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80例临床观察
2015-04-08梁少华
梁少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乳腺外科,广西 南宁 530011)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良性病变,但由于其临床表现易与乳腺癌混淆,且可通过不典型增生发生癌变,部分病例属于癌前病变[1]。因此,防治乳腺囊性增生病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防止其发展恶化。2011-08—2012-08,笔者采用中药调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80例,并与单纯穴位贴敷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60例均为我院乳腺科门诊患者,依照就诊次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年龄20~51岁,平均(36.1 ±3.5)岁;病程3个月 ~5年,平均(3.1±1.2)年;经前乳房胀痛者64例,疼痛与月经无关者16例;伴单侧乳头溢液者18例,双侧乳头溢液者11例,月经不调者21例。对照组80例,年龄20~50岁,平均(37.0±4.3)岁;病程5个月 ~5 年,平均(2.9 ±1.6)年;经前乳房胀痛者61例,疼痛与月经无关者19例;伴单侧乳头溢液者14例,双侧乳头溢液者15例,月经不调者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均能触及乳房肿块,大小不等,质地韧,活动好,无粘连,均经乳腺高频超声检查确诊,部分病例经过乳腺钼靶X线诊断或乳房肿块穿刺和涂片检查进一步明确为囊性增生。
1.2.2 纳入标准 选择病程>3个月,近1个月内未服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
1.2.3 排除标准 排除诊断为乳腺纤维瘤、乳腺癌者;服用避孕药及其他性激素药物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单纯予穴位贴敷治疗。取穴:膻中、期门(双侧)、乳根(双侧)、足三里(双侧)及局部阿是穴。将皮肤清洗干净且干燥后,采用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曼吉乳腺磁贴分别贴敷在穴位上,每穴1帖,压紧,2 d更换1次,月经期停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调周疗法。中药调周疗法:月经前以疏肝活血、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用乳癖Ⅰ号方加减,药物组成:当归 10 g,白芍药 15 g,赤芍药 15 g,青皮 10 g,陈皮 10 g,半夏10 g,香附 10 g,桃仁 10 g,红花 6 g,茯苓15 g,柴胡10 g,甘草5 g。月经后以滋肾养肝、调摄冲任为治疗原则,用乳癖Ⅱ号方加减,药物组成:淫羊藿15 g,巴戟天15 g,菟丝子15 g,当归 10 g,白芍药 15 g,熟地黄 15 g,川芎 10 g,王不留行15 g,海藻30 g,昆布15 g。口苦咽干者加牡丹皮、栀子、夏枯草、川楝子;乳腺肿块坚硬者加生牡蛎、三棱、莪术;痛经、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丹参;乳头溢液者加白花蛇舌草、墨旱莲、牡丹皮。服用方法: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乳癖Ⅱ号方,连服10 d后改服用乳癖Ⅰ号方,经期停药。每日1剂,采用我院制剂室免煎中药颗粒,用200 mL开水冲化、搅匀,分早、晚2次服用。
1.3.3 疗程 2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并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乳腺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分级评分法[3]对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乳头溢液进行量化评分,均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评定为0、1、2、3分,以总积分变化判定疗效。
1.5 疗效标准 治愈:总积分改善率≥90%;好转:总积分改善率30% ~90%;未愈:总积分改善率<30%[3]。总积分改善率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乳头溢液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2 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乳头溢液评分比较分,±s
表22 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乳头溢液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乳房疼痛 2.51±0.35 0.52±0.28*△ 2.53±0.38 0.86 ±0.20*肿块大小 2.75±0.33 0.92±0.23*△ 2.81±0.31 1.12 ±0.27*乳头溢液 1.52 ±0.25 0.67 ±0.15*△1.55 ±0.23 1.06 ±0.17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乳头溢液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仅乳房疼痛及肿块大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以上皮组织增生和囊肿形成为主的一种非炎症、非肿瘤性病变,本病病程一般较长,发展缓慢,其发病原因为雌激素代谢紊乱,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病理表现为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伴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若发生于小叶实质者,则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4]。。
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当,导致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气血不畅,津液凝聚成痰,痰瘀互结,再加上冲任失调,不能滋养乳房,故见乳癖形成。本病以肝气郁结、肝肾亏损、冲任失调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故治疗宜辨证施治,标本兼顾。女性月经周期与乳腺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乳房随月经周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月经周期中表现为经前充盈和经后疏泄[5]。月经前阴血充足,肝气旺盛,乳房的气血失调,阻滞不畅而作痛,治疗当因势利导,顺其疏泄之变化,以通为主。乳癖Ⅰ号方中柴胡、白芍药疏肝柔肝;当归、赤芍药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茯苓、半夏、陈皮、甘草合为二陈汤,功在健脾燥湿化痰;青皮、香附疏肝理气。诸药合用,具有疏肝活血、行气止痛、健脾化痰、散结的功效。月经后由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此时胞宫气血虚,肾气不足,易致冲任失调,痰瘀互结于乳络而为病,故治疗当补益肾气、调理冲任、化痰散结为主。乳癖Ⅱ号方中淫羊藿补肾壮阳,强健筋骨;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巴戟天补肾壮阳,强健筋骨;三药共奏补肾阳,益精髓之功。熟地黄与当归、白芍药、川芎合为四物汤,滋肾补血,活血调经。王不留行调经行经,消肿止痛;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散结。通过月经周期治疗,既治病之本,又治病之标,使肝郁得疏,肾虚得补,痰结能化。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主要优点在于无痛、易行、副作用少,药物有效成分直达患处,同时经皮肤吸收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6]。乳房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乳头为足厥阴肝经所属。膻中属任脉,八会之一,可宽中理气;期门是肝经募穴,能直接疏通肝气,达到通络散结的目的;足三里、乳根均属足阳明胃经,可调理脾胃,疏肝理气,宣肺利气,通乳化瘀。曼吉乳腺磁贴经贴敷皮肤后,在均匀磁场的作用下,使药物离子透过皮肤角质层,形成离子通道,加快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化结的作用[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调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乳房疼痛症状,促进肿块吸收,改善乳头溢液,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改善增生的腺体组织,对乳腺囊性增生病具有更好的疗效。
[1] 姚榛祥.重视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5):321 -32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6
[3] 唐汉钧.乳腺病研究新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98.
[4]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830.
[5]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19.
[6] 佟瑶.穴位敷贴疗法对乳腺增生病的特色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2):40 -41.
[7] 欧阳忠.乳癖消联合乳腺磁贴治疗乳腺增生症[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2):1861 -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