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发展特色葡萄产业的创新性探索
2015-04-04郭晓鸣
王 蔷,郭晓鸣
(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彭山区发展特色葡萄产业的创新性探索
王 蔷,郭晓鸣
(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彭山区虽然并非四川葡萄最佳种植区,但近年来通过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和激发活力,成功地实现了区域内特色葡萄产业的跨越发展,并成为了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地县之一。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彭山区葡萄产业发展的创新性探索进行了深度挖掘,并总结了值得四川葡萄产区借鉴的成功经验。
葡萄;创新;经验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葡萄产业,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产量较高、品种丰富、鲜食为主、技术支持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达55.2万hm2,产量843万t,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位于世界第4位和第5位。从葡萄产品用途来看,全球葡萄85%用于酿酒,10%用于鲜食,5%用于制汁制干;而我国葡萄83%用于鲜食,10%用于酿酒,7%用于制汁制干,两者差异明显,这同时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进一步变化,我国葡萄产业的深度拓展仍有巨大潜力。近年来,通过政策导向和重点支持,我国葡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疆、宁夏、长三角、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栽培形式不断创新,从单一的露地栽培发展到露地与设施栽培并存。此外,葡萄品种也逐步优化,更新换代速率加快。鲜食葡萄中,巨峰、红地球、夏黑等优良品种栽培面积已占栽培面积的70%以上。总体而言,我国葡萄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长为许多地区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
四川是葡萄产业的后发地区,目前全省葡萄栽培面积3.47万hm2,产量近60万t,分别占全国的6.3%和6.9%。就品种而言,85%为巨峰,其次为夏黑、红地球、美人指等品种。由此可见,四川省葡萄栽培面积占全国栽培面积比重较小,品种较为单一,探索一条创新生产方式、优化品种结构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是当前四川葡萄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基本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眉山市彭山区通过五年的探索发展,走出一条高端、优质、安全的特色葡萄发展之路,为四川省创新葡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成功经验。
彭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辖9乡4镇,幅员465km2,东临仁寿,南接东坡,西与蒲江、邛崃交界,北与新津、双流相连,属成都经济层区。全区总人口33.25万,其中农村人口25万,城镇化率46.59%,农民人均纯收入8711元。从2009年起,彭山区确立打造“万亩特色葡萄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由此展开了注重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索之路。
就葡萄自然生长条件而言,彭山区并非最佳种植区,不具备独特的天赋资源和自然优势,产品品质较其他葡萄优产区也有明显差距。然而,彭山在葡萄产业发展中扬长避短、扬优限劣,充分依托地处大都市远郊的显著区位优势,重点通过创新设施栽培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绿色生产等关键性突破,实现了全区葡萄产业爆发式的快速增长,区域性特色产业的优势已全面凸显。截至2014年,彭山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533.33hm2,成为成都周边栽培面积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种植农户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彭山区五年特色葡萄产业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成功探索,不仅有力推动了彭山区现代农业实现高水平的产业跃迁,而且为四川省创新葡萄产业发展模式及都市近郊地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例和标杆。
1 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面对现实自然发展条件的制约,彭山区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大胆创新。主要通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吸引专业大户参与、合理采用先进技术、着力提升产业知名度等重要探索性实践,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和激发活力,成功地实现了区域内特色葡萄产业的跨越发展。
1.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领特色葡萄产业高位起步
彭山区在推动特色葡萄产业发展初期,并未遵循或者引入龙头企业大规模集中土地连片推进,或者广泛发动小农户小规模分散发展试点的常规模式,而是重点鼓励和支持当地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产业带头人优先发展高端品种葡萄栽培,继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葡萄种植,以点带面,高位起步。在万亩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观音镇果园村的发展初具规模后,彭山区政府按照《十二五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依托市场需求,定位发展规模;立足质量效益,定位主推品种;依托质量安全,定位主推技术”的总体工作思路,同时编制了《彭山区万亩特色葡萄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观音镇果园村特色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指导文件。彭山区通过实施产业规划,在产业建设初期就突出高位起步的发展导向,形成以设施栽培高端品种为主导,种植大户规模带动、产业园区支撑区域连片发展的特色葡萄产业布局,实现了规划引领下全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高水平开局的良好态势。2012年,彭山区邀请四川省农科院进一步编制《彭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三年总体规划》。为彭山区未来3年的现代农业特别是特色葡萄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建设思路。
1.2 以专业大户为主体建设园区,引领葡萄产业实现适度规模
彭山区在着力打造万亩特色葡萄产业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没有简单地选择规模偏好的一般发展模式,而是创新实践“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模式,以特色葡萄园区发展为基础,重点吸引技术过关、专注发展葡萄产业的专业大户进入园区适度规模经营葡萄栽培,继而通过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园区建设构建特色葡萄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以观音镇果园村核心示范区为例,整个核心区流转土地133.33hm2种植优质葡萄,引进业主137户,平均每个业主葡萄种植面积1.33~2hm2。其中,当地专业大户占业主总量的70%以上,其稳定性更显著,投资更为理性,产业带动性更强,137户专业大户共带动周边400多农户种植葡萄350hm2左右,种植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选择专业大户为经营主体建设园区,以适度规模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掘内部潜力,实现内生性发展为主导,这是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最为显著的发展特征。
1.3 引进设施栽培技术,引领特色葡萄产业快速升级
我国南方地区在葡萄生产季节多雨水的气候障碍一直是制约其葡萄产业发展的首要矛盾,避雨技术的创新解决了多雨水地区的葡萄种植瓶颈性难题。彭山是较早规模化引进这一先进技术的地区。早在2009年,彭山区就大胆引入避雨栽培技术,走高技术的设施农业之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业主与专业大户共同探索,目前彭山避雨葡萄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26.67hm2快速扩大至346.67hm2。避雨葡萄的设施栽培技术的成功引进,使得葡萄单产提高10%~2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30%左右,农药化肥用量大大减少,有效提升了葡萄品质和保证了质量安全。其中,位于葡萄产业核心园区的果义公司在栽培设施上不仅采用高投入的避雨钢架设施,还创新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投料”的灌溉方式,预计农药投入量可减少70%,化肥投入量减少30%,既有效提高葡萄的品质安全,又可保护土壤的固氮能力,降低水体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彭山区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示范区建立了4hm2产品示范基地,引进优质葡萄新品种,主推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美人指、夏黑、着色香等高端葡萄品种。目前,彭山区葡萄品种中,巨峰占40%、红地球占30%、美人指、夏黑等占30%。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和高端优良品种的成功引进,构成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关键性的技术支撑,引领并推动其快速实现产业升级。
1.4 注重产品绿色安全,引领特色葡萄产业提升产业知名度
食品安全目前是消费市场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彭山在探索高端、优质特色葡萄产业发展中同时高度关注鲜食葡萄的质量安全问题,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业主和农户积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对葡萄产业示范园区内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业主分别给予5万、2万和5000元的奖励,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彭山区积极参与省内外葡萄产品评选和学术研讨活动,以良好的产品品质和绿色安全为依托打造产品牌,提升产业知名度。在第十八届中国葡萄学术研讨会暨2012宾川葡萄文化旅游节上,彭山葡萄荣获设施优质葡萄金奖。通过政策激励、品质保障和推广宣传,目前,“彭山葡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标识。
2 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彭山区发展特色葡萄产业的实践表明,尽管面临诸多发展条件的现实制约,但只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现实创新发展模式,有效强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后发地区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同样可以变劣势为优势,创造出区域性特色农业爆发式增长的奇迹。进一步考察,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中四个方面的创新性经验是非常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
2.1 以高起点的规划编制为引领
科学的规划能够从战略层面对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总体路径进行科学设计,避免出现具体发展过程中发展路径偏离总体目标、各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产生产业冲突等问题。彭山区在推进特色葡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高起点的规划编制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全域特色葡萄产业的宏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及技术路线,避免因缺乏规划引领和约束而出现的品种杂乱、规模不一、技术低端和收益较低的现实矛盾。与此同时,合理的产业规划能够保证产业发展的有序推进,从而规避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产业发展中因利益博弈而损害农户权益的突出问题。
2.2 以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为主导
与其他区域盲目引入大型工商资本大规模连片集中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的模式相比,彭山区在推进特色葡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理性地选择了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的基本路径,其“大园区小业主”的特色葡萄产业适度规模发展模式表现出了两个方面现实优势:一是本土化的专业大户为主的适度规模发展,促使内在动力充分激活,要素聚集效果显著,建设成本大幅节约,技术推广效率提升,有助于促进理性投资和控制规模风险。二是本土化为主的适度规模发展与当地社区和农户具有天然的利益合作及分享的社会基础,可以避免大型工商资本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大规模发展必然带来的对农民的挤出效应,进而导致产生危及产业良性发展的普遍性冲突和持久性矛盾,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分享和自主合作。正因如此,彭山区“大园区小业主”的适度规模创新模式,既表现出了与现实生产基础更强的适应性,又能有效避免现代农业发展导致当地农户因无法分享产业收益而被边缘化的现实矛盾,进而实现了特色葡萄产业区域强劲增长和当地农户收入大幅增加的双重发展目标。
2.3 以标准化的设施栽培为核心
当前,消费需求已经上升为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消费者更加关注农产品的绿色安全,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产品品质和绿色安全方面的竞争。生产者只有密切关注市场反映,培养品质意识,减少有害物质的投入与使用,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并立于不败之地。彭山区在探索特色葡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找准市场定位,在产业技术上采用以标准化的设施栽培为核心,通过强化绿色安全不断提高鲜食葡萄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高度重视优化品种结构,主推高品质品种,以品质优先为导向准确定位特色葡萄产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正是因为在设施栽培技术和品种优化两个重要方面同时发力,彭山特色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高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充分反映了现代化农业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实现优质化的内在规律性要求,充分展现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2.4 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为保障
从根本上看,一个区域要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手段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但由于市场失灵现象难以避免,在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疫病防控的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的政策支持等方面,政府的调控、导向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彭山区的特色葡萄产业发展,对合理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方面在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面高度重视以市场配置为手段,在园区内的土地流转、技术和品种引进、设施建设、市场营销等重要环节充分依托业主主体和市场导向,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而园区外的道路、水渠、供电等公共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则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功能作用。除此之外,彭山区政府对特色葡萄产业发展中的规划引领、品牌打造、政策激励等方面同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彭山特色葡萄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实践,而且是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有机融合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成功案例。
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的创新实践对四川大多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普适性价值。彭山特色葡萄产业的发展实践深刻表明,在现实条件下,尽管仍然存在发展基础的多重制约,但只要能够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以确保农民参与和分享利益为基点,高度重视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和技术路线,有效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高效融合,我省葡萄产业以及其他特色现代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突破性的跨越增长,将是一个完全可以期盼的目标。
2015-3-27
四川水果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及政策研究岗位2015年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王蔷(1990-),女,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