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化特色库建设研究

2015-04-07邹辉杰方晨李莉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邹辉杰 方晨 李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吴越文化;青浦历史名人

摘要:文章以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吴越文化特色库”为例,介绍了该库的建设情况,并探讨了未来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05-03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邹辉杰(1981—),青浦区图书馆馆员;方晨(1985—),青浦区图书馆馆员;李莉(1986—),青浦区图书馆助理馆员。

*本文系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4年度科研项目“公共图书馆通过阅读推广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STX010C。1公共图书馆地方文化特色库建设现状

1.1国外公共图书馆地方文化特色库建设现状

国外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文化特色库的意识较早,特色库的资源建设十分丰富,数字化程度高,资源深度整合利用率高,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数字画廊,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法国蔷薇”(Gallica)项目,欧盟的“欧罗巴利亚”(Europeanea)项目以及澳大利亚的Trove搜索引擎,都收藏有舆图、声像、手稿等大量珍稀地方特色资源[1]。日本地域珍贵资料的数字化程度也比较高,东京都立图书馆收藏的有江户至明治后期的日本古装书、画卷、锦绘等,爱知县图书馆的平成年展呈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1.2国内公共图书馆地方文化特色库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内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力度较大,地方文化特色书库阵容不断壮大,一些馆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国家图书馆以及各省馆也都加快了地方文化特色资源的数字化进程[2]。有的馆还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所联合的收藏馆范围除地市馆及其分馆外,还有当地的高校馆和有关单位,向下延伸到个人,向上扩充到省级馆[3]。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上海图书馆以馆藏上海开埠以来的地方历史文献为基础,着力打造了“上海年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等多媒体品牌数据库[4]。陕西省图书馆建立了“西安事变”“陕西帝王陵”“秦腔秦韵”等特色数据库。吉林省图书馆以地方名人文库建设为依托,开展了深层次的信息服务[5]。除省级馆外,杭州图书馆的“良渚文化特色数据库”、绍兴图书馆的“地方碑拓”也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整体而言,国内还是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除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外,很多地方的文化特色库还存在着建而不用的情况,地方文化专题网站内容少、更新乏力。在地方文化的推介方面习惯向外借力,不注重馆员自身能力的培养,推介的手段和方式陈旧,推介的内容缺乏系统和深度。

2创建“吴越文化特色库”的意义

“吴越文化特色库”是上海市青浦区图书馆的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库,也是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统称。创建“吴越文化特色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传承上海六千年文脉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青浦区的赵巷镇崧泽村进行了挖掘,陆续发现了“上海第一人”“第一村”“第一房”“第一井”等远古遗迹。这些发现彻底颠覆了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只有100多年历史的说法,上海的历史进而上溯至距今六千年。崧泽文化奠定了青浦作为上海文化源头的地位,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崧泽而下,青浦地区还有良渚文化特征的重固福泉山遗址。唐宋时期,位于今青浦白鹤镇青龙村的青龙镇(俗称“旧青浦”)是当时重要的港口市镇,经济繁荣,文运昌盛。明清以来,朱家角饮誉海内,名人文士辐辏。及至近代,出版业巨子夏瑞芳、报业巨头席裕福、现代革命家陈云等都出自青浦。由此可见,青浦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特色库建设有助于传承上海六千年文脉,激发当代青浦人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

2.2融贯吴越水乡文明

虽然1958年青浦被划入了上海市,但是在江浙沪的广袤地域中,很少有如青浦这样地处三地交界,秦汉以来行政隶属非属于吴地即属于越地者。不仅如此,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青浦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吴越文化的滋养与熏染。青浦的旖旎风光引得很多吴越士人纷至沓来,挥文泼墨。“文化知县”屠隆,本籍宁波,在主政青浦时,不仅自己热衷创作,留下了不少戏曲作品,还把“百戏之祖”的昆曲带到了青浦。青浦籍文化人士则更是以文会友,交游广泛。以王昶为例,他求学的时候就深受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汉学的影响,晚年致仕归里,又主讲于江苏太仓的娄东书院和杭州的敷文书院。因此,传承和理解青浦地方文化不应该也离不开吴越文化的独特背景,青浦图书馆创建“吴越文化特色库”具有充分的理据和深远的意义。

邹辉杰,方晨,李莉:公共图书馆地方文化特色库建设研究*邹辉杰,方晨,李莉:公共图书馆地方文化特色库建设研究*3“吴越文化特色库”的建设

“吴越文化特色库”由基础建设、动态拓展和吴越文化特色数据库三部分组成。基础建设主要指建设初期以纸质文献为主的书库建设,动态拓展是指后期以前者为基础所进行的开发利用,吴越文化特色数据库则是对前二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字化。

3.1“吴越文化特色库”的基础建设

“吴越文化特色库”的基础建设包括青浦文献、上海文献、吴越文献三个部分。青浦文献是“吴越文化特色库”基础建设的主体,包括当代青浦文献和青浦历史名人古籍两个部分。当代青浦文献重点收藏的有地方史志、年鉴、当代青浦人著作、家谱谱牒以及地方档案等,其中以史志资料最为丰备,有历代青浦县志、各乡镇志、文化、交通、教育、民政等志书。史料类有《青浦历代名医》《青浦教案》《青浦碑刻》《青浦抗战史料》《青浦县防治血吸虫病三十五年》等几十种书刊资料。当代青浦人著作指的是现当代青浦籍或曾经在青浦辖区内活动并有一定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医学等各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撰写、编纂、评选的著述,这部分代表作有《钱鼎画集》《牡丹画谱》《上海田山歌》等书。青浦历史名人古籍是指一批记录青浦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风貌的本土珍贵文献。由于历史的原因,始建于1959年的青浦图书馆古籍文献荡然无存。2010年,在本土地方文献专家的指导下,图书馆确定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著述,并向它的中心馆上海图书馆(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复制了这批古籍,其中有《东吴水利考》《泖塔记》《一砚斋诗集》《历代宗庙图考》《金石萃编》《国朝词综》《医学妙谛》等80余种、300余册书。

上海文献和吴越文献是体现青浦文化所具有的上海特色、吴越特性的文献载体,是更好地理解青浦特点的文化基础,二者构成了整个特色资源库的两片辅翼。因而在藏书体系中,后两种文献的载体样式要少些,大多为在版书籍。上海文献主要搜集上海及其他区县的一些近现代当代文献,如《上海通志》《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海派文化丛书》《申报年鉴》以及各区县年鉴与志书等。吴越文献收藏的多为丛书,如江苏地方文献丛书、越文化研究丛书、园林文化丛书、太湖文化丛书、杭州全书等。鲁迅、周作人、徐志摩等文化名人的文集也都属于这一类文献。

3.2“吴越文化特色库”的动态拓展

“吴越文化特色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拓展、逐步完善的。近年来,青浦图书馆充分利用展览、杂志、网络媒体等多个平台,对文献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挖掘,尤其在青浦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开发上着力较多。

3.2.1历史名人著作专题文献展。迄今为止,青浦图书馆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青浦历史名人著作专题文献展,依次为青浦历史名人著作展、“诗人沈瘦东”展、青浦近现代名医文献展以及“文坛宗匠王昶”展。展览以本地历史名人著作为依托,采用图文并茂、展板与展柜相结合的形式,力求简明扼要地向读者介绍相关主题下的历史文化发展概貌。展览内容包括人物生平、墨迹、著述概貌、代表著作内容提要、学界研究动态以及文献馆藏地信息等。如何寻找历史文化名人与现实的契合点是确定展览主题的关键,也是举办整个展览的第一步。明年是“共和国掌柜”陈云同志诞辰115周年,陈云系青浦练塘人,这无疑将成为下一届展览的备选主题。

3.2.2《清阅朴读·青邑钩沉》。除了展览,青浦图书馆馆刊《清阅朴读》杂志也开辟了以介绍青浦历史名人著作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版块。《清阅朴读》杂志是青浦图书馆创办的旨在致力于阅读推广的一份内部刊物,2012年被指定为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委员会会刊,其辐射的范围也逐步扩大,成为青浦图书馆与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地方文化研究版块又名“青邑钩沉”,“青邑”即青浦,“钩沉”昭示了它主要致力于地域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青邑钩沉”由“骚韵”“文心”“方技”和“画魂”四个栏目构成,比较系统地向外界介绍本地历史名人的诗歌、论著、医术以及书画等方面的成就。之所以选取这四个固定栏目是基于对历代《青浦县志》中所载的文化名人构成的认识。青浦自古多诗人,是诗歌的王国,自乾隆年间的王昶辑《青浦诗传》始,又相继出现了本邑人何其超辑的《青浦续诗传》、沈瘦东辑的《青浦后续诗传》,三部诗传所辑录的诗人多达600余人。不仅如此,诗人们的创作也十分丰富,以入录的清代学者王原为例,他的《学庵诗类》共有《短擎集》《北乡集》《闽海集》等12种诗集,达48卷之多。再以方技为例,医术是方技的一种,青浦自古也多名医。据《江苏历代医人志》统计,仅清代青浦一地医家就达179人,居苏州之后,为当时的江苏省第二。明清之际,青浦又出现了很多医学世家,顾定芳、何其伟、陈莲舫、赖嵩兰、陆士谔皆为杏林高手。与上述四个栏目对应,目前杂志上已经发表的研究文章有《陆应阳及其诗歌研究》《王有光与<吴下谚联>》《陈莲舫和<女科秘诀大全>》《王昶书法研究》等文。

3.2.3《青浦前贤著作经眼录》。以展览、刊物为平台,难免存在着篇幅受限、周期过长等问题,近两年来,青浦图书馆又联合区博物馆、档案馆,对前述历史名人古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共同策划并编撰了《青浦前贤著作经眼录》一书。和杂志的地方文化研究版块一样,《青浦前贤著作经眼录》一书的重点也在介绍青浦历史名人及其著作。该书以时间为序,遴选出了陆树声、王圻、张鼐、王昶、褚联、周郁滨、陆士谔、沈瘦东等二十余位历史名人的《清暑笔谈》《续文献通考》《山中读书印》《珠里小志》《红楼评梦》等六十多种著作,就人物的平生行事、时代背景、主要著作做了要而不烦的介绍,每种著作力求阐明大意、条析主旨,让人一目了然。虽然《青浦前贤著作经眼录》仅选取了很小一部分人的著作,只能算是本地前贤著作的九牛一毛,但是在地方文化研究上,还是填补了当地只有文化简史,没有原著导读的空白。

3.3吴越文化特色数据库

吴越文化特色数据库是位于青浦区图书馆网站的一个子栏目,也是“吴越文化特色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平台为支撑,将馆内的地方特色资源分为五个门类,即地方古籍、地方志、地方人物、地方文献研究作品以及青浦历史名人著作专题文献展。吴越文化特色数据库是对上述基础建设以及动态拓展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字化,以克服书库、杂志等阵地和平台受众少、利用率不高的缺点。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远程登录,在家也可以浏览历史名人古籍等珍贵文献。又鉴于每届的历史名人著作专题文献展仅在馆内展示一个月,受众面太小,于是增设了网上展厅,有效地拓宽了观展的范围。

此外,吴越文化特色数据库也是当代青浦文献、上海文献和吴越文献推介的重要平台,每月每类文献各推介四本书。迄今为止,已经推荐了《百梦谁醒》《金泽千年桥庙文化》《青浦抗战史》《崧泽瑰宝》《远去的上海市声》《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石库门风情画》《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阅读上海万国建筑》等80多种青浦、上海文献,还有《江南祠堂》《扬州画舫录》《鲁迅和他的绍兴》《江南藏书史话》《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江南贡院》等40多种吴越文献。

4建设地方文化特色库的思考

4.1资源建设

在资源的建设上,公共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吸取一些馆的先进经验,争取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建设高效的文献搜集服务体系,确保呈缴本制度的贯彻落实,向高校、民间组织或个人收藏者借力,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建立分层式虚拟联合目录数据库,以确保地方特色文化有资源可开采利用。

4.2资源开发

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当代诠释者与文化气场的再造者,建设地方文化特色库是公共图书馆不可推卸、不可替代的光荣使命,尤其是中小型馆转型发展过程中打造品牌与亮点的契机[6]。然而,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面,公共图书馆的能力和意识还都比较欠缺,重藏轻用,没有将特色做出来。未来图书馆或许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有可能以研究提升服务,进而从“千馆一面”的困境中走出一条生存之路来。

4.3人才建设

和传统的以馆藏珍稀文献为宝不同,在转型发展中,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要为本馆自身的特色化发展考虑,解放思想、扬长避短,以人才为宝。图书馆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迫切需要有一专多能的学习型人才。在人员的配备上,公共图书馆要舍得向地方文化研究方面适当倾斜,加强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宣传推广技能的培养,以树立品牌、深化服务为目标,给人才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以期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蓄势积能。

参考文献:

[1]王艳翠.资源共享在澳大利亚之Trove范围扩展——澳大利亚图书馆界的电子资源共享[J].图书馆杂志,2013(7):68-74.

[2]萨蕾.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2014(4):116-119.

[3]李娜.谈《甘肃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4):101-102.

[4]黄薇,刘丽婷.历史文献的视觉档案——以“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系列文献纪录片制作为中心的探讨[C].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第七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2014:279-286.

[5]吴爱云,刘秉宇.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研究——基于吉林省名人文库建设的实证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4(4):27-30.

[6]黄群莲,徐关元.论县级馆地方文献征集与服务体系的建立——永康市、浦江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2011(5):128-130.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在引导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