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考与对策

2015-04-05杨军香

饲料工业 2015年13期
关键词:养殖业规模化粪污

■杨军香 林 海

(1.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处,北京 100125;2.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近年来,我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3年,我国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存栏奶牛20头以上、存栏蛋鸡2 000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9.9%、57.0%和68.3%。畜牧业生产组织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国共有各级畜牧业产业化组织12万余个,国家级畜牧业龙头企业达355个。同时,我国畜牧业在规模化发展进程中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疫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饲料原料供应、畜产品结构优化等突出矛盾倒逼我国畜牧业的升级发展,畜牧业生产方式亟待向养殖健康、生态安全、品质优良的现代畜牧业转变。

1 养殖污染现状

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固有的一些弊端也得以凸现。大量集中产生的畜禽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后续发展的制约瓶颈,畜禽养殖废弃物已成为农业面临污染的重要来源。林源等(2012)估测,我国2009年畜禽粪尿产生总量约为21.83亿吨猪粪当量,2020年这一数值预计为28.11亿吨。

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粪尿污水未进行处理或未达标排放,造成的环境水体富营养化和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规模化畜禽生产造成的养殖污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规模化养殖导致粪尿大量、集中产生,由过去分散产生变为相对集中于规模化畜禽场和养殖小区,随意处置及堆积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养分的超量投入会导致土壤和水体中氮与磷的超载和环境的污染,表现为土地退化、水质恶化(通过土壤的侵蚀和养分的过剩)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特别是通过生活环境的改变)。此外,高浓度的畜禽养殖污水长期用于灌溉或粪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农作物减产。②对环境污染严重,并可能造成疫病传播。畜禽废弃物中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例如,猪链球菌污染事件和对公众对流感疫情的关注等,均对养殖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③养殖生产易产生空气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恶臭气体、粉尘和携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污染大气和养殖场周围空气。

2 分析与思考

在规模化畜牧生产系统中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与农业生产的分离与脱节,环保政策、意识与技术的不到位,导致随意倾倒或排放其废弃物而不计算相关的环境成本,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1 养殖业具有公益性属性,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亟需政府投入

公益是指公共利益,具有“普惠性”。公益性是指以谋求社会效应为目的,具有受益面宽、影响深远等特性。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我国肉蛋奶供应的主要生产方式,为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养殖业在我国具有公益性的属性特点。规模化养殖场的经济收益有限,在环保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资金主要来自企业,主动性不够。施正香等(2013)也提出应突出粪污处理的公益性性质,纳入政府主导的环保公益行业。国家应考虑到养殖业在稳定物价,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和带动农民致富方面的积极效应,增加对养殖企业环保处理设施的投入。例如日本为防治养殖业污染,政府实行鼓励养殖企业投资建设保护环境处理设施,养殖场环保处理设施建设费50%来自国家财政补贴,25%来自都道府县,农户仅支付25%的建设费和运行费用(韩冬梅等,2013)。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农场主在建设粪污储存和施用设施设备时可以向州政府申请粪污处理分担基金,该基金要求农场主先行支付所有建设费用,运行到达要求后该基金可以返还建设投资的70%。稳定的投入与支持,保证了环保设施的建设与高效运转使用。

2.2 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分离是造成养殖生产废弃物污染的关键

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是“变宝为废”的原因所在。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分给了千家万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土地碎块化种植和经营模式也客观上制约了畜禽生产废弃物的有效使用,制约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等和低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而畜禽废弃物生产的有机肥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大有可为(陈印军等,2011;张宣,2014)。与有机肥使用相反,我国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减少了有机肥的施用量。徐浪等(2003)以四川为例开展的研究表明:虽然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但是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呈逐年下降态势。张利庠等(2008)对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析发现,单位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增产效应不断减少,2006年我国1 kg化肥的施用仅对应10 kg的粮食产量。

2.3 养殖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导致区域性污染严重

我国规模化畜禽生产分布不均,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这一区域内,城市、人口密集。例如,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猪肉生产区和调出区。以养猪生产为例,刘东等(2008)的研究表明,规模化养猪生产产生的粪尿N比例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及生猪产区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尿N负荷较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的压力。仇焕广等(2013)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土地资源短缺的我国东部地区,畜禽养殖业也较发达,单位耕地面积的需求粪便污染也越严重。近年来,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进口数量逐年增多,为降低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规模化养殖生产发展迅速,造成局部区域畜禽饲养密度大,污染问题严重。山东省肉蛋奶总产均居全国前列,其中胶东半岛的肉蛋奶总产占山东省总产量的48.4%,饲养密度远高于山东省其它地区,养殖废弃物造成的污染现象尤为突出。

2.4 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脱节,制约治理效果

规模化养殖场集中大量产生的粪尿、污水在处理与利用方面存在4个不匹配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①处理能力与粪污产量不匹配。全国畜牧总站2014年在山东、安徽、江西、辽宁等地的规模化养殖场的调研发现,养殖场和行业内技术管理人员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对粪便和污水排放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农业部开展的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中,规模化养殖场也基本都建有粪污处理和存放设施。但是,存在着环保设施处理能力与粪污产生量不匹配的问题,养殖场产生的粪尿污水不能达到排放和相关利用的要求。②处理能力与环境要求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养殖场在选址建设于环境敏感区域内,如水源保护地、水库、河流甚至风景名胜区内。随着环境要求提高,其粪污处理能力不能达到达标排放的要求。③处理模式与生产工艺不匹配。我国现有的粪污处理模式单一,全国畜牧总站在近期统计的各省市自治区上报的粪污处理模式中,关于利用沼气模式进行粪污处理的约占所有模式的80%以上。但是由于这些模式中没有考虑养殖场所在的区域、气候类型、饲养畜禽种类、粪污特性及畜禽生产工艺等具体问题,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刘刈等(2011)对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73个规模化养殖场的调查表明,尽管沼气工程处理率已经超过90%,但是达标率很低,只有10%左右。④处理技术与养殖业要求不匹配。现有的处理技术均存在着投资高,运行成本高,养殖企业难以承受的问题,导致环保设施开工不足,环保设施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应付检查。此外,北方地区由于受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还存在着季节性处理能力与粪污产量不匹配问题。

2.5 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污染防治

西方发达国家在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阶段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欧美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治理,并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化管理,支持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将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农牧结合的方式进行消纳。例如,欧盟各国均规定了一个牧场或生产点允许饲养的畜禽数量,规定了每公顷土地可以施用容纳的粪便量,根据粪便施用量确定了最高载畜量。比利时对超出规定的畜禽头数进行征税,其它欧盟国家则对超量排放的N、P进行征税。美国则规定不经许可污水不得排入河流、地下,粪便不经无害化处理不得施入耕地等。美国联邦水污染法中则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建场必须得到许可;1 000头以下300头以上的畜禽场,其污水无论是排入自身贮粪池还是排入流经本场的水体,均需得到许可。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过严重的“畜产公害”事件,此后先后制定了多个与畜禽污染管理相关的法律,例如《废弃物处理与清除法》、《防止水污染法》和《恶臭防止法》等。我国2014年颁布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该条例统筹考虑了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强化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突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3 治理对策

“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决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保证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安全的关键。即在高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通过政策与技术措施,维持生产系统的封闭性,避免养殖废弃物污染生态环境。具体的对策如下。

3.1 重视养殖业的公益性属性,建立环保设施建设基金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现阶段养殖业的公益性属性,加大对养殖业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各级政府建立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养殖场环保设施建设。建立企业先行建设,使用效果达标验收后补偿投入的基金运行机制,保障环保设施的使用效果。

3.2 重视顶层设计,支持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相向回归”

规模化养殖业与种植业相互“相向回归”是解决养殖业污染和耕地退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围绕畜牧业配置种植业,或围绕种植业配置养殖业,实现规模化种养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化解畜牧业发展用地难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地力,促进中低产田的改造,缓解耕地紧张的矛盾。

3.3 以载畜量为指导,科学规划养殖业布局

按照区域特点,统筹考虑畜牧业的合理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科学设计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工艺,制定因地制宜的废弃物利用模式。在确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时,以所在区域环境容量和载畜量确定养殖存量为指导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在具体畜禽场规划设计时,建立以废弃物利用模式决定畜禽饲养工艺与粪污废弃物处理工艺的技术路线,以粪污利用方式决定其处理方式和收集方式。区内畜禽养殖场需要制定科学、完备的废弃物收集、处理与利用工艺,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杜绝污染物排放。

3.4 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在养殖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养殖环境污染质量将成为我国畜牧技术推广单位的一个重要职能,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在养殖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建设亟待加强。全国畜牧总站2014年度开展的畜牧推广技术体系调研表明,基层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推广人员缺乏、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交通工具匮乏,服务能力差。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现代畜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设一个功能健全和坚强有力的技术推广体系,有利于整合环保、畜牧等管理部门、科研教学和社会组织等优势资源,解决养殖污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5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研发因地制宜的废弃物处理利用方式

加强国家和企业层面对养殖生产方式和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因地制宜的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减量化和生态化养殖生产方式。加强对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类型(如不同类型农田、山地、林地等)畜禽粪尿、污水荷载能力的相关基础研究的支持,确定不同区域的适宜载畜量。

3.6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政府宏观协调能力

制定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排放限额,通过试点初步建立新形势下畜牧业污染防治的新制度。提高养殖企业对治理污染、降低排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养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要加大超标准排污的代价包括排污费、罚款和其他费用,使其不仅远超过排污费,而且也远超过治理费,从而刺激产生出排污权交易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排污权交易的市场。通过供求双方的讨价还价,形成排污权的市场均衡价格。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实施一套排污权交易的具体规则,成为排污权(市场)交易的监督者和保护者。

猜你喜欢

养殖业规模化粪污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常用畜禽粪污清理收集设备简介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