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1+3”农业公共服务模式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优化提升
2015-04-04李洋洋
李洋洋
(成都市郫县农业和林业局,成都 郫县 611730)
创新“1+3”农业公共服务模式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优化提升
李洋洋
(成都市郫县农业和林业局,成都 郫县 611730)
为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优化提升,郫县对农业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以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为平台、以三大服务机制为支撑的“1+3”农业公共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农业服务;创新;举措;成效
随着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农业经营主体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郫县对农业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为平台、以三大服务机制为支撑的“1+3”农业公共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动全县农业公共服务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1 主要举措
“1+3”模式包括1个平台和3大机制。政府牵头搭建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是核心,创新机制是关键。“1+3”模式的运行不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强化农业项目示范带动作用,而且还能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科技需求,从而推动农业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优化提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1 搭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我县围绕本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布局,通过和省农科院的科技合作在全市率先建立集科研孵化、项目合作、专家服务、转化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重点抓好“2个衔接”,即专家队伍与农业生产的多渠道衔接、课题组专家与农业项目全方位衔接;做到“2个覆盖”,即覆盖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覆盖全县所有镇村社。同时以受聘专家重大研究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高效特色的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专家智力资源要素+多元化资金要素”投融资机制,吸引多渠道、多层次社会资金投入,借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型发展。
1.2 统筹城乡多元化人才,建立专家管理服务机制
在人才选择上,我县既引进重量级的专家,还因地制宜请来本地有影响力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促进多种人才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叠加的示范指导效果。郫县为促使“流动”专家“留下来”,在首批农业权威专家30余人聘用基础上,采取双向选择、动态管理柔性聘用机制;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接课题专家,课题专家对接基地的经营主体,确保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在专家增减去留上,由首席专家提出、院县协商确定;在专家考评上,采取日常抽查、不定期考查、半年检查及年终评比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奖优汰劣。
1.3 开创服务新方式,建立“11136”公共服务机制
利用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搭建现代农业综合性服务平台,首批引进农业权威专家30余人。郫县建立1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站,设置1个三农服务热线号码,开通1条农业专家咨询热线,形成省市、县、站专家3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农户电话呼叫、短信提醒、QQ群信息咨询、微博发布信息、课堂培训、田间地里互动等6项公共服务,创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科技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了农业信息的单向传递问题,实现了农业信息的双向互动式传播。农业经营主体定期反馈信息,农业专家通过“11136”服务机制得到相应农业信息后及时跟进服务,然后再跟踪,最终解决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1.4 以支农惠农为目标,建立入社抱团创富增收机制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原则,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推动农业从“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农业专家大院+三农热线+合作社(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转变,依靠不同梯次形成的强大合力抱团入市,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加工增值难,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 工作成效
2.1 发挥专家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县先后建设了万亩沙西优质水稻示范区、特色蔬菜高效示范片、种子(种苗)生产示范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通过把专家由城市引到农村、把技术由实验室引到田间,实现了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治与示范”、“一三产业互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等项目成效明显,带动农民节本增收达2000万元以上。
2.2 推行“土专”结合,促进农民素质提升
“1+3”模式建立了一条科技入户的新通道,既有利于解决科技成果到农民手里的“直通车”问题,又有利于提升了本地人才素质。一是围绕优质粮油、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采取“专家+基地”、“专家+项目”、“专家+资金”定向捆绑培养模式,每年投入约100万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储备了大量的本土农业人才,惠及农民9万余人;二是实行“土专家”储备、推荐制度,通过全县遴选、评审,将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性人才及每年定期聘用的本土专家纳入农业人才工作站人才库统一管理,形成覆盖全县所有涉农村社的农业科技指导服务网络。
2.3 引导观念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通过专家讲座、技术能手示范带动等形式,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用规模生产代替分散耕作,用市场运作代替分散经营,用抱团协作代替单打独斗,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2014年底,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8家,家庭农场达23家。二是结合成都市水源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2014年全县建成“三品一标”认证基地近10000hm2,获得认证产品238个,“郫县豆瓣”、“唐元韭黄”、“云桥圆根萝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其中,建成韭菜(韭黄)出口示范基地13.33hm2,实现出口达200余万元。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对农业科技水平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2014年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21个,推广新技术11项、新机具99台(套)。结合种子(种苗)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全县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基地415hm2,建成种球种苗组培繁育中心近5万m2。
3 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郫县将优化“一核四级” 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即以构建服务全域的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为核心,以县、镇、村、本土专家四级农技服务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新技术传播无死角、新成果推广全覆盖。
3.1 完善农业专家大院
一是鼓励专家深入基层,以技术参股、中介服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协会等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完善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重点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户延伸,实现农户反映问题足不出户、信息咨询简单方便、专家了解问题及时准确、提供服务快速高效;三是在完善的县镇两级农业服务机构基础上,通过遴选,以委托服务的形式建立4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形成40人的本土专家队伍,确保每个涉农村有专家开展定点服务。通过以上途径,力争实现农业信息畅通无阻、农业服务无缝对接。
3.2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郫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示范,加快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建立试验、示范展示和筛选基地2hm2,试验示范茄子、辣椒等新品种15个以上,示范推广面积333.33hm2,力争2015年带动增收1000万元以上;二是依托现有生态有机农业基地,通过以点带面建设有机蔬菜示范园,形成集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种植于一体的良性循环格局。将成立有机农业专家团队,制定有机农业生产指导性意见和园区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个以上,完成有机认证133.33hm2以上,培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以上,帮助园区内的经营主体增收1000万元以上。三是通过试验示范,寻找适合在我县推广的蔬菜生产机械化机具10台以上,建设10hm2蔬菜生产机械化研究试验示范园,对比分析蔬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可行性和节本增效的空间。
3.3 探索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一是依托测土配方项目和全国耕地污染普查项目,开展我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耕地土壤污染评价与区划,探明我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污染源,建立郫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并提出污染土壤防治对策,切实保障我县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开展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控试验,建立土壤调理控制蔬菜土传病害试验基地,研究茄果类蔬菜和生姜连作障碍解决途径。示范推广精准农药、“土壤调理+科学施肥” 等技术333.33hm2。以此降低全县蔬菜连作病害减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进一步巩固郫县作为成都市“菜篮子”基地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