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15-04-05张岳军
张岳军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种种利好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给旅游业的发展予以地位保障和支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我国要继续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华丽转变,必须要有大量的旅游人才资源作为后备支撑。旅游教育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国家、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大量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而旅游职业教育作为旅游教育的主力军,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办好有特色的现代化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保障旅游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者们深思。
1 国内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
新世纪以来,旅游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的数量直线上升。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 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 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 139所。从地区分布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有旅游院校。在校生数突破100万人,达到107.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为57.62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为49.72万人。旅游高等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按学历来看,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00%,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7.24%,专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1.77%。数据说明,旅游职业教育几乎占到了我国旅游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旅游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1.2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国内旅游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办学过程中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我国旅游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很多旅游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径,许多新观点正被教育工作者所认知并贯彻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譬如,近年来时兴的项目课程改革,就从岗位能力提升的角度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职、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旅行社、景区(点)、酒店等众多旅游企业的欢迎。但囿于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深蒂固以及师资、硬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旅游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离旅游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3 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加强了对于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旅游职业教育界内部也加强了学习和交流,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以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教育部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为全国范围内的旅游高职院校搭建起了合作、交流的平台,目前成员单位包括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华侨大学等众多知名的旅游院校。同时,在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领导下,各地旅游局、旅游协会也积极加入到旅游职业教育建设的队伍中来,如每年由中国旅游协会牵头组织的全国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就吸引了上百所旅游中等、高等院校踊跃参与,大家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为全国旅游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院校到行业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立体化合作网络,虽然合作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合作的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合作的内容还需进一步深化,但目前旅游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无疑是促进国内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尝试。
1.4 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旅游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学科系统化、知识理论化、技能综合化的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新课程开发体系。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法探索的道路上,很多旅游职业院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虽然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敢为天下先的旅游职业教育者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改革的道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2 国内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纵观国内旅游高等职业教育30多年的办学历程,虽然取得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但对比境外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用人需求,旅游职业人才的培养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办学定位不够准确
受国内传统国民教育系列思想的影响,以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学历为梯级才能体现和区分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实际上,通过梳理境外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大量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调查后发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应定性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层次教育。单方面将一所学校的办学层次、品牌声誉与“是否为本科院校,是否具有硕、博士培养资格”等指标条件挂钩是不明智之举,不同性质的旅游教育,其培养的目标应区别对待。“紧贴市场,满足旅游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提供应用型的服务管理人才”才是旅游教育的目标,而不是出现类似国内多数高校新开旅游专业都直接办本科、部分旅游高职院校忙于升本等向普通教育靠拢、模仿的现象,这势必会导致整个旅游教育呈现本科“理论化”、专科“本科化”、职教“普教化”的错位发展局面,最后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直接影响旅游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
2.2 专业设置不够科学
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是为满足旅游业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建、组建旅游系。这种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全国范围内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总量大而单体薄弱的局面。学科建设的非成熟性及教育投资的局限性,导致了大多数旅游高职院校只有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模式创新,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与特色。事实上,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应拘泥于国家专业规范的宏观要求和渊源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从教学的对象、基础和目标出发,结合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2.3 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当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来源较复杂,有部分生源是初中、中专升入高职继续学习的学生,而旅游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普通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设置,相关学科衍生性的课程开设不足,没有依据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因类施教,量体裁衣,人才培养缺乏区分度。在教材的编撰和选用上,职业化特色也不够突出,大部分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或中职教材的改头换面,观点陈旧,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教材之间的递进关系不明晰,逻辑性不强。
2.4 人才培养观念不明晰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观、价值观不明晰[1],部分人更是以高一层次的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标准来衡量,认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管理型、研究型的企业“管理人员”,而专科院校培养的则是操作型、技能型的“一线工人”,盲目对比,将质量标准绝对化,参照同一模式,致使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中出现理论教育胜过技术技能培养的教学重心上移的现象,这种观点明显忽视了现代化经济生产中对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职业内容丰富灵活性的特点。其实,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学历文凭证书制度的思想桎梏有关,对人才质量的评价起到错误的导向作用。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岗位均属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如烹饪、导游、调酒、旅游会计等均属要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必须设定职业进入门槛,打破传统的只重理论研究,轻视专业技能掌握的应试教育模式,保障双证制度在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实施。
2.5 国际化办学程度不高
国际化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发展适合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业的开放性特点需要旅游院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囿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还较低,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教育管理机制尚未与国际接轨。鉴于历史文化条件、国情、传统办学思路、师资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式、办学途径上开放力度不够[2],缺乏将本专业推向国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而在欧美、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实行的是自治、自主管理体制,这与我国的政府主导管理机制不符,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二是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目前,国内旅游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大都考虑到了专业性和系统性,但与国际教育接轨的课程设置较少。如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没有及时更新,本土化特征明显。三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是以讲授法和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缺少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应用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上也出现了严重失衡,以及实习环节的规范管理质量不高。
3 国内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与探索
旅游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产业,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特殊的行业属性,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体现出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相异之处,准确理解和把握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办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
3.1 职业服务意识的养成
旅游业是服务性的行业,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社会公众,服务是最基本的“产品”。因此,服务意识是旅游业最基本的行业要求,也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这不同于其他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树立起“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意识,具体包括服务认识、服务感知和服务行为方式三个层次。在服务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旅游职业院校主要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服务认识教育,以及对服务感知初步体验的任务,将旅游职业教育的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3],实现优势互补、供需对接,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长期的系统培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让它成为一种职业认识,一种职业态度养成,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端正心态,克服思想障碍,提前进入角色,缩短岗位适应期,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工。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自始至终把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情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校自1985年起,开发了以情商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四个主题模块(受挫承受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理自律能力),每个主题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情商测试、职业生涯规划、拓展训练等),使情商教育成为可操作、可评估、学生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二是通过狠抓养成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针对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一周养成”教育课程,通过身着校服,微笑服务,将行业标准引入日常行为规范和管理中,让学生体验职业要求和内涵,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三是通过试行操行学分制度,把学生操行作为衡量学业的重要指标,根据日常行为(日常健康行为、优秀行为、职务行为、行为差点)进行等级积分,考核学生的操行行为,并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记入学生的总成绩单,这一做法对规范学生的操行行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2 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旅游行业的综合性要求一名旅游管理人才或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作为一名导游,不能仅停留在讲好一个景点的层面上,还要具备领导好一个游客团队,并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特殊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导游除了掌握基础的导游知识、服务技能和相关旅游法规政策等,还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交际、礼仪等知识,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客人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变化中敏锐地捕捉到相关的信息,准确感受和发现客人的需求,把握服务时机,及时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旅游岗位的分工任务不同,对知识结构和体系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必须针对培养对象的岗位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设置课程体系,以应对快速发展的旅游新业态。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如经济学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行为科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英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3.3 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和其他职业教育不同的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领域往往是旅游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关注之处。如会展经营与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开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动漫设计等都是新兴的专业方向。时下,由于一些地区客源市场格局的变动,不同语种的导游人员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缺状况。可以说,在各类经济产业中,很少像旅游业这样对各类人才处于动态的需求之中,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很难适应旅游业的需要。旅游院校应该将专业的设置作为一项课题深入跟踪研究,及时把握旅游新业态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对一时还不能确定是否设立专业的可以考虑采取先开设课程(必修课或选修课),安排讲座和开展短期培训等方式,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条件,为正式设置专业奠定基础。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率先在江苏省内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组织开展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知识技能,创新教学组织和管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理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以及餐饮经营与管理、房务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试点课程的改革,根据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并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不同的路径开发操作性较强、理实一体的课程标准,颠覆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学校的酒店管理和烹饪工艺与营养两个专业目前为省级特色专业。
3.4 旅游教育的国际化程度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深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也成为国内旅游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旅游业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消费提供服务和便利,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的产业特性。旅游业的重要属性之一是它属于一种开放型、外向型、国际化的经济产业,只有国际化的旅游人才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多。这为旅游从业人员的跨国流动,特别是中国旅游人力资源的国际化输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因此,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旅游教育接轨,在国际平台上培养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就成为新时代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在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应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内涵[4]:教育观念国际化,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教育内容国际化,即要开设国际通用专业和相关课程;人员交流国际化,即学者互访、师生互换等交流形式;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教育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
“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以国际化办学理念治理学校”一直是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始终坚持的办学方针,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办学特色。一是引入国际职教技术引领课程改革,吸取了北欧CBE和德国双元制的职教理念,引用了英国BTEC课业评估模式,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台湾高雄餐旅大学的课程设置,融合国际行业标准,开发了符合国情,具有现代企业、职业特质的课程模式。二是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注重与国外旅游院校的合作办学,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澳大利亚、韩国、美国、新西兰等十多所国外旅游院校进行合作办学。三是拓展学生赴境外顶岗实习渠道,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境外高品质旅游企业、高等级旅游酒店和著名景区(点)研修实习,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经营理念的国际化人才。
3.5 实训场所的差异性
实践训练课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一般学科认为实训课是对相关理论课的补充和论证,但由于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服务是最为重要的行业特征,这就决定了旅游专业实训课是一门独立的培养具体岗位操作能力的课程体系,如形体训练、体能训练、演讲训练、意志训练等。因此,实训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反映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具有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的学生是否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旅游专业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不同于其他一般工科类院校,旅游活动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旅游专业校外实训的重要性,只有在真实的企业服务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锻炼服务操作技能的机会,学习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调整适应新的组织环境,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某种意义上说,旅游的实训投入更加复杂,投入成本也会更高。在评价旅游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其独特性。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针对旅游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实用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近年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海外研修基地、大学城共享基地”四轴并转的实训教学模式。一是在校外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学校采取“2+1”或“2.5+0.5”的周期模式,根据旅游企业淡旺季特点,灵活安排实训,实行“淡出旺进”。二是开展“三明治式”实训,即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和技能后,集中安排到旅游企业做短期见习和实训,最后再返回学校进入下一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如针对经营管理类教学内容难以实践的困难,学院试行“项目课程导入制”,首先在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尝试。在实习前一个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主题实践月”经营管理类实践实训,学生通过竞聘上岗,担任“总经理”“部门经理”等不同级别的管理岗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运转、自行管理,给即将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缩短了进入企业后的成长期。
4 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着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从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们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紧密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校企合作育人形式,积极探索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切实提升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
[1]王美.关于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48.
[2]宋莉,陆鹏.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学术论丛,2009(40):82-83.
[3]范德华.试论旅游职业教育文化的构建[J].思想战线,2011(37):307-308.
[4]宋德利,马保烈.全方位构建国际化的旅游职业教育新模式——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