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短期应用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报告
2015-04-04冯静李丹金福花许颖川
冯静,李丹,金福花,许颖川
(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266000)
患者男,81岁。因“间断发热、尿失禁20天”于2013年2月27日收入我院。入院前20天,患者开始间断发热伴寒战,体温最高38.5℃,同时出现尿失禁。偶有呕吐,为胃内容物;轻微咳嗽,无痰。饮食欠佳。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心率70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耻骨上未触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11.9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7%,RBC、Hb、PLT等均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肌酐61 μmol/L。尿常规:WBC+++,潜血+,尿量1 000 mL/d。B超示双肾回声增强,前列腺增大,膀胱尿潴留57 mL。入院诊断:急性肾盂肾炎、前列腺增生。血、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屎肠球菌,多重耐药菌,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敏感。2013年3月3日复查血常规:WBC 11.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2.6%,RBC、Hb、PLT 及肝肾功能正常,血肌酐 74 μmol/L,尿量约 1 200 mL/d。为避免万古霉素的肾毒性作用,给予利奈唑胺0.6 g静滴,每12 h一次,连用7天,并停用其他抗生素。应用利奈唑胺期间,患者体温正常,饮食仍差,有恶心、呕吐,咳嗽,痰难以咳出。3月10日复查血常规:WBC 9.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9%,Hb 100 g/L,PLT 59 ×109/L。血生化:ALT 514 U/L,AST 410 U/L,总胆红素28.9 μmol/L,直接胆红素12.8 μmol/L,尿素氮 20.5 mmol/L,肌酐 141 μmol/L,尿酸751 μmol/L。动脉血气分析:pH 7.39,乳酸11.6 mmol/L。胸部CT:双侧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灶、钙化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25.5 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27.7%,纤维蛋白1.41 g/L。患者尿量400 mL/d,恶心、呕吐加重,咳嗽,痰难以咳出。考虑为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高乳酸血症。停用利奈唑胺,给予对症处理,病情无好转,于3月13日死亡。
讨论:利奈唑胺是恶唑烷酮类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多重耐药肺炎球菌等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利奈唑胺50%~70%由肝脏代谢。代谢时非肾脏清除率约占总清除率的65%,稳态时约30%药物以原型随尿液排出。其主要代谢产物为氨基乙酯酸代谢物和羟酰甘氨酸代谢物,失去抗菌活性,通过尿粪途径排泄[1]。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可逆性骨髓抑制,如PLT减少、贫血等[2];严重不良反应少见,如乳酸酸中毒。TC、尿素氮等可逆性升高,但多为一过性,停药后可恢复。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老年肾功能不全及轻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须调整剂量[3]。
本例为高龄老年患者,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尿培养及血培养均提示致病菌为屎肠球菌,仅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考虑患者高龄,万古霉素对肾功能有一定损害,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期间未用其他对肝肾功能有损害及骨髓抑制的药物。应用7天后复查,患者出现贫血、PLT下降、高乳酸血症、肝肾功损害。考虑血象及生化异常与应用利奈唑胺有关。本例患者用药规范,且用药时间短,但出现的不良反应多;停药后,PLT、Hb、肝肾功及血乳酸水平无明显好转,3天后死亡。通常认为,应用利奈唑胺至少1周应检测1次血象、生化等指标。对高龄患者,药物在体内代谢、清除较慢,容易产生蓄积毒性;部分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且多为重症混合感染;故应缩短检测血象、生化等指标的间隔时间,以利于利奈唑胺的个体化调整。总之,在应用利奈唑胺的最初3天即应常规检测血常规、生化及乳酸指标;对出现明显异常者,应立即停药,并积极对症治疗。
[1]范大平,张一梅,尚建欣.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1520-1521.
[2]崔向丽,赵志刚.新型噁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6):530-533.
[3]刘小聪,张俊,张燕林.利奈唑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伴重症肺部感染二例[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3(5):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