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2015-04-08张鑫
张 鑫
(甘肃省水利厅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甘肃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特点
1.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甘肃种植业生产结构呈现出粮食面积逐步减少,经济作物面积持续增加,总体结构趋于合理的状态。从各种作物的播种情况看,甘肃种植业结构调整已趋于多元化,呈现出油料、蔬菜、瓜类和中药材等农作物多头并进的局面。
2.农作物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甘肃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3.特色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目前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面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以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小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作物为主,初步形成了以河西为主的制种和酿造原料产业,中部以马铃薯、中药材和肉羊为主的产业,陇东以苹果、肉牛产业为主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甘肃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约甘肃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差、农业投入少、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水平低等显在因素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低。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加之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由1978年的4493.93万亩减少到2013年的4288.06万亩,减少了205.87万亩,减少4.58%。人均占有粮食水平比较低,2013年为447公斤,低于全国水平。
(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甘肃种植业存在特色产品品种多、杂、乱现象比较严重,主体品种不突出。目前甘肃市场上普通小麦供过于求,但是优质、专用小麦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仍需从外省调入或进口;马铃薯品质整体较差,既存在食用薯的优质化问题,也面临用途的多样化结构调整问题。在玉米生产方面,食用甜玉米、高蛋白饲料玉米以及高油工业用玉米在我国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实行商业化生产种植,但在甘肃玉米种植仍然以普通黄玉米为主,基本上没有专业化产品。目前甘肃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通用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产品多、高档和优质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相当普遍。“两高一优”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多,远不能达到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和要求。
(三)结构调整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信息引导相对滞后,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差,在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把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一味调减粮食播种面积,忽视了粮食生产的长远发展;有的地方仍在利用行政手段向农民贯彻政府的意图,甚至强行下达结构调整的指标任务,忽视了农民的意愿,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结构调整的盲目跟风致使地区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还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四)发展方式粗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甘肃粗放的种植业发展方式,一方面加大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民收益,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种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弱。总体上看,甘肃大多数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初级产品多,缺少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基本上是小规模、多品牌的分散经营,影响带动广大农民进入大市场,致使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再加上农村金融发育滞后,企业贷款难,流动资金不足,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在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常出现矛盾状态:由于各自种植或加工能力有限,加工业难以做到“生产什么、加工什么”,种植业也无法跟上“加工什么、生产什么”。
(六)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较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促进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甘肃绝大部分农产品以卖“原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率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以上,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40%~50%,而甘肃仅为20%~25%。同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平均为2.6:1,我国平均水平为0.8:1,而甘肃仅为0.5:1,远低于1.5:1的目标要求。
三、甘肃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把农户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并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使农户也能参与加工、销售环节利润的分配,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同时也增强了整个产业的实力和稳定性。能否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高起点建设好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
(二)明确种植业调整重点。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马铃薯、制种、酿酒、中药材和蔬菜产业作为深化结构调整的重点,使其成为甘肃农业的主要增长点。同时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无公害、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粮食作物要继续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有特色、品优的果、菜、花等,压缩其他低效作物,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强化品牌意识,努力创立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三)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确保安全,立足省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发挥比较效益和生产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改善粮食品质,提高加工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基本满足省内人口增加、畜牧业发展和食品加工业对粮食消费的需求。
(四)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甘肃东西狭长,各地资源条件差异较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区、产业带,确立符合各地实际的种植业调整思路,即河西地区以稳定粮食生产为主,积极发展蔬菜、粮食制种及啤酒原料种植;中部以发展蔬菜、中药材、油料和马铃薯为主;陇东地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瓜果产业;南部地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油料以及中药材产业。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当前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要鼓励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实体,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特点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要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促进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建立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今后要在巩固和完善现有蔬菜、水果及粮食制种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玉米良种生产基地和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
(六)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甘肃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1]白石.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Z].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李芳红.浅谈种植业结构调整[J].甘肃农业,2006(10).
[3]赵伟明,鲁长根,杨新琴,何伯伟,吴早贵.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经验和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0(01).
[4]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2014)[Z].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