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分析
2015-04-05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介入科榆林719000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介入科(榆林 719000)
李前进 张 博△ 刘进华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分析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介入科(榆林 719000)
李前进 张 博△刘进华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值、血栓溶解程度以及溶栓药物用量进行测量。 结果: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溶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溶栓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其近期并发症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以及远期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都可能对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有研究统计表明,在美国住院患者中, 每年发生DVT的患者高达60万以上, 而其中因PE而死亡的患者可高达15万人[1]。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31~67岁,平均45.1±12.8岁,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6例,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根据影像检查均确诊为单侧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发生在左下肢为27例,发生在右下肢为5例。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少于7d,且在入院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抗凝或溶栓治疗。所有患者不伴有任何抗凝溶栓治疗禁忌证,且均具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指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两组患者在局麻后均采取Seldinger技术行健侧大腿股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鞘,经导管鞘送入造影导管,在DSA引导下行下腔静脉造影,判断下腔静脉通畅程度以及有无血栓形成,对下腔静脉宽度进行测量,并对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进行定位。随后用推送器将Cordis Trap Ease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以下的下腔静脉内,并使得滤器顶端位于右肾静脉开口下方0.5~1.0cm,再次造影观察滤器位置及滤器打开情况。
2.2 溶栓导管置入:治疗组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成功置入后,经导管鞘置入导丝至血栓近心端,在导丝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至血栓近心端附近,并根据血栓位置、范围,决定溶栓导管置入长度,尽量将溶栓导管侧孔置于血栓内,并经导管推注尿激酶20~30万U。最后,为防溶栓导管脱出,固定导管鞘和溶栓导管。
2.3 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30~60万U/d,并通过溶栓导管造影对血栓溶解情况进行监测,同时根据血管溶解情况对溶栓导管的位置进行调整,直至血栓大部分溶解或完全溶解为止,最多持续7d。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30~60万U/d,为提高药物局部浓度,可在踝关节上方用压脉带进行捆扎从而阻断浅静脉。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 皮下注射,2次/d。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PT较正常参照值延长1.5~2.5倍,并将INR控制在2.0~3.0之间。
3 观察指标
3.1 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分别对两组患者健、患下肢髌上15cm处周径差值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
3.2 血栓溶解情况: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栓情况行超声检查,并对血管再通部分直径进行测量,进而对血栓溶解度进行计算,溶栓结果分为:Ⅰ级,血栓完全溶解;Ⅱ级,50%~99%的血栓溶解;Ⅲ级,小于50%的血栓溶解,并对两组患者的血栓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3.3 尿激酶用量:对两组患者的尿激酶使用总量进行记录,计算每组尿激酶使用总量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结 果
1 健、患下肢周径差值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14d,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血栓溶解情况 在治疗后第14d,治疗组患者中血栓溶解度为Ⅰ级、Ⅱ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中血栓溶解度Ⅲ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尿激酶用量 治疗组患者尿激酶平均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外周血管性疾病之一,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在全部外周血管疾病中约占40%[2,3]。有研究表明,约有60%~70%的DVT患者会出现PE,同时高达90%~95%的肺动脉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4,5]。由此可见,合理正确的治疗急性DVT,预防PE的发生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虽然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但治疗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这说明相较于传统溶栓治疗置管溶栓疗效更为显著,更有助于DVT临床症状的缓解,这是由于置管溶栓术可以使溶栓药物经溶栓导管直接送至血栓附近,并通过微量泵的泵入维持血栓周围较高的血药浓度,增加了药物和血栓的直接接触并提高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加速血栓的溶解,并且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较小,更好地保护了静脉瓣膜,同时开放大量侧支循环,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起到缓解胀痛、水肿症状、恢复肌肉泵功能的效果。在治疗后的第14d复查血栓溶解情况时发现,治疗组患者中血栓溶解度为Ⅰ级、Ⅱ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患者中血栓溶解度Ⅲ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通过置管溶栓提高血栓周围的血药浓度使得血栓溶解效果明显提高,进一步印证了在临床疗效上置管溶栓较传统溶栓具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尿激酶的平均用量进行统计时,我们发现治疗组患者的尿激酶平均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尿激酶是纤溶酶原激活剂, 在溶栓时可导致全身纤溶系统亢进,继而引发出血,如皮肤黏膜出血、颅内出血等, 尤其是颅内出血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而并发症发生率和尿激酶用量呈正比。
综上所述,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安全性较好。遗憾的是,本研究样本数较小,研究结果尚有不足,今后需在总结以上研究工作基础上扩大样本数,以便更好地总结分析。
[1] 张精勇,金 星,吴学君,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总结[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0):774-776.
[2] 刘彦春,杨 植,袁秀荣,等.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溶栓方法的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1(11):61-63.
[3] 邓明扬,杨景柯,张广森,等.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5):266-268.
[4] 田 轩,王 盛,刘建龙,等.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形成局部置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的比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5,36(1):53-57.
[5] 郭修海,朱传江,杨 斌,等.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综述, 2011,17(3):473-475.
(收稿:2015-08-20)
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R658.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12.053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