度,而且也成为提高中国公民民主素质,传播民主政治文化的有效途径。另外,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针对此特点,在中国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参与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积极性,开辟各种参政议政的渠道和场所,使各民族群众的政治技能和政治知识在政治参与活动中不断丰富和成熟。

第三,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学校是最正式、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机构,每个政治体系都很重视学校在培养人们政治情感和形成基本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都力图通过学校来传播有关的政治知识和倡导的政治观念及情感。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教育必须针对本地区当前政治文化的现状,切实改进学校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一是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二是加强对政治体系基本知识的灌输和传播,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培养对政治体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高他们对国家和对政治体系的理性认识水平;三是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观、民主法制观。特别是对民主的程序性和具体性,法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等要有充分认识。通过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彻底的民主政治文化内容的传播,使学生逐步形成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政治人格。

第四,要切实重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这个系统的强大政治信息传播功能,有效地传播民主政治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被称作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级组织、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都建立了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他们在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教育系统是我们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手段,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财富,为我们在新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包括组织的重建,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教育内容的丰富完善等,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必须加大政治知识、政治信息的含量,加强对中国公民民主法制的教育力度。

第五,提高大众传媒的普及水平,充分发挥它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媒的出现是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书籍、互联网等为载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政治信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不断普及及其传播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使它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在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对传播民主政治文化,引导公民的政治倾向,培养公民的政治情感的重要作用。因此,尽快发展和普及中国的大众传媒,提高对群众进行政治文化传播的覆盖率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此外,大众传媒要有效发挥它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必须注意保持各种传媒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政治观念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即所传播的必须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内容,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否则,传播内容中融进了异质政治文化的内容不但不会对民主法制建设有任何帮助,严重者甚至会阻碍或破坏民主法制建设。

[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2]公丕祥,李义生.商品经济与政治文化观念[J].政治学研究,1987(1):11-16.

[3]戚珩.政治文化结构剖析[J].政治学研究,1988(4):29-39.

[4]孙西克.政治文化与政策选择[J].政治学研究,1988(4):22-28.

[5]赵军.如何认识政治文化及其研究的社会意义[J].政治学研究,1987(3):14-18.

[6]李传柱.“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2):18-23.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9]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8:263.

[10]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6.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政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